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最早聽說阿里,是一批又一批陜西援藏干部的身影在那里奉獻堅守;最早看到阿里,是電影里英雄的先遣連向雪域高原艱難跋涉的堅強。
作為一名陜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讓我有幸第一次走近雪域阿里。
經(jīng)過幾天的培訓(xùn)、休整之后,我們陜西第八批援藏工作隊于7月6日從拉薩出發(fā),乘坐TV9807次航班,向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區(qū)進發(fā)。在飛機上俯瞰青藏高原,長空萬里湛藍似海,朵朵浮云猶如潔白的輕紗,漂浮在空中,高大雄壯的群山,赤袒著高大的身軀,綿延橫亙,傲然而立,像是在守護這片土地。偶爾有蔚藍的湖泊鑲嵌在群山之間,猶如一顆顆藍寶石,閃爍著光芒,與群山遙相呼應(yīng),共同繪成一幅幅壯觀的雪域美景圖,神奇而美麗,令人肅然,讓人神往,叫人贊嘆。
由于飛機晚點,我們比原計劃遲到了兩個多小時,一直到中午快十二點才安全抵達阿里的昆莎機場。一下飛機,忽然有了一種“天上人間”的感覺,天是那樣的低,云是那樣的近,山頂上皚皚白雪猶如潔白的哈達一樣掛在山間。中巴車載著我們在219國道上一路向北馳騁。目力所及,連綿起伏的幾乎全是裸露的山丘,凹凸有致,高低起伏。雪之白,沙之黃,土之褐,好像有一支神筆在隨意地涂抹著,一幅幅古老滄桑的油畫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大氣磅礴,雄渾有力。抬頭仰望凝視,天空是那樣的通透,湛藍如洗,藍天與遠山交接處,幾朵潔白的浮云在那里肆意地舒卷著,很輕很輕,若即若離,似與山后的神仙竊竊私語著什么。在陽光的照耀下,映入眼簾的總是不斷變換的風(fēng)景,遠山與平川里的草地不斷在變幻著顏色,一會兒明,一會兒暗,雪山草地,在大自然的縱橫捭闔下,總能給人以新鮮,給人以驚喜。不由得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得令人窒息。國道兩旁生長著各色小花小草,淺淺淡淡,不艷不嬌,恰到好處。偶爾還能看見潺潺流水,緩緩的,清清的,靜靜的。一片開闊的平地上,碧綠的草地像一塊綠毯一樣鋪展著,白色的羊群正悠閑地享受著美食,偶爾有飛鳥從草地上掠過,劃過一條優(yōu)美的弧線。同車的援友們或端出相機,或舉起手機,咔咔拍照,仿佛置身另外一個世界。
下午近兩點,我們來到了阿里地區(qū)獅泉河畔、濱河北路上的陜西大廈。大廈是由陜西省政府出資援建,2012年動工,2014年底投入使用,主要是為了改善援藏干部的生活條件,解決援藏干部的食宿而修建的。大廈一共五層,配套設(shè)施相對先進、完備,每個房間配備有氧氣設(shè)備。望著高大的陜西大廈,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援友們紛紛在大廈前合影留念,儼然忘卻了一路的辛苦勞累。
阿里地區(qū)的干部群眾十分的熱情、好客,地區(qū)領(lǐng)導(dǎo)為我們一一敬獻了潔白的哈達,燦爛的笑容洋溢在他們黝黑的臉上。每個援藏干部的受援單位都派人來對接、看望我們。我被分到了阿里地委黨校,常務(wù)副校長白瑪多吉、副校長白瑪桑珠等領(lǐng)導(dǎo)親自來駐地慰問我,給我獻了哈達,就像見了親人一樣,噓寒問暖,一種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令人十分感動。
初來阿里的第三天,我的陜北老鄉(xiāng)、來自延安電視臺的援藏干部馮耿便帶著我一起瞻仰了獅泉河烈士陵園。
陵園位于獅泉河鎮(zhèn)北面的山坳里,四面環(huán)山,陵園正中,茂密的紅柳環(huán)繞著一座小山坡,這里矗立著一座13米高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碑上鐫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碑正前方依次安放著大理石鑄造的李狄三、孔繁森兩位烈士的陵墓。63名英烈長眠在紀念碑的兩側(cè),守護著阿里高原。
站在烈士紀念碑前,微風(fēng)習(xí)習(xí)吹來,紅柳輕輕地搖擺著枝條,四周的群山靜靜地肅穆著,似乎在訴說著什么……
那是1950年的一天,一支由136名勇士組成的先遣連,在李狄三的帶領(lǐng)下,從新疆于田的普魯山村出發(fā),徒步跋涉數(shù)千里,一路南下,進軍藏北高原。他們跨越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昆侖山,翻過新藏交界處海拔6700多米之界山達坂。他們餓了吃干炒面,渴了喝茶咸水,住的是地窩子(地上挖深坑,人睡坑內(nèi)),穿的是骨針縫的5公斤重的麻袋衣服。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惡劣的高原氣候奪去了包括李狄三在內(nèi)的68名戰(zhàn)士的生命。經(jīng)過一年零三天的艱難跋涉,英雄先遣連于1951年8月3日終于來到阿里的噶大克,把一面紅旗插上了阿里高原,圓滿完成了“挺進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務(wù)。阿里人民為了紀念這些“蓋世英雄”,于1972年修建了獅泉河烈士陵園。
