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平
(昆明學院人文學院)
新時期詩歌曾經有過輝煌,也曾經很受讀者歡迎,無論是艾青們的 “歸來的歌”,還是舒婷們的朦朧詩以及于堅們的新生代詩,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也誕生了不少好詩,尤其是朦朧詩的成就最大,達到了很高的一個高度,至今仍無超越者。我一直認為,新時期詩歌自90年代以來陷入了沉寂期,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詩歌越來越不受讀者歡迎,一方面是詩集多如牛毛的出版,詩歌鋪天蓋地的發(fā)表,一方面是讀者對詩集不屑一顧,對詩歌毫無興趣,這巨大的反差足以證明詩歌創(chuàng)作與閱讀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jié)現(xiàn)象,也足以說明中國新詩已經走進了一個死胡同,中國詩歌已陷入了 “山窮水盡”的困境之中,若不加以改變,中國新詩的 “消亡”論并非危言聳聽!
下面筆者就對中國90年代以來新詩把一下脈,看看它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以期中國新詩能夠克服存在的問題,擺脫困境,柳暗花明,迎來創(chuàng)作的春天!
“詩歌是與音樂有著某種同一關系的語言有機體,音樂性是其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最主要特征,一般的文學是運用語言和文字將審美情感對象化,而詩歌則是借助語言文字將審美情感音樂化?!北娝苤?,詩歌最早是 “唱”出來的,詩由 “歌”(民歌)演變而來,音樂性是詩歌 (韻文)與散文最顯著的區(qū)別,而我們的詩人卻忽略了詩歌音樂性的特征,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失誤;由于詩人們對音樂性的拋棄,導致詩歌讀起來非常拗口,詩歌到了不能朗讀只能“念”的地步!一首詩如果缺乏音樂的美感,讀者不喜歡也就不足為怪了。如伊沙的 《母親的臨終遺言》:
讓妹妹出嫁
善待父親
幫老婆多干點活
把倫倫養(yǎng)大
媽媽,當您
對我交待了責任
在那個灰色的三月的
最后下午
您沒有忘記我
非得把一切說破
記得您說:
“你的思想不合時宜”
詩歌以直白的手法敘述了母親的臨終遺言,毫無詩意可言,它只是散文的分行排列,缺乏音樂性,是典型的只能念的詩——若將其按散文排列,其弊端一看便知:讓妹妹出嫁,善待父親,幫老婆多干點活,把倫倫養(yǎng)大。媽媽,當您對我交待了責任,在那個灰色的三月的最后下午,您沒有忘記我,非得把一切說破,記得您說:“你的思想不合時宜。”我始終認為這樣的詩不能稱之為詩,詩歌淪落到只能念的地步,它就索然無味了,再如于堅的 《0檔案》,我相信能夠將它念完的沒有幾個人,如其中寫主人公的一段成長史:
一歲斷奶 二歲進托兒所 四歲上幼兒園 六歲成了文化人
一到六年級 證明人 張老師 初一初二初三 證明人
王老師 高一高二 證明人 李老師 最后他大學畢業(yè)
一篇論文 主題清楚 布局得當 層次分明 平仄工整
對仗講究 言此意彼 空谷足音 文采飛揚 言志抒情
鑒定:尊敬老師 關心同學 反對個人主義 不遲到
遵守紀律 熱愛勞動 不早退 不講臟話 不調戲婦女
不說謊 滅四害 講衛(wèi)生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積極肯干
講文明 心靈美 儀表美 修指甲 喊叔叔 叫阿姨
扶爺爺 挽奶奶 上課把手背在后面 積極要求上進
專心聽講 認真做筆記 生動活波 謙虛謹慎 任勞任怨
不足之處:不喜歡體育課 有時上課講小話 不經常刷牙
小字條:他在路上拾到一分錢 沒交警察叔叔
雖然于堅是新時期很有影響力的詩人,但我認為他這類缺乏音樂美感的、瑣碎的詩只能讓讀者昏昏欲睡,根本不能稱之為詩!
