鄒小千
初中學生寫作議論文時,為了闡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大多數(shù)人習慣于使用事例論證的方法去說理,這固然不錯,然而, 他們卻不懂得怎樣正確的用例和析例。筆者認為,如果他們不能克服這種毛病,那么,他們寫作的議論文,其說理就不會透徹,而且其思維也不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顯然,對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不利。下面筆者以蔣蕾同學的文章《吾愛孤獨》為例加以闡述。
【例文】
吾愛孤獨
安徽省東至縣第二中學 蔣蕾
“孤獨”這兩個字似乎總是具有悲劇色彩。當提到孤獨時,人們總會想到古代的歸隱之士或周圍的孤僻之人,并對他們冠以“清高”“不合群”的稱號。
難道孤獨就那么惹人厭棄嗎?
其實,外在的孤獨是內(nèi)在豐富的表現(xiàn)。
王國維在《豐富的安靜》中寫道:“熱鬧也是可以有內(nèi)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征。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其本質(zhì)必是貧乏與空虛的?!睂ν鯂S而言,他所向往的生活在世人看來是孤獨的,但他卻有著一顆豐富廣博之心。這才是真正的豐富。
然而,有些人眼中的豐富,只是參加宴席的次數(shù),打麻將的人數(shù)。這種形式上的豐富只是徒有其表而已,恰恰反映出某些人精神上的空虛。
梭羅在1845年于瓦爾登湖畔建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里面居住了兩年多??悼频碌娜藗兌颊J為他是一個怪人,離群索居,自甘孤獨。但他正是在這份孤獨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在一小塊林中空地上,松樹和核桃樹雨后春筍似的冒了出來。湖里的冰凌還未融化,但蟄伏的生命卻開始自我舒展?!痹谕郀柕呛牭搅嗽迫概c別的鳥兒奏響的春之交響曲,看見了清晨花瓣上晶瑩的露珠。在那里,梭羅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感受著自然之美,自然之神奇。他讓春天的嫩枝觸及心靈深處,他讓美麗的花朵開滿心房,他將靜謐的美景盡收眼底,他的孤獨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也成就了他對自然的傾心之戀。
有人說,孤獨是離群索居后的孤單,是遠離世俗的清高,是避開塵世的孤傲。但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豐富,只有具有豐富的思想、豐富的精神世界的人才能甘于孤獨。
孤獨,是一種思想的深度,是一種精神的寬度。
戰(zhàn)國時的莊子不愿輔佐君王,獨愛流連山水,沉醉自然。莊子是雄渾的,莊子也是嫵媚的。莊子一會兒是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一會兒是蝴蝶,流連花叢時時舞。莊子讓當時的社會吃驚,也讓后人景仰。他超脫世俗,解放自我。他的孤獨是對天地的一種大愛,對自我心靈的關懷。他不愿心為形役,而愿乘物以游心。這份孤獨,世上何人能與其共享?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去探尋孤獨的真諦,讓孤獨教會我在寧靜中揮灑自如,于達觀中透露些許智慧。
就讓孤獨解開我心靈的桎梏,放下生命的青鳥,在天空中與清風共舞。
【評析】
蔣蕾同學的這篇文章有兩大亮點:一是文章的觀點體現(xiàn)出的是“我注六經(jīng)”而不是“六經(jīng)注我”。也就是說,作者的文章有自己的思想,是談自己的看法,是用別人的材料佐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不是用自己的文章去證明、回應別人觀點的正確性。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考試時,許多學生的作文普遍缺失思辨性、理論性,他們對許多問題的論述欠深刻,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作文都寫成了佐證、回應、重申式的作文,是代人立言,是千萬考生在用自己的體驗證明同一個道理,是“ 六經(jīng)注我 ” 式的平庸之作。蔣蕾同學的文章卻不是這樣,它處處有“我”的存在,而且處處是“我認為怎樣”,而不是“別人認為怎樣”。二是文章思路清晰,脈絡清楚,有綱有目,以綱統(tǒng)目。文章首先從人們對“孤獨”理解的偏頗入手,用一個反問句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孤獨”的喜愛,開宗明義,揭示了主題。