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萍娥,王德志
(黃岡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
“基于問題的學習”在地區(qū)性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艾萍娥,王德志
(黃岡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在各個學科教學中已經呈現(xiàn)出了優(yōu)勢。通過介紹PBL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結合地區(qū)性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實用綜合英語》教材為依托,分別將“PBL問題的設計”和“學生解決PBL問題”等環(huán)節(jié)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試圖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使其成為“有效的”大學英語學習者,而非“厭學”者。
地區(qū)性院校;大學英語教學;PBL;應用
基于問題的學習,即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由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chuàng)并應用于加拿大的醫(yī)學教學中,后被美國和澳洲的學者借鑒和發(fā)展應用于醫(yī)學、醫(yī)藥學、臨床學、護理學和教育學等學科的教學中。21世紀初期,PBL經國內學者的引進,廣泛應用于國內的醫(yī)學教育。大量有關醫(yī)學研究的文獻顯示,PBL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1]作為一種學習策略,PBL的應用還被擴展到國內的大學、高中、初中和小學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在這些研究中,有的從《新課程標準》出發(fā)揭示PBL對不同學科的課程設計的啟示[2-3],發(fā)現(xiàn)PBL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現(xiàn)狀調查不足。有的通過對比試驗,依托各學科教材,從教材的設計出發(fā)來探討更適合課程的課堂活動[4],但對學習者的學習現(xiàn)狀和需求分析不足。本文結合地區(qū)性院校的客觀現(xiàn)實,從地區(qū)性院校學生學習能力的現(xiàn)狀和特點出發(fā)來探討適合地區(qū)性院校學生的PBL學習模式。
PBL對于教師而言是將學生置于混亂的、結構不良(ill-structured learning environment)的學習環(huán)境中,讓學生自己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并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其教學材料即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真實的問題,教師給學生提供問題,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去思考、探索、學習那些解決問題所必需的知識,最終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者會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再逐步解決新問題。[3]解決同一問題的學生作為一個合作小組一直不斷地思考、分析,找出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并努力地學習這些知識。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最終習得各種技能,如:合作能力,思維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信息識別與處理能力,尋求幫助的能力,面對同伴壓力時如何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等。[5]2
美國課程監(jiān)管與發(fā)展協(xié)會的學者Linda Torp和Sara sage指出了PBL特征:1)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PBL學習的中心,教師只是指導者,不直接提供學生答案,只是從認知和元認知上給學生以指導。2)問題是課堂活動設計的出發(fā)點。所有的問題都是結構不良,雜亂無章的,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問題會隨著新信息的增加而發(fā)生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固定的,可由學生自行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式。[6]
問題是這種合作學習活動的中心,它將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維系在這個問題的周圍。問題的種類及其呈現(xiàn)方式對學生理解此問題的深度有很大的影響。杜威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提供給學生的問題必須是相互關聯(lián)的,真實的,并且是結構不良的。PBL就是讓學生在這種不良的實際問題情景中去學習,讓他們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6]21-22
因PBL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對學習者學習現(xiàn)狀和特點的分析能讓PBL課堂活動更能適應大學英語教學,學習者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和學習風貌是設計課堂活動的出發(fā)點和前提。
