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強
【摘 要】作為會計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所得稅會計在企業(yè)日常會計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各企業(yè)應該及時學習了解認知稅法準則,及其對所得稅會計研究的不同點,并以準則為依據(jù),完善企業(yè)內部的所得稅會計基礎工作。本文介紹了所得稅會計的概念,說明了所得稅會計的模式特點。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會計模式;財務會計
一、所得稅會計研究內涵
所得稅會計的概念:以會計核算為前提進行所得稅的稅前盈虧核算與以稅法核算為前提的應繳納所得稅虧損兩個算法的差異所進行的會計處理。產生所得稅會計的原因是應稅收益與會計收益之間的區(qū)別。應稅收益指的是按照稅法和法律的相關制度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會計收益指的是根據(jù)所得稅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計算一定時期內的總收益與總損失報告中的納稅前利潤總額。以會計準則與稅法為基礎,范圍存在的差異性決定兩種應稅收益與會計利潤計算的區(qū)別,所得稅會計的研究就是根據(jù)兩者的差異進行的理論研究。
二、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qū)別
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很大,它們兩者在本質上就有較為明顯的區(qū)別。正確合理的區(qū)分兩者的差異能夠加強對所得稅會計的研究了解。首先,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在目的上存在差異,財務會計是體現(xiàn)企業(yè)經營過程中的利潤、財務情況以及公司現(xiàn)金流量的。所得稅會計則是體現(xiàn)以稅款征收為目標,所確定的所得稅應繳納的稅額。其次,兩者的行為主體存在差異性,會計主體是企業(yè)會計的確認、計量以及報表的范圍。會計的主體具有獨立的資金能獨自承擔盈利與虧損和核算收支。法律主體是能獨自承擔法律的責任的個人或團體。分公司及車間等不能獨自承擔法律責任。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再次,會計計量的不同,財務會計是歷史成本計量,稅法中明確規(guī)定各交易應采取的公允價值來確定所得稅的應納稅額。企業(yè)持有的資產有可能會存在增加或減少的可能。在會計中必須確認損益。稅法規(guī)定國務院財政部門和稅收部門能調整損益的情況,其他部門不能調整資產的計稅基礎。
三、一體化模式
按照會計準則計算會計收益之間與按照稅法為計算的計稅基礎之間沒有納稅差異,兩者是互相一致的。事實上,在國際一體化模式下,企業(yè)所得稅會計不允許對企業(yè)應納稅額進行調整。為了保證國家稅收,稅法以一體化會計模式為基準。因此在一體化模式下納稅不存在差異性,所以該模式下所得稅會計處理對于沒有差異性的納稅就沒有實際意義。
企業(yè)會計準則計算企業(yè)的利潤收益就是計算稅法應繳納稅額的計稅依據(jù)。在操作過程中,因為沒有具體的方法,所得稅會計準則和稅法不相同,但會計準則將繼續(xù)按照稅法的規(guī)定進行調整。從而確保會計準則和稅法的計稅標準保持一致。所以在本質上說,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二者是保持一致的。
四、分離模式
在分離模式中,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是完全不一樣的,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雙方原則不同。分離模式按照財務會計準則對企業(yè)的經營情況進行處理??梢宰龀鲋饔^判斷。財務報告和稅務報告是完全不同的表。在分離模式下,無論是所得稅會計或財務會計報告,主要的區(qū)別是報告使用的主體不同,其目的是為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分離模式削弱了稅法對企業(yè)的影響,加強以企業(yè)的資本投資為目標,提高財務會計的重要性。同時為投資者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真實的,公正的,有效的。在分離模式下,所得稅會計與金融的作用要分開,各自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五、混合模式
該模式采用的是分離模式與混合模式相結合的所得稅會計模式。所以,在該模式中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既不是相互獨立又不是相融合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企業(yè)的會計收益受到所得稅的影響,會計收益與計稅兩者的會計利潤收益是相同的;另一方面:財務報表上面的企業(yè)利潤收益按照稅法的相關要求針對其中一部分項目進行調整。在混合模式下,針對所得稅計稅依據(jù)與會計利潤收益產生的應納所得稅額進行調整。有一方面會計收益與計稅依據(jù)是互相重合的。
提高企業(yè)的績效評價體系,加強內部審計機制。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和嚴格的內部審計,加強內部管理和控制是企業(yè)提高內部控制的重要依據(jù)。目前,一些中國企業(yè)績效考核機制和內部審計機制不是合理的,企業(yè)管理者對績效考核機制和內部審計機制要有新的認識,引導員工符合公司的要求和審批程序以及績效評估和內部審計機制,保證內部制度的完整同時減少內部和外部業(yè)務發(fā)展的風險。
所得稅會計核算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在稅收制度和會計制度相對獨立的條件下,應繳納的應納稅額與會計利潤收益的差別越來越大。參考和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制定符合中國發(fā)展的所得稅會計理論,使中國的所得稅會計制度不斷完善與改進,同時應該加大所得稅的重視程度,從而與國際會計慣例到達基本協(xié)調,使中國的所得稅發(fā)展更加符合我國國情。
六、結論
所得稅會計是關注社會公平有效率,法律政策,關注社會公平有效率從而保障國家的稅收。進一步做好所得稅的研究工作,對我國稅收體制管理的完善以及合理稅負的研究工作有重要意義。所得稅會計目前在我國仍然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相對于發(fā)達國家規(guī)章制度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所得稅會計理論的完善和發(fā)展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高允斌,會計與稅法的差異比較及納稅調整[J].東北財經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08):12-15.
[2]周華.戴德明.會計制度與經濟發(fā)展[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07):8-16.
[3]盧仁法.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稅制改革走向[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01):4-6.
[4]李燕.企業(yè)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會計之友,2012,(05):21-25.
[5]于新花.企業(yè)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J].會計之友,2011,(08):5-16.
[6]于富生,張敏,姜付秀,任夢杰.公司治理影響公司財務風險[J].財經期刊,2010,(1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