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劉曉蕾,郭伊納,蘇 寧,黃志劍
正念心理訓練干預武術套路效果評價研究
——以香港武術隊為例
劉 濤1,劉曉蕾2,郭伊納1,蘇 寧3,黃志劍3
本文從整體系統(tǒng)的角度,結合在香港武術隊備戰(zhàn)第十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期間開展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長期運動心理服務工作實踐經驗,詳細介紹了工作開展的過程和武術套路項目運動心理工作的主要特點,重點討論了正念心理訓練理論與武術項目特點的結合,長期的運動心理服務與運動隊實際情況的結合等問題,試圖為在運動隊長期系統(tǒng)地開展正念心理訓練工作提供借鑒。
正念心理訓練;武術;世界錦標賽;長期運動心理服務
第十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于2015年11月14日至18日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該項賽事由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WUF)主辦,自1991年起,每2年舉辦一次,包括套路和散打等兩個大項。目前已經成為參賽代表隊最多和最為重要的專業(yè)賽事,代表了國際競技武術運動的最高水平[1]。
作為香港精英運動項目代表隊的中國香港武術隊(僅套路項目,以下簡稱香港武術隊)于2014年即開始了此次大賽的各項準備工作。與歷屆比賽不同的是,本屆比賽的準備和參賽過程中增加了運動心理干預的內容。在從2014年11月開始直到2015年11月比賽結束的12個月時間里,本文研究者在香港武術隊的積極支持與配合下系統(tǒng)開展了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線,配合其它干預內容的運動心理服務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與國內外現(xiàn)有的,將正念心理訓練單純作為一種心理技能加以使用的常見作法不同,本屆世界武術錦標賽的運動心理服務工作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線,設計并實施各項干預。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系統(tǒng)運動心理服務工作的理論框架,從而使得各項干預內容與措施在為期12個月的運動心理服務過程中能夠保持一致和漸進的影響。使看起來零散的日常下隊工作以及碎片化的信息得以在一個統(tǒng)一的語境里被解讀,傳遞和接受。這些信息不僅包括運動心理工作者向運動員傳遞的信息,也包括運動心理工作者與教練員,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傳遞的信息。正是因為多種因素形成的合力,才保證了本次運動心理服務工作的效果。
本文通過對此次為期12個月的運動心理干預進行介紹和討論,總結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影響因素,希望對今后更好地開展長期系統(tǒng)運動心理服務工作提供借鑒。
1.1 正念心理訓練概述
正念(mindfulness)心理訓練自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被作為傳統(tǒng)心理技能訓練的替代手段運用于競技體育領域以來,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內容體系與方法手段也不斷豐富[2-3]。正念心理訓練概念的提出和思想根源借鑒了傳統(tǒng)東方宗教哲學思想,而從現(xiàn)代心理科學的視角出發(fā),這一概念至少包括“注意”和“態(tài)度”兩個核心。在正念心理訓練體系中,“注意”主要指關注當下活動的內容,不糾結于過去,也不擔心未來,即“活在當下”的思想;“態(tài)度”主要指對當下發(fā)生的事情及注意的內容不做主觀判斷,以接受的態(tài)度投入到活動中,即“如其所是”。正念就是將上述兩個核心有機結合,從而形成對當下發(fā)生的內容(外部的和內部的)進行不判斷,不評價的注意。
隨著正念心理訓練理論體系與手段方法的快速發(fā)展,正念心理訓練的概念也被不斷豐富和擴充。如“去自我中心”“投入”“覺悟”等次級概念和內容被不同學者提出,并派生出眾多實踐模型或方法體系[4-6]。
1.2 武術套路項目訓練競賽的心理特點及規(guī)律
目前世界武術錦標賽套路比賽主要包括長拳,太極拳和南拳三大類和部分傳統(tǒng)拳種以及對練項目。而在日常訓練中,則多以長、太、南為主進行分項練習。三個拳種在表現(xiàn)形式、動作特點以及難度動作等方面都有明顯不同。但經過與教練員、運動員的長期交流和觀察比賽訓練,本文研究者從運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總結出該項目的一些特點和規(guī)律,以及對武術項目運動員心理因素的共同挑戰(zhàn)。
第一,作為難美表現(xiàn)類的比賽項目,武術套路以關閉型運動技能為主。也就是說,在武術套路訓練比賽過程中,外界環(huán)境特征基本穩(wěn)定不變,動作的時間、空間特征主要由運動員自身內部線索加以控制。因此需要運動員在完成動作過程中保持內部注意指向,在動作各環(huán)節(jié)之間合理分配注意。
第二,作為評分類比賽項目,武術套路比賽一方面需要運動員在規(guī)定時間內按既定序列高質量完成動作的同時具有充分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又要接受當場裁判對運動員表現(xiàn)的相對主觀的打分評判。已有研究表明這種評判受到運動員辨識度、認可度、出場順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7],從而使運動員面臨更加依賴外界因素的可控性知覺偏低的心理壓力[8]。
第三,作為以關閉性序列技能為主的運動項目,武術套路的日常訓練多以成串技術動作或難度動作的重復性練習為主。教練員和運動員為了尋找改進空間,習慣以苛刻、挑剔的眼光對動作完成質量和表現(xiàn)效果進行評價,這種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導致教練員和運動員形成了以批判、否定的思維習慣對待演練。使得運動員在枯燥重復的訓練中又難以得到積極的反饋和自我評價,容易出現(xiàn)對訓練的倦怠。也使得運動員和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的關系趨于緊張。
