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春,陳春春,洪昆達,陳水金,王詩忠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3;3.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03)
推拿合功能訓練治療頸性眩暈26例
陳樂春1,3,陳春春1,洪昆達1,3,陳水金1,3,王詩忠2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3;3.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03)
頸性眩暈;推拿;功能訓練
頸性眩暈表現(xiàn)為眩暈和平衡失調,常伴有頸部疼痛,這是由于空間位置及共濟平衡感覺失調引起的[1]。我們用推拿合功能訓練治療頸性眩暈26例,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診斷標準根據(jù)眩暈診治專家共識中的診斷標準[2],結合臨床特點擬定。①頭暈或眩暈伴有頸部疼痛;②頭暈或眩暈多出現(xiàn)在頸部活動后;③頸扭曲試驗陽性;④頸部影像學檢查異常,如頸椎反屈、椎體不穩(wěn)、椎間盤突出等;⑤多有頸椎不穩(wěn)或頸部外傷史。
1.2排除標準①耳源性疾病、顱內病變、外傷、前庭系統(tǒng)疾病、眼病及腫瘤等;②眩暈發(fā)作時生活不能自理,劇烈眩暈、嘔吐,需靜臥休息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消化道潰瘍、支氣管哮喘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服藥過敏者;⑤繼發(fā)椎管狹窄、頸椎脫位、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者;⑥正在參加其它臨床試驗者;⑦頸椎術后者。
1.3脫落標準①不良事件;②違背試驗方案;③患者撤回知情同意書;④其它原因所致的脫落。
1.4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門診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用推拿合功能訓練;對照組用敏使朗治療。治療組3例主動退出試驗,1例合并其它與本病相關的治療;對照組3例合并其它與本病相關的治療。2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2組在性別、年齡、工作性質上,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x±s)
2.1治療組①推拿。沿頸部夾脊穴,以拇指按揉,來回10次;沿頸部膽經(jīng)循行按揉,來回10次;沿頸部督脈由下至上推揉,來回10次;沿頭部膽經(jīng)循行以四指指目進行快速掃散,來回30次;點按百會、四神聰、頭維,持續(xù)30 s,每穴2次,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②頸部功能訓練。用MCU進行訓練,包括前屈、后仰、左右側屈、左右旋轉。15 d為1個療程,隔日1次,共8次。每組10下,以患者頭部由中立位到最大活動度再回到中立位算1下,每次3組,組間休息30 s,每個方向轉換時休息1 min。第1~3次的治療用MCU檢測的最大頸肌肌力的15%進行功能鍛煉,第4~6次治療在第3次治療力量的基礎上增加1磅,第7~8次治療在第6次治療力量的基礎上增加1磅。
2.2對照組口服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及頸部濕熱敷。針刺:取風池、大椎、肩井、夾脊穴,行平補平瀉,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
2.3觀察指標①活動度測定。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檢測,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后伸、前屈。②量表評定。參照《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3]進行。
2.4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用x±s表示,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的標準擬定。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積分減少<95%但≥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積分減少<70%但≥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積分減少<30%。
3.2結果見表2~表6。
表2 2組療效比較
表3 2組頸椎前屈、后伸活動度比較(x±s)度
表4 2組頸椎左右側屈活動度比較(x±s)度
4.1人體頸椎在靜止或運動過程中總是趨向于一個動靜態(tài)平衡,肌肉在頸椎平衡中起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頸椎的平穩(wěn)和穩(wěn)定,頸部肌肉的張力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通過不斷的收縮和舒張來維持頸椎的空間位置相對平穩(wěn)和穩(wěn)定。臨床發(fā)現(xiàn)許多患者存在頸部肌肉力量不足,頸椎活動度偏小,功能低下,對頸部肌電研究發(fā)現(xiàn),頸部屈肌的訓練能夠有效降低胸鎖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的疲勞,增加慢性頸椎痛患者的頸椎屈曲強度[5]。對于骨骼肌肉系統(tǒng)疾病通過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和提高肌肉力量、耐力,能夠取得長期的治療效果。
表5 2組頸椎左右旋轉活動度比較(x±s)度
表6 2組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定比較
4.2針灸、推拿治療頸性眩暈有一定的效果,通過與現(xiàn)代運動治療相結合,加強頸部功能鍛煉,提高患者頸椎功能,能夠進一步保障治療的效果,以減少頸椎病的復發(fā)[6-7]。研究表明,治療組在療效、活動度的改善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推拿治療頸性眩暈切實有效,在活動度的改善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
[1]WHISKEY D,SPAT'TO P,WHITNEY S,et al.Cervicogenic dizziness:a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ournal of Orthop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0,30(12):755-766.
[2]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S].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0,43(5):369-374.
[3]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6):245-247.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中國醫(yī)藥出版社,2002:348.
[5]FALLA D,JULL G,HODGES P,et al.An endurance-strength training regime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myoelectric manifestations of cervical flexor muscle fatigue in females with chronic neck pain[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6,117:828-837.
[6]林源,陳良華,洪霖.腳踝針配合浮針掃散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康復學報,2016,26(3):43-45,49.
[7]段玉丞,申廣平,李新建,等.抗阻肌力訓練與刮痧干預頸部功能障礙的療效比較[J].康復學報,2015,25(4):27-30.
R244.19
B
1000-338X(2016)05-0038-02
2016-06-23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資助課題(2013BAI10B05)
陳樂春(1986—),男,醫(yī)師,主要從事脊柱相關疾病的臨床研究。
王詩忠(1963—),男,教授。E-mail:3658669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