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鑫(華東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上海 200241)
孩子們的潛能可以是——無限——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有感
繆 鑫
(華東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上海 200241)
近來重讀這本書,源于今年7月份作為志愿者參與華東師范大學地球空間科學營時內(nèi)心的一些感觸。
本書作者是一位從教近30年的教師,他認為自己沒什么特別突出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決定給予學生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最寶貴的東西——時間。相比鐵腕管理,他更注重以信任替代恐懼,成為孩子可靠的肩膀;相比物質(zhì)獎賞,他認為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行為得宜是應(yīng)該的而不是為了獎勵;相比反復(fù)說教,他更希望自己作為榜樣,先做到自己希望學生做到的事情。
而在這本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雷夫老師對于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六階段”的運用。從第一階段害怕懲罰的“我不想惹麻煩”到第二階段的“我想要獎賞”,再到第三階段的“我想取悅某人”,再發(fā)展到在當下所流行的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guī)則”,進而上升到第五階段善解人意的“我能體貼別人”,最終發(fā)展到第六階段與儒家“慎獨”理念不謀而合的“我有自己的準則并奉行不?!薄@追蚶蠋熁昧艘粋€個身邊學生的故事,妙趣橫生地講述建立在信任基礎(chǔ)上的鮮活案例。也正是因為這位公正而又通情達理的老師給予信任且一直堅守,“第56號教室”才成為了一個無比寬闊的任由孩子們舒展與成長的學習樂園。
回到將這本書與我的體驗相契合的地球空間科學營。作為地理實驗的研發(fā)者,沒有什么比擔任志愿者來陪伴營員們探索實驗更快樂的事情了,看著一個個鮮活的想法轉(zhuǎn)化為眼前的現(xiàn)實。我們有幸在智慧地理創(chuàng)新實驗室里,目睹著高中生營員們從彼此陌生到親密無間的全過程,見證著青少年們從各自為陣到團結(jié)協(xié)作的革命友誼。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相互提醒不要越界,秉持著可以解釋地理原理和相關(guān)知識,但對實驗探究的流程更多地是鼓勵學生在做好安全防護措施的基礎(chǔ)上不斷嘗試,而不是直接給出提示。盡管相比按照實驗流程一步步操作,這樣的探究實驗會耗時更久,但學生看到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進行,最終實現(xiàn)了想要看到的實驗結(jié)果時,他們的笑容是最為燦爛的。
在越來越講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教育中,我們有時候是否也要找機會慢下來?教育很多時候不只是一場你爭我奪的賽跑,很多時候更是靜待花開的漫長旅程。美國教師能夠靜下心來相信孩子,在一個教室里堅守30年,這并不是美國教育體制的奇跡,而是全身心為孩子的成長付出的一線教師所能做到的最真心的陪伴——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我想,這是千千萬萬努力奉獻的教師們都在做的探索,更好地引導(dǎo)學生學業(yè)與人格的成長,這正是分享這本書的初衷——激蕩教室中思想的火花,給孩子們多一點時間,潛能才能慢慢顯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