第四,隨著近年來武術套路運動訓練競賽水平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武術套路中的難度動作與傳統(tǒng)套路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跳躍,轉體和單腿支撐為主的難度動作的不斷增多,完成難度不斷加大,而且對動作穩(wěn)定性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9]。因此難度動作的穩(wěn)定性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武術項目訓練的主要內容和武術比賽的重要限制因素。
上述對武術套路項目訓練競賽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的認識總結與正念心理訓練的觀念有著很高的契合程度:一方面武術套路訓練競賽對運動員的注意和身體內部信息的覺察體驗有著極高的要求和依賴,同時還要求運動員在受到他人(裁判)評價的同時力爭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不受他人評價的影響。
另一方面,武術項目本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在文化基礎和思想脈絡上與受到東方宗教哲學啟發(fā)的正念心理訓練體系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武術運動中的核心概念“精、氣、神”在表達與表現(xiàn)上也可以在正念心理訓練體系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
1.3 正念心理訓練的實施
基于以上對武術套路項目訓練比賽心理特征和規(guī)律的理解,結合正念-接受-覺悟-投入(MAIC)模型的主要框架[6],由研究者為香港武術隊進行了為期1年左右的系統(tǒng)運動心理干預?,F(xiàn)將該項工作的實施情況介紹如下。
1.3.1 內容
MAIC是姒剛彥等人在已有正念MAC(正念-接受-投入)模式的基礎上,融入逆境應對有關理論和中國傳統(tǒng)禪宗文化思想,設計開發(fā)的更加適應東方文化心理特點的正念心理訓練模型。該模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使運動員全身心地投入當下行為過程,提高行為有效性,從而提高運動訓練和比賽中的表現(xiàn)。模型的內容主要包括彼此聯(lián)系的7個環(huán)節(jié)(見表1):
表1 MAIC模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及內容Table 1 Main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MAIC
續(xù)表1
1.3.2 形式與階段
自2014年12月開始接觸和準備工作,至2015年11月第13屆世界武術錦標賽結束,在香港武術隊開展的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運動心理服務工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見表2)。
表2 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運動心理工作階段劃分Table 2 Stages of mindfulness-based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階段的劃分主要是根據(jù)該時間段內的主要工作目標進行的相對劃分。在實際工作中,各階段內開展的活動存在一定的延續(xù)和交叉。如從第2階段前期結合正念概念的講授,連續(xù)3次課進行了由研究者引導的正念呼吸練習。等隊員熟悉了正念呼吸的操作后,制作了相應的引導錄音文件(4分鐘),每周3次由指定教練員在武術隊下午的訓練課準備活動時播放,供運動員集體練習。持續(xù)到第3階段后期運動隊離港外訓為止。
1.3.3 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和實施過程評價
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運動心理服務在香港武術隊的實施開展較為順利,與本項工作的設計初衷基本符合。當然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操作層面有關,如運動員對講授課程的參與積極性和出勤率不盡相同,因隊員外訓部分計劃需要進行調整,等等;另一類問題與正念心理訓練體系如何與運動項目更好契合有關。下面嘗試結合具體事例對第二類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效果進行介紹(見表3)。
表3 武術套路訓練比賽典型問題與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解決思路Table 3 Classical problems in Wushu training and mindfulness-based solutions
在各方面努力和配合的基礎上,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運動心理干預在香港武術隊備戰(zhàn)及參加第13屆世界武術錦標賽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一方面全隊總體競賽成績取得了顯著提高(見表4),另一方面得到了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接受和認可。
2.1 近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比賽成績比較