再看老刀的 《狗》: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描述狗的:
哺乳動物。種類繁多,聽覺和嗅覺特別靈敏。
狗也叫犬。
對狗的解釋雖有些冷漠,還算厚道。
可是與狗相親的詞條,沒有一個是褒義的,
什么狗屁,狗吃屎,狗咬狗,狗仗人勢等,
全都惡俗不堪。
百度百科對狗的描述稍微溫情一些:
狗,亦稱 “犬”,1.5萬年前由人類從灰狼馴化而來,
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它一直用 “吠”的方式為人類守護家園。
在我看來,狗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一種動物。
搖了一萬多年的尾巴,還是狗,
因其懂人性,而不懂政治。
這是一首新近發(fā)表在 《星星·詩歌原創(chuàng)》(2013年第1期上旬刊)上的詩,詩人先介紹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與百度百科的描述,最后做了一點哲理性的概括,語言是 “雜談”式的敘述語言,毫無樂感與韻味;我覺得與其把它當做詩來寫,還不如寫一則 《狗雜談》,也許還有點味道。
詩歌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文學樣式,它擅長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讓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從而獲得審美愉悅;流傳千古的古典詩詞名篇,哪一首不是以情動人?《蒹葭》《湘夫人》《短歌行》《歸園田居》《登高》《靜夜思》《聲聲慢》《水龍吟》……中國現(xiàn)代詩歌名篇,哪一首不以情感人?《鳳凰涅槃》《死水》《再別康橋》《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而我們當下的大多數(shù)詩歌,缺乏的正是詩歌的這種 “抒情”的審美特質,讓人讀后沒有一點感覺,這不能不說是詩歌的悲哀。如趙麗華的 《小黃花魚》一詩:“在京客隆超市/我買了智昊牌的火雞腿/智昊牌牛肉/還買了一些豆芽菜和黃瓜/我出來的時候/很多人在排隊/我問一位大嬸/這是在買什么/大嬸說小黃花魚/9毛錢一斤/我問那以前多少錢一斤/大嬸說兩塊”。在該詩中,詩人只是敘述到超市購物的情況及看到的情景,詩人的 “情”我們無法感受到。再看看她的 《張無忌》(二):
張無忌和趙敏接吻
趙敏把張無忌的嘴唇
給咬破了
有關這一吻
電視上處理的比較草率
當讀完這首詩后,我不禁要問:詩人的感情在哪里?詩人僅僅只表達對電視劇中對張無忌與趙敏接吻處理的看法,除此之外無其他,這也不是什么詩!而于堅的 《事件:鋪路》較之 《張無忌》要強得多,但仍屬于平淡的敘述,還缺乏抒情性:
死掉了三十萬只螞蟻
七十一只老鼠
一條蛇
搬掉了各種硬度的石頭
填掉那些直徑不一的土洞
把石子 沙 水泥和柏油一一填上
然后 壓路機像印刷一張報紙那樣 壓過去
完工了 這就是道路 黑色的 像玻璃一樣光滑
詩人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隱藏起來,屬于帶有一點黑色幽默般的客觀描摹。于堅是新時期一位很有影響力的詩人,他的這種寫法影響了一大批詩人,今天我們的報紙雜志仍充斥著這類偏重于客觀描摹、敘事的 “無情詩”,如 《星星》詩刊2013年第1期上發(fā)表的陽飏的組詩 《平平仄仄,東西南北》,我覺得還是不能打動人,請看其中的一首 《瀾滄江》:
汽車逆著瀾淪江行駛
巨大的水聲像是一大群人在喊口號
喊什么呢
傣族話納西話白族話彝族話反正全不懂
你喊你的口號我看我的江
云南的大象云南的鷹
云南的沙金埋在水底下
推一塊大石頭下去
五百年以后的一條漢子提前跳了江
瀾淪江捂緊泥沙的嘴
也在聽那一大群人喊什么
詩歌不缺凝練和韻味,但還是在描摹在敘述,缺的正是 “情”這個詩之魂。
