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敏?オ?
[摘要]英語背誦是通過對英語信息的“刺激——反應——強化”進行存儲的過程,也就是對英語材料的記憶過程。背誦英語材料可以促進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促進英語語感的形成。所以,英語背誦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起很大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朗讀背誦高中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20032
多年來,教育界普遍重視素質(zhì)教育,在英語教育方面突出表現(xiàn)為對英語交際功能的強調(diào)。但也出現(xiàn)了另一個極端,即英語教育者在重視英語交際性的同時也忽略了對學生基礎(chǔ)知識的訓練。針對這個現(xiàn)象,本文論述了背誦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從背誦的作用和如何指導學生背誦這兩個方面論述背誦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引言
朗讀、背誦是古代中國的經(jīng)典教學方法,那么,在我國的英語教學方面能不能借用這種方法呢?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胡春洞在一次會議上作了《漫談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報告。他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中指出:“要讓學生大量接觸、大量閱讀、大量地聽,當然離不開朗讀、背誦,把學習語文的精粹遷移到英語教學之中……”他指出外語教學的各種方法不應具有排他性,它與語文教學有相通之處。因此,大量背誦課文與多種練習的結(jié)合,乃是對一切各不相同條件下的英語教學的普遍有效方法。所以,有必要把這一點提高到原則意義上加以認識和貫徹(胡春洞,1991)。
包天仁教授多次在研討會上指出了中國的外語教學與英美等國家對當?shù)匾泼竦挠⒄Z教學有很大的差異。同時與印度、南非、新加坡、尼日利亞等國家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即ESL)的英語教育也不一樣。在我國,英語既不是母語,也不是第二語言。英語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是升入高一級學校入學考試中的一個科目,英語只是一門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即EFL)(何廣鏗,1996)。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遠不如上述兩類國家。學生除了在課堂里能接觸到英語外,在其他場合接觸英語的機會不多。為了彌補環(huán)境的不足,朗讀和背誦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朗讀和背誦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背誦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從語言生成學的角度看,語言的產(chǎn)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信息的輸入、存儲和輸出的過程。計算機的發(fā)明同出此理,計算機的內(nèi)存越大,運行速度就越快,功能就越優(yōu)。英語朗讀和背誦實際上相當于計算機內(nèi)存的增容過程。背誦的英語內(nèi)容越多,內(nèi)存就越大,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的應答速度就越快,言語產(chǎn)生的時間就越短。那些才思敏捷、反應靈敏、能言善辯的人就是博聞強記,大腦“內(nèi)存”極豐富的人。心理語言學從信息處理角度揭示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過程:環(huán)境→接收器→感受記錄器→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反應產(chǎn)生器→效應器→環(huán)境(桂詩春,2002)。語言的心理機制表明,外語的信息都必須使用一系列的心理結(jié)構(gòu)來編碼、存儲和提取,其核心部分是記憶(桂詩春,2002)。英語背誦就是對英語信息進行記憶或存儲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記憶材料,才能根據(jù)一定的期望進行輸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否則就會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窘境。我國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曾經(jīng)說過:“靈活運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死記硬背的基礎(chǔ)上的?!泵绹翱偨y(tǒng)林肯,雖然上學時間短,但他背誦的優(yōu)秀文章和法典多。所以林肯以雄辯的口才著稱于世,他的一些演講詞成為后來學習者的典范。這就體現(xiàn)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的辯證統(tǒng)一。行為主義的理論是強調(diào)外部條件刺激的理論,它視語言為一種人類行為,并認為語言行為與其他行為一樣通過習慣養(yǎng)成而獲得,習慣養(yǎng)成有賴于外部輸入對學習者的刺激。這種學習模式可以總結(jié)為:刺激——反應——強化。沒有語言輸入,便不可能有反應,語言習得也就成了無本之木(何廣鏗等1996)。英語背誦正是運用“刺激——反應——強化”的輸入模式來進行英語信息的記憶。
沒有語言信息的輸入和儲備,人們就不可能聽懂該語言,更不可能用這種語言進行交流。因此,英語的聽說能力是與所背誦英語的多少成正比的。
多讀、多背同時也能促進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背得越多,所積累的英語信息就越大,在閱讀提取時就越容易,所以閱讀能力就越高。寫作是語言輸出的書面表達形式,經(jīng)過大量背誦后,就有充足的英語詞匯、句子模式和文章板塊模式供寫作時提取。這樣寫英語作文時可以言以達意,信手拈來,如獲神來之筆。我國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朗讀和背誦要求的實施,可以訓練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多讀、多背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因此,英語教師應重視英語背誦這個環(huán)節(jié)。
三、如何指導學生背誦英語
背誦典范是中華民族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遷移到英語朗讀、背誦中。我們要重視英語的交際功能,英語背誦要為基礎(chǔ)知識的鞏固、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和交際能力的提高服務。因此,背誦要結(jié)合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進行。
對于語音還不過關(guān)的學生,可以進行讀聽配合的訓練。讀聽配合可以二者同時進行,也可以先讀后聽,先聽后讀,還可以聽讀交替、交錯、輪流進行(胡春洞,1991)。對于英語初學者,強調(diào)其認真聽,然后模仿、跟讀、不斷強化。當他們能把里面的內(nèi)容背下來時,地道的英語口語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對于語音已過關(guān)的學生,聽的目的是感受其速度、情感和文化特點。這樣學生可以在讀、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英語語感。
指導學生背誦英語,要注意由讀到背這兩個過程的過渡。朗讀是背誦的基礎(chǔ),背誦是朗讀的推進,這兩個過程的轉(zhuǎn)化必然要經(jīng)過一定的磨合期,也就是從朗讀到熟悉,最后到背誦。有些學生,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背誦任務,句子還讀不流利就開始背,往往是看著書讀一句,掉過頭來背一句,一句一句地硬讀、硬記、硬背(王志龍,2003)這樣做雖然背得快,但忘得也快。最后等于沒有讀、沒有背,沒有半點效果。因為它缺少了從讀到背的過渡中“熟”的過程。這是學生背書過程中的一個誤區(qū),他們只把這些語音材料作為死物硬放進腦子,而忽略了語言的有聲性,它以聲音的形式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聲音的節(jié)奏性和語感只有在反復朗讀中才能體味出來。只要朗讀到一定的熟練程度,記憶就會不費勁而且自然而然地完成,那么背誦就變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朗讀和背誦的過程中,要注意對速度的控制,并不是說讀得越快越好,當然也不是越慢越好。其速度應該有利于發(fā)音、吐字的清晰和準確,同時也要有利于聯(lián)想、想象力的發(fā)揮。因為在誦讀過程中,既要口動,又要腦想,要聯(lián)想到背景狀況、內(nèi)容實質(zhì)、具體情境和意境。英語信息的圖景形象化可以使其更容易地找到恰當?shù)膬?nèi)容尋址(content addressing),也可以加速記憶的提取。因此,在朗讀、背誦中也要指導學生訓練聯(lián)想和想象力,這是培養(yǎng)學生應變速度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極有效的手段。
四、結(jié)束語
朗讀、背誦這種教學方法流傳已久,是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待傳統(tǒng)的東西我們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朗讀、背誦對加強基礎(chǔ)知識確實起著非常有效的作用,同時,在新的形勢下,朗讀和背誦必須與聽、說、讀、寫訓練緊密結(jié)合,與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相結(jié)合,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根據(jù)這個理論,創(chuàng)立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這樣有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chǔ)[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3]張正東.外語教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4]王志龍.誦讀——一種重要的外語學習方法[J].基礎(chǔ)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2).
(責任編輯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