然后,從“外在的孤獨是內(nèi)在豐富的表現(xiàn)”和“孤獨,是一種思想的深度,是一種精神的寬度” 兩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最后表達了自己的愿望——“我愿用一生的智慧去探尋孤獨的真諦,讓孤獨教會我在寧靜中揮灑自如,于達觀中透露些許智慧。就讓孤獨解開我心靈的桎梏,放下生命的青鳥,在天空中與清風共舞?!蔽恼聦儆诳偡挚偟慕Y構形式,綱目清晰,而且文章內(nèi)在的“綱”就是——因為孤獨在人們的心目中被誤解,而它本身又有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思想的深度、精神的寬度),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探尋它的真諦,因而對“孤獨”及其與此相關的人的喜愛就不言自明了。
無庸諱言,蔣蕾同學的這篇文章也有缺陷,而且缺陷還比較嚴重。具體說有兩大問題。
1.論證的例子太冗長 ,而且舍近求遠。文章用了梭羅的例子,敘述的文字幾乎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因而面上的東西(更多的分論點,一般是三個)就無法再安排了,所以是有點而無面了。其實,談“外表孤獨、內(nèi)在豐富”的例子莫過于“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志潔行廉、著作等身 、獨具慧眼、憂國憂民的屈原了;莫過于陳子昂因為具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所帶來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孤獨;莫過于魯迅先生在其撰寫的《< 吶喊>自序》里表露出的那一種“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的“憂憤深廣”的革命先行者所特有的精神孤獨,其對國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孤獨可以從他的《吶喊》《彷徨》等集子里,從他的“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詩句中體會得出。學生和老師對此輕車熟路、耳熟能詳,何必找一個不太熟悉的例子呢?
2.文章對例子的剖析文字,未能較好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有隔靴搔癢之嫌。譬如作者用莊子的事例證明“孤獨,是一種思想的深度,是一種精神的寬度”這一觀點,其分析文字就未能說到點子上,我們從文中看不出莊子有何深度的思想、寬度的精神,只看到莊子想象的“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和空洞的 “超脫世俗,解放自我”“不愿心為形役,而愿乘物以游心”的說教。其實,如果做這樣的分析:“莊子他獨自在戰(zhàn)斗,他是那個黑暗社會中的孤膽英雄。他在窘迫的生活里,在喧囂浮華的社會現(xiàn)實中,著書立說,用他那卮言、重言、寓言及‘荒唐之言,譏諷那個荒唐的社會(如他斥責當時社會,一眼看出它是‘昏上亂相 ; 他用憤激之言揭露‘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的現(xiàn)實;他借‘蝸角觸蠻這個寓言故事諷刺諸侯間的不義之戰(zhàn))。他犀利的雙眼看穿了層層迷霧般的黑暗現(xiàn)實,他大聲疾呼,他激揚文字,他用一窗清風明月般的光明驅(qū)散了蒙在人們眼前的重重迷霧,讓人們看清了那個社會的真實面目,啟發(fā)人們與之做不懈的斗爭?!本涂梢杂纱说贸鋈缦陆Y論:“莊子如此這般的主張和斗爭, 難道不是‘有思想的深度、精神的寬度嗎?” 如能如此分析,文章不是更加有說服力了嗎?作者所舉梭羅的例子也有同樣的毛病,茲不贅述。
筆者認為,要克服上述毛病,就要做到用例要簡,析例要當。而用例要簡,筆者認為,可以用以下公式對事例進行改造和重組。其公式為:誰+為了什么目的, 經(jīng)過什么過程+結果怎樣。這樣去改造和重組材料,就可以做到有點有面(“點”, 指的是重點材料,人們不熟悉的,新近才出來的材料;“面”,指的是人們熟悉的然而不得不用的經(jīng)過改造和重組的幾個或幾組材料),論證充分,內(nèi)容充實。析例要當,就是說無論怎樣改造和重組材料,其分析文字都要處處扣緊“題眼”和中心觀點(不是空洞的所謂分析材料) ,盡量運用學過的課文中的例子去說理,而不是舍近求遠,用些看似新鮮然而自己卻駕馭不了的材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既不能有助于闡明文章的中心觀點,又費時費力,吃力不討好。如果初中生能夠克服以上毛病,那么,其作文就會說理透徹,理據(jù)充分,無堆砌材料之病,無隔靴搔癢之嫌,優(yōu)秀作文的名分當之無愧了。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