重大比賽運動成績的取得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訓練競賽的各個方面。從近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香港武術隊所獲各項成績可以看出,本屆錦標賽取得的成績明顯優(yōu)于前兩屆。主要體現(xiàn)在代表項目最高競技水平的金牌數(shù)量明顯高于往屆,使得獎牌總數(shù)和總排名的“含金量”有了顯著提升。雖然比賽成績的顯著提升有眾多因素影響,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次長期運動心理干預工作的有效性。
表4 香港代表隊近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套路項目成績Table 4 Medal list of recent 3 World Wushu Championships of HK China
2.2 運動員訓練情況反饋
在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運動心理干預過程中,就運動員的日常訓練質量及訓練態(tài)度對相應主管教練員進行了前后共3次含2項里克特式問題的簡單問卷調查。請教練員就運動員的訓練質量和訓練態(tài)度進行從1(非常不好)到5(非常好)的評價。從表5和表6可知,參與正念心理訓練干預的運動員與非參與組運動員有顯著差異,且在時間維度上有較顯著地提升。
表5 運動員訓練態(tài)度反饋表Table 5 Coaches'feedback on athletes'training attitude
表6 運動員訓練質量反饋表Table 6 Coaches'feedback on athletes'training quality
Oneway Anova分析結果顯示,正念訓練組的訓練態(tài)度(F=9.70,P=0.0057)和訓練質量(F= 13.57,P=0.0016)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而在時間維度上,可以看到正念訓練組在訓練態(tài)度和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持續(xù)提升(但不顯著),而對照組運動員則表現(xiàn)較不穩(wěn)定。在與教練員的交談過程中,同樣獲知經過一段時間的正念心理訓練干預,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更容易專注于當前任務,對教練員的各種反饋和評價的接受程度提高,表現(xiàn)為煩躁和消極情緒減少,與教練的配合意識提升。
總結而言,以正念心理訓練為主的長期心理干預在香港武術隊備戰(zhàn)第十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期間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并取得較好效果。得到了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接受和肯定。今后,運動心理服務工作還將在該隊繼續(xù)深入開展,在提高運動員競賽表現(xiàn)穩(wěn)定性以及訓練投入程度等方面進行更加系統(tǒng)和具體的干預。總結已經開展的工作,可初步得到以下經驗和結論。
3.1 正念心理訓練技能和理念與運動項目的契合
與其它心理學理論和干預策略的實踐過程一樣,正念心理訓練的有關概念、技能和理念在實踐應用過程中也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以達到與具體運動項目的契合:
首先,對實踐中具體問題的描述和解釋。不同運動項目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內部文化和語境。正念心理訓練的開展一方面需要適應和融入項目,另一方面又需要為該項目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一種新的角度和工具去思考和理解他們所熟悉的問題。
其次,為了避免上述理論解釋的工作停留在“新瓶裝舊酒”的層面,需要兩個條件:(1)與教練員和運動員保持良好持續(xù)的工作關系;(2)與理論解釋相對應的有效的干預方法。要滿足這兩個條件,運動心理實踐者必須長時間投入某一運動項目,并且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善于將抽象心理學理論觀點與項目訓練競賽特點規(guī)律相結合[10-11]。
3.2 長期心理建設與短期心理干預都需要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和支持
在運動心理實踐工作中經常會面對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的表現(xiàn)、原因和解決方法在表面上看不盡相同甚至差異很大。運動心理工作者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如果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作為指導,則很容易陷入“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局面:面對不同的運動員和不同的問題給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解釋和意見,失去了運動心理干預的統(tǒng)一性。因此,在下隊實踐工作中,運動心理工作者應該注重該運動項目的長期心理建設工作,使用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理論解釋和處理問題。在下隊初期這些心理建設工作可能顯得無足輕重和多余,但隨著工作的持續(xù)和深入,運動員和教練員不斷收到性質一致的信息并開始內化,運動心理服務工作的效率就會得到很大提高。
[1] 世界武術錦標賽[EB/OL].https://zh.wikipedia.org/zh-cn/世界武術錦標賽,2016-05-06.
[2] Baltzell,A.,&Akhtar,V.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sport(MMTS)intervention:Impact of MMTS with division I female athletes[J].The Journal of Happiness&Well-being,2014,2(2):160-173.
[3] Birrer,D.,Roethlin,P.,&Morgan,G.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J].Mindfulness,2012(3):235-246.