65年的時光匆匆過去了。在先遣英雄揮灑熱血和生命的這片高天厚土上,一代又一代的阿里軍民接過了前輩手中的旗幟,在“生命禁區(qū)”里續(xù)寫著阿里的輝煌。其中,最為代表的是“人民的好書記”孔繁森。在進藏之前,孔繁森就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1993年春天,第二次進藏后,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qū)106個鄉(xiāng)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jīng)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1994年,全地區(qū)國民生產(chǎn)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他為了制定把阿里地區(qū)的經(jīng)濟帶上新臺階的規(guī)劃,準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mào)、旅游等方面下工夫。為此,他曾率領(lǐng)相關(guān)單位,親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進行邊境貿(mào)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wù)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fā)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走近阿里,還有一個人的名字被當?shù)馗刹咳罕姺磸?fù)提起,那就是“用生命書寫忠誠”的陜西援藏干部張宇同志。張宇是陜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生前擔任噶爾縣委書記。2012年8月22日,因突發(fā)急性心肌梗塞不幸因公犧牲。作為一名援藏干部,他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用他的足跡丈量了噶爾的土地,用他的行動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用他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詮釋了新時期黨員干部應(yīng)有的風(fēng)采。
時光荏苒須當惜,風(fēng)雨陰晴勤值歷。當我走近這座美麗而神奇的高原小城時,當年的蠻古荒原早已不見了蹤影,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整齊而有序地排列在獅泉河兩岸。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往來不斷。我想,正是有了李狄三,正是有了孔繁森、張宇等一批共產(chǎn)黨人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才使阿里地區(qū)有了今天這樣祥和、繁榮的景象!他們的精神將永遠矗立在世界屋脊之巔。
這讓人不得不感慨:援藏工作開展20多年來,許許多多干部和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先后告別家鄉(xiāng)、遠離親人,義無反顧地選擇進藏工作,涌現(xiàn)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與雪山一樣高聳的“孔繁森”“張宇”式的援藏群體。他們和阿里各族同胞團結(jié)一致保安定、搞建設(shè)、促發(fā)展,使阿里地區(qū)的經(jīng)濟連續(xù)20多年保持兩位數(shù)高速增長,當?shù)厝罕姷纳畹玫搅藰O大的改善,在雪域高原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驚嘆的奇跡。
如今,作為一名援藏干部走近阿里,就要循著前輩的足跡,在這雪域高原上傾注心血、奉獻青春,與阿里干部群眾一道創(chuàng)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阿里是一座豐碑,阿里是一種精神!阿里又是一本厚重的史書,要用心走近,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