為何我們的詩歌不能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了?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我們的詩人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過度追求 “冷抒情”。80年代后半期,以于堅、韓東、李亞偉為代表的新生代詩人,主張 “冷抒情”的詩歌寫作,用滿不在乎、大大咧咧的口吻將 “原生態(tài)”的生活反映出來 (代表作品有韓東的 《有關大雁塔》、于堅的《尚義街六號》、李亞偉的 《中文系》等)。這種 “冷抒情”的詩歌寫作方式一直影響著90年代以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正是這種 “冷抒情”,讓詩歌失去了讀者,成為詩歌不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我們詩人存在感情造作或枯竭的問題。我們的詩人或 “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沒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為了寫詩,只好 “強裝”著抒發(fā)感情,自然所抒之情就會顯得生硬做作,豈能感動人!我們的詩人還缺乏一種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缺乏憂患意識,故意遠離人民大眾,遠離社會生活,對人民的苦難漠不關心,對國家的前途毫不在乎,過度關注自我,離中國詩人 (如屈原、杜甫、艾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越來越遠,他們寫出的詩歌自然不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在這個正在進行著偉大變革的時代,我們的詩歌需要有所承載,不能太顯得蒼白!“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保ā睹娦颉罚恢币詠?,詩歌被視為噴涌出來的藝術,在所有文學文體中,詩歌抒情性是最為強烈,它側重于情感層面的展示,如果詩歌沒有真實的情感,那它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了。批評家謝有順說得好:“好的詩歌,正是一種靈魂的敘事,是飽滿的情感獲得了一種語言形式之后的自然流露,它需要有真切的體驗,也要有和這種體驗相契合的語言方式?!?/p>
對詩歌而言,過于雅就會讓人讀不懂,過于俗就會讓讀者對詩歌不屑一顧,兩者都會讓讀者遠離詩歌,只有做到雅俗共賞,才能受讀者歡迎。我這里說的過于雅是指我們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貴族化傾向:我們一些具有 “學院派”傾向的詩人,在意象的設置、語言的運用及詩歌的表達方式上過度追求怪異、晦澀,致使一般讀者讀不懂,甚至專業(yè)讀者也感到吃力或不知所云,這種孤芳自賞、自我炫耀、故作高深、讓人費解的詩歌,確實大大挫傷了讀者對詩歌的興趣,讀者不喜歡讀也就可以理解了。請看姜濤的 《河岸》一詩:
我將天國的音樂埋進左手
為什么右手卻像一裸風中的羽毛
喑啞進入了秋天
天國兩岸泥土拍擊、秋色凝重
云朵堆積成谷物和牲口的夢想
我看到片片落葉被狂風雕刻
詩中將右手比喻為 “風中的羽毛”讓人費解,“天國兩岸泥土拍擊、秋色凝重”與 “云朵堆積成谷物和牲口的夢想”之間也缺乏邏輯關系,也是讓讀者不明白詩人要表達什么意思。遠的不多說,這里主要以新近出版的 《詩刊》2013年2月號下半月刊上的沙蝎的組詩 《冬天里的羊群》為例加以說明——這組詩除《深淵》因其具有哲理性而讓人能夠理解也耐人尋味外,其他詩歌諸如 《冬天里的羊群》《雪》《生命》《山路》等詩則晦澀難懂、不知所云。《山路》寫道:
仿佛一只夾腳
的鞋子躍過母親手上、臉上
的溝壑。穿過同樣
夾腳的村隘、低瘦的房屋、寡言的皂角樹
饑餓的蟲鳴、食肉的荊棘叢,掉入
天空灰蒙蒙的謊言。像棉花
遺落在草間,像雪悄臨
寒夜,蒲公英誤入冰冷的泥塘
抱緊年齡里的小獸沖突,穿越
父親蒼涼咳血的瞭望
在苦難生活寂寥的遠方
我再次赤腳掉進自身的深淵