[4] Moore,Z.,&Gardner,F(xiàn).Taking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Integrating empirically supported interventions into a self-regulatory model of athletic performance[C].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1,Orlando,F(xiàn)L.
[5] Kaufman,K.,Glass,C.,&Arnkoff,D.Evaluation of 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MSPE):A new approach to promote flow in athletes[J].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2009(4),334-356.[6] 姒剛彥,張鴿子,蘇寧,等.運動員正念訓練手冊 [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
[7] Tenenbaum,G.,&Eklund,R.C.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M].London:John Wiley&Sons,2007.
[8] 李佳靜,劉敏,杜壽高.優(yōu)秀武術運動員個性特征初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8(11):108-110.
[9] 張茂,馮瑞,桑全.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的演變及其對武術發(fā)展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6,13(1):78-81.
[10] Moore,Z.E.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of Sport Psychology[J].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2007(1):9-22.
[11] Pensgaard,A.M.,Abrahamsen,F(xiàn).E.Poentials and Pitfalls:Short-Term Involvement versus Long-Term Involvement in Sport Psychology with Olympic and Paralympic Athletes[J].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 Action,2012,3(2):119-127.
Effect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on Wushu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The Case of Hong Kong Wushu Team
LIU Tao1,LIU Xiaolei2,GUO Yina1,SU Ning3,HUANG Zhijian3
The experience of mindfulness-based long-term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ractice with Hong Kong Wushu team's preparation for the 13th World Wushu Championship was reviewed with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The process,form,and content of the sport psychology practice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The combination of mindfulness theory/method and Wushu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the adaptation of long-term sport psychology practice with the team was emphasized.It is hoped that this success experience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further mindfulness-based training program in elite sport.
Mindfulness Training,Wushu,World Championship,Long-term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G804.8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5-0088-05
G804.8
A
1001-9154(2016)05-0088-05
10.15942/j.jcsu.2016.05.015
(編輯 馬杰華)
劉濤,副教授,香港武術隊總教練,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E-mail:LT@hksi.org.hk。通訊作者:黃志劍,E-mail:hzj@hksi.org.hk。
1.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610041;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3.香港體育學院,香港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3.Hong Kong Sports Institute,Hong Kong
2016-05-20
201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