學生在經歷了高中三年緊張的學習進入大學后,大部分學生已經在思想上徹底放松了。很多學生離開父母后就想徹底地過一種沒人管教的生活,大學校園生活就給了他們這種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在大環(huán)境的驅使下,一些有著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也放棄了以前的習慣。很多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進入大學后,在12-15年的英語學習歷程中,他們的興趣、精力早已耗費殆盡。不過在這十幾年中小學的英語學習中,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詞匯量(2500-3000左右),已經掌握基本的英語語法知識與句法結構。以下是筆者對本校藝術類專業(yè)(音樂,美術,編導)2014級學生的學習特點的調查,歸納如下:
1)被動。多數學生是迫于家長和學校的要求,大學英語A級或四級是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
2)學習習慣差。上課遲到,缺課現(xiàn)象嚴重,不會預習,不會復習。
3)目標低或是沒有目標。過不過大學英語A級無所謂。
4)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閱讀能力尚可,極少數學生聽力能力尚可,能跟上老師的思維,但寫作能力和口語很差,急需提高。
5)對課堂學習缺乏興趣。喜歡課堂外的有動手能力的技能的學習,如攝影,歌唱,舞蹈,經營網店,或是打小時工;抵觸課堂學習模式,部分學生一上課就睡覺或索性直接“翹課”。筆者所在教研室有位教師的課堂上只有一位女生上課記筆記,其余的學生玩手機,睡覺。問他們原因,答曰“不想聽”或是“聽不懂”。多媒體、英文電影片段欣賞等已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6)對老師的依賴程度有強有弱。部分學生善于利用U-Learning(泛在學習)環(huán)境來學習,如手機APP, 網站或與課文相關的網站資源;另一部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非常強。
7)對課堂和老師有要求。喜歡幽默、時尚的課堂,厭惡沉悶、一味宣讀課件的課堂;喜歡互動性強的課堂,厭惡純知識講授的課堂。一位喜歡神侃的老師遠比一位知識淵博但不懂幽默的老師更受學生歡迎。
以上調查采用與各班級教師座談、學生座談和課堂觀察的方法,僅涉及學生英語學習態(tài)度和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共性表現(xiàn),不涉及學生的個性特征。
問題的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并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和技能。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至于頻繁受挫。高考對音樂、美術和編導等專業(yè)學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很低,雖考上了大學,但此類學生的英語水平比中等水平的高中生還要低。這一點可從本校教務處發(fā)布的歷年新生的成績可以得知。大量的學者建議基于PBL的問題應當是復雜的,我們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又要考慮到《實用綜合教程》的教學目標。PBL不是為了問題而設計問題[7]46-49,所有問題的設計和解決問題的目的都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對于音樂、美術和編導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筆者認為PBL問題不應該過于復雜,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的教學目標應當被充分地考慮進來,并作為設計PBL問題的原則。
以《實用綜合英語教程》(第二版 )第三冊(學生用書)為例,該教材在課文題材、生詞短語和教學目標三個方面具有以下特征:課文材料主要選自國外書刊,但經過了中國人自己的刪減,長度在550-600詞左右,通常包含一個故事;題材廣泛,包括信息技術、姓名稱謂、角色楷模、商業(yè)經濟、基因工程、人生態(tài)度、職業(yè)選擇、時尚電影哈里波特等;內容新穎,活潑有趣,滿足了學生追求新穎、時尚的要求。但要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僅僅靠內容的新穎來吸引眼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設計生動活潑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在生詞和短語的注釋方面,多數單詞采用中文釋義,少數單詞采用英文釋義,只有少數單詞給出了常見的派生詞。單詞是很多此類學生學習英語的絆腳石,單詞的學習也需要放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對課文中涉及社會、歷史、文化的人名與地名等專有名詞提供了背景知識,但注釋過于簡單,滿足不了學生理解課文的要求,涉及文化和歷史的知識還有待進一步地查閱文獻資料。
1)實施PBL的前期準備。(1)依據教學目標設計PBL問題。以Unit 2 What’s in a Name一課為例。[8]教學目標(學生用書中提供的此單元的教學目標):Read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address people(閱讀并理解一篇關于如何稱呼他人的文章); Enlarge your vocabulary related to the use of titles(掌握與頭銜和職位相關的詞匯); Learn about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a name on a person(了解名字對個人的影響).
根據以上目標設計如下PBL問題:
問題1:How to address people in English (People should include ordindary people, children,emperial officials, the queen, the king, the king’s sons and daughters.”)? 問題2:What’s in a name for both English people and Chinese people? 問題3:Find out the different formation of Chinese name and English name.問題4: What are the popular Chinese names for Chinese people both in the past and nowadays?