詩人喜歡意象的運用及隱喻的手法,詩歌也蘊藉而有穿透力,但問題恰恰也是出在這里:密集的意象疊加未能形成整體的意境,給人以混亂感,過度追求隱喻的功能讓讀者掉進深淵:“仿佛一只夾腳的鞋子躍過母親手上、臉上的溝壑”“掉入天空灰蒙蒙的謊言”“蒲公英誤入冰冷的泥塘抱緊年齡里的小獸沖突”等隱喻什么讓人費解,讓人讀得吃力、痛苦。再看一首 《雪》:
一些紙錢經過我的手,染上了現(xiàn)實
的疾病。淬火,祛毒
——被寒夜的黑漂泊,借天空
降傘。即使不幸瞬間碎骨
它的灰燼也足以復活一條根
元宵節(jié)。在雪的損泥處
一條穿過墳塋的根穿透了我,仿佛
祖父捋直我卑躬已久的脊骨
“一些紙錢經過我的手,染上了現(xiàn)實的疾病”“即使不幸瞬間碎骨它的灰燼也足以復活一條根”“一條穿過墳塋的根穿透了我,仿佛祖父捋直我卑躬已久的脊骨”等詩句我覺得很難理解,讓我想到了李金發(fā)的那些晦澀難懂的詩,這種玩文字游戲的詩自然也就無美感可言。
與貴族化相對立,當下詩歌還存在另一個極端,即過于俗。我這里說的俗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過于通俗,二是指過于庸俗。先說過于通俗的問題。當下不少詩歌 (尤其是網絡詩歌)過于直白、通俗,毫無美感和詩意,淪為廢話詩歌;這種人人都可以做詩人、只要將大白話分行排列的口水詩、垃圾詩,確實倒了讀者的胃口——這類詩的代表作品就是趙麗華的梨花體詩,前面已有所述,此不贅,這里,我們來看看烏青的一首 《怎么辦》:
我打電話,給張健華
接電話的是
他母親
我問,張健華在嗎
他母親說,在、在大便
我說,在大便啊
他母親說是的
我對張健華的母親說
那怎么辦啊
不僅語言通俗直白,而且內容也瑣碎無聊,像這樣的詩,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再說過于庸俗的問題。如果說過于通俗的詩是些塞滿廢紙的垃圾桶,那么,這類庸俗的詩則是亂撒一地的帶便的衛(wèi)生紙、帶血的衛(wèi)生巾,令人作嘔,我們的詩歌淪為了娼妓和大便!比如 “下半身”寫作的代表詩人沈浩波的代表作 《一把好乳》:“她一上車/我就盯住她了/胸脯高聳/屁股隆起/真是讓人/垂涎欲滴/我盯住她的胸/死死盯住/那鼓脹的胸啊/我要是能把它看穿就好了……”。詩人的心態(tài)與那些在地鐵上、公交車上對女性實施性騷擾者沒有什么區(qū)別,詩歌俗且黃,毫無什么美感可言。再如徐鄉(xiāng)愁的 “拉屎詩”,更是在挑戰(zhàn)我們的忍耐極限,如其中的一首 《拉屎是一種享受》:
在后檐口蹲下來
手紙也跟著我蹲下來
這時候,我什么也不去想
兩會是不是成功地召開了不去想
美國該不該打伊拉克不去想
人民是否小康了農民是否減負了
都統(tǒng)統(tǒng)不去想
我現(xiàn)在最要緊的是
把屎拉完拉好
并從屎與肛門的摩擦中獲得快樂
即使人們能 “從屎與肛門的摩擦中獲得快樂”,但將屎入詩,不管怎么處理,都不會讓讀者獲得美的享受。
總而言之,不論是過于雅還是過于俗,都對詩歌的發(fā)展極為不利,都會對讀者造成傷害;中國詩歌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能被人們喜愛、傳誦的好詩,都是雅俗共賞的,我們的詩人應該警醒了。
中國傳統(tǒng)詩歌特別注重意境美,追求意境美是中國詩歌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古典詩詞中以意境美著稱的詩歌不勝枚舉,即便是現(xiàn)代白話詩,也產生了一些意境優(yōu)美的詩篇 (如徐志摩的 《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戴望舒的 《雨巷》等),讀這些意境優(yōu)美的詩篇,讓我們沉浸其中,獲得美的享受。遺憾的是,好多年以來,我們的詩人不約而同地拋棄了這個傳統(tǒng),遠離意境,讓讀者很難獲得美的享受,這不能不說是詩人的悲哀,詩歌的悲哀,讀者的悲哀。以上所列舉的詩篇沒有一首是追求意境的,而離意境最近的沙蝎的 《雪》《山路》又因其意象組合的雜亂及過度追求語言的晦澀難懂再加上情感的飄忽不定仍未形成意境。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尋找富有意境的詩歌佳作,但到目前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
