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之良
假貨太多,這讓人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很緊張。媒體整天也在宣傳“小心不良商家”、“購物防騙指南”、“如何對商家投訴索賠”等等,商家看上去就是消費者的敵人,弄得大家一買東西就如臨大敵,處處小心謹慎。當然,“買的沒有賣的精”。消費是真正的“剛需”,你總得生活,所以,看上去消費者總是很被動。
而對另一方的企業(yè)或商家來說,也是一肚子委屈:成本高、競爭激烈、消費者挑剔,一句話,生意難做錢難賺。
這里面就有一個現(xiàn)象十分明顯:對于許多人來說,有時你是買家,有時你又成了賣家。你曾經(jīng)被動,你也有主動的時候。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今天,當一切幾乎都成了生意,那么也就意味著幾乎每個人既是生意人,同時也是消費者:賣餃子的想吃拉面,你就是拉面館的消費者,反過來也是一樣。所以,如果大家都當對方是敵人,出門都緊張兮兮的,或者在網(wǎng)購的時候提心吊膽的,那還如何稱得上要過有質量的幸福生活呢?
如果你是商家(或生產(chǎn)企業(yè)),或者你的家人就是經(jīng)商的,那么,一旦你身份轉換成消費者,也不要一味苛求別的商家,應該相互理解,設身處地相互體諒。這有點像你騎車的罵開車的人,等你開上車了,也不要罵騎車人;或者是,你沒買房的時候罵房價亂漲,買了房又盼著房價天天漲。這不是一個成熟公民應有的品質。
以前有句話現(xiàn)在都很少提及了,叫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其實也說的是這個道理。要樹立換位思考的意識,雖然現(xiàn)在我們強調“自我意識”和“個人利益”,但你不能總是當消費者的時候強調消費權利,而當賣家的時候又想著不擇手段“賺取最大利益”,那就成了“人人為我,我害人人”,最終“風水輪流轉”,到頭來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中國傳統(tǒng)上講求做買賣要“童叟無欺”、“買賣公平”及“和氣生財”,其實買賣就是生意,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解釋得挺好:生意,就是用你的產(chǎn)品和服務,讓陌生人也能滿意。
由于需要建立信任基礎,我們現(xiàn)在可能都還做不到讓陌生人都滿意這一點。但也沒關系,最起碼,你就當雙方是一種買賣關系,而買賣重在合作,而合作好才能共贏。
有人說,如果人人都會開車了,交通秩序要好很多,因為大家都懂規(guī)則;而如果人人都會做生意了,也懂得了做生意“都不容易”,那么消費者與商家的關系就會好很多,彼此就能逐漸實現(xiàn)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