(2)幫助學生認識問題。美國PBL學習中心的研究表明,在實施PBL的準備工作中,應當讓學生自己辨別自己已知什么,還需要學習什么。[6]31在結構雜亂無章的問題情景中,學生在面對小組所分配的問題時,會自覺地分析“我知道了什么(What I knew)”,“我不知道什么(What I don’t know)”,“我還要知道什么(What I need to know)”。全面分析之后,各組成員之間就可以共享資源,“我們知道了什么,我們不知道什么,我們還要知道什么。” 于是單個的“我”就變成了“我們”的小組, 此時真正的合作已經開始了。此分析過程完全是學生自發(fā)的,不需要老師的指點,每個學習者會自覺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再次對問題進行一個全面的認識,也就知道怎樣對各種信息進行分類,怎樣給組員分配任務。[7]74-75
大學英語的課時是有限的,音樂和美術的學生由于其專業(yè)課的壓力,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公共大學英語課,為了節(jié)約時間,老師呈現(xiàn)問題時,也應該把解決方案定出來,并把解決問題的關鍵寫出來。如在問題How to address people中,老師應指出,網絡搜索是有效的途徑。在問題What are the popular Chinese names for Chinese people both in the past and nowadays中,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我國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們常用的名字。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處理所獲得的信息,討論如何組織語言,如何匯報,誰來匯報。這種積極活潑的課堂形式正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之所在——“不斷更新理念,使用符合新一代大學生特點的方法進行教學”[5]4,改善沉悶的課堂,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2)PBL在課堂上實施。(1)小組合作(group learning)。小組合作學習是PBL課堂的主要學習形式。學生被分成3-5人一組,可以以寢室為單位來分組,其優(yōu)點是便于課后拓展學習和滿足人際關系的優(yōu)先權;也可以以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的強弱來搭配分組,其目的是依靠同伴力量來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參與;當然還可以讓學生自愿搭配成小組來合作,其好處是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標期望值來挑選最合適的同伴。
(2)問題呈現(xiàn)。將以上問題1和問題2以任務卡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當然也可以以信件、通知、email 或圖片的形式在上課前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顯得正式,學生覺得有任務可做,有事情可做,也就會認真地解決這些任務式的問題。
問題3和問題4用表格填空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如表格1和表格2,空格和橫線部分要求學生填寫。
表1 The Different Formation of Chinese Name and English Name
表2 The Popular Chinese Names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呈現(xiàn)問題的方式與其他學者的研究有所不同。Torp和Sage指出,將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時應當讓學生陳述界定問題,即陳述問題是什么,以此檢驗學生是否理解問題的本身,并且列出學生認為最佳的解決方案付諸實施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6]75筆者在音樂、美術及編導專業(yè)學生大學英語課堂上直接將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所需要的工具在準備階段就提前告訴學生,其原因是大學英語是零概念的語言知識的學習,不需要界定問題是什么,問題及其要求淺顯易懂。再者,對于這些學生來說英語學習的絆腳石是詞匯、句法和文化的理解,解決問題所必須的條件不外乎手機APP、圖書館的圖書、影像資料、視頻紀錄片、網絡資源等等。這些用來解決問題的條件隨著PBL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都會了如指掌,熟悉于心,也不需要花時間列出來。
(3)匯報。匯報可采用口頭匯報和書面匯報兩種形式。 對于語言的學習,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語言輸入的過程,而匯報則是語言輸出的過程。匯報時需要在大腦中組織語言,重構語言和選擇最佳語言。學生匯報自己小組合作后的成果,并提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
(4)同伴評價和反思。PBL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監(jiān)管和評價也是由學習者個人完成的,教師只是一個鼓勵者和傾聽者,鼓勵每一個人參加,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自覺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當然必要時教師也是一個課堂紀律的維護者,太活潑的課堂有時也需要老師的監(jiān)管,否則學生會偏離紀律的控制走得太遠。小組合作學習是PBL學習的主要形式,各小組成員之間為解決問題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同伴與同伴之間的相互了解比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為直接。所以,同伴互評應當作為評價手段來取代傳統(tǒng)形式中試卷測驗,或者作為傳統(tǒng)測試的輔助手段。這種評價過程本身也在促進小組成員之間更進一步的合作——傾聽、借鑒和資源的共享。
在反思階段,教師起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回顧,將所學到的知識具體化,并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后在哪些地方還需要學習,哪些地方需要避免再次走彎路。
PBL的目的就是將學生置于動態(tài)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他們的動態(tài)行為以此來弱化靜止不動的行為,改善沉悶的課堂,讓英語學習變得輕松而不枯燥。實踐證明, PBL模式在地區(qū)性院校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是有成效的,與《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學活動實現(xiàn)由‘教’向‘學’的轉變,教學過程實現(xiàn)由關注‘教的目的’向關注‘學的需要’轉變,形成以教師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常態(tài)”[5]的要求相吻合。尤其在U-Learning(泛在學習)的環(huán)境下,與同伴合作,與同伴討論,共享資源,每個人都在參與同一個集體的動態(tài)行為也會強化知識點的記憶。當然,PBL的學習模式也有待完善:1)每個小組中均會出現(xiàn)一些“消極分子”,并影響著其他成員,從而使得少數小組內部的合作非常少,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呈現(xiàn)出“拖泥帶水”之勢。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完整地匯報自己的成果。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匯報時總會有學生“謙讓”,把這個艱難的任務留給口語比自己好的同伴。2)雖然知道老師強調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但實際活動中組間合作很少。3)合作意識淡薄,對教師的依賴思想較嚴重。具體表現(xiàn):一遇到問題,希望老師直接告知答案;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答案是靈活的,多樣性的,而學習者更喜歡固定的參考答案。4)雖然學習者上網搜索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信息加工