為什么我們的詩歌缺乏意境美?我想,原因有二:其一,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有關。我們的詩人可能覺得 “意境”早就老掉牙了,對意境不屑一顧,這樣當然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意境的詩篇。其二,同 “意”(詩人的主觀感情)和 “境”(客觀事物)不能和諧交融有關。這里又有這樣幾種情況:一種是只有境沒有情,即將自己的感情隱藏起來,只作純客觀的描摹敘述,比如三月發(fā)表在 《詩刊》2013年2月號下半月刊上的 《金色的麥田》:
在鄉(xiāng)下,麥田與麥田之間挨得緊湊
中間的小路少有人走
只有風吹著麥子,只有風吹著風
一個騎馬的人來到這里,他看到
金色的麥浪,一浪推過一浪
他只是停留了片刻,便打馬而過
此刻是黃昏,遠處的光和麥子連成一片
更遠處的天空,白云一再退后
哦,那里有更濃的麥香,以及麥香后面的空曠
詩歌清新且具有泥土氣息,最后一句還讓人遐思,但只是客觀的描摹敘述,未形成意境。還有一種情況是,詩歌既有情又有境,但兩者不能融合在一起,顯得 “隔”,比如沙蝎的 《雪》《山路》就屬于這種情況,這里舉子非的組詩 《小城速寫》再說幾句。這是我近來讀到的離意境最近的詩,可惜還差一點點。我們來看其中的一首 《家在西郊》:
我在西郊
太陽落山的地方
有半間不屬于我的房子
和一顆不屬于我的腦袋
和太陽一起墜落
我想我能看城東的日出
在一幢幢高樓大廈的后面
透過樓房的縫隙
愛理不理地打在我的臉上
我必須習慣和一輛單車
相互摩擦出一點溫度
在都市冰冷的動脈上
保持自己恒溫的屬性
詩作還是有一定詩意的,也注意運用意象來抒情,詩人似乎漂泊在某個大城市,生活的艱辛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讓詩人很無奈,可惜詩歌未形成意境,因為詩人的 “情”與所描繪的 “境”尚未水乳交融,尤其是最后一節(jié),詩人已完全脫離前面所描繪的境之外了。
當下詩歌的弊端還有很多 (比如缺乏獨特風格、缺乏形體美等),但最主要的弊端還是以上四個方面,這其實也是當下新詩不受歡迎的最根本的原因;“優(yōu)秀的詩歌最權威的評價,一是讀者,一是時間,經得住讀者和時間的考驗才是好詩,經不住讀者和時間考驗的,要么是不好的詩,要么是不那么好的詩,要么是垃圾?!蔽覀兊脑姼柽B讀者的檢驗這一關都沒有過,更不用說過時間的檢驗這一關了。詩歌,“它應該遵循詩的美學原則,用詩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去言說世界……詩人要將對現(xiàn)實的深切關懷,在心中潛沉、發(fā)酵,通過煉意、取象、結構、完行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調動一切藝術手段,用美的規(guī)律去造型,達到美與善的高度協(xié)調與統(tǒng)一?!贝搜詷O是!若我們的詩人能避免以上我所說的主要問題,繼承中國古典詩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意向民歌、外國詩歌學習,并遵循詩的美學原則去創(chuàng)作,也許就能創(chuàng)作出深受讀者喜愛、具有中國風范中國氣派的雅俗共賞的新詩了。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確立中國新詩的標準,明確什么是詩什么是中國新詩,然后詩人再遵循共同的標準去創(chuàng)作,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創(chuàng)造出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個人風格的新詩。若能如此,中國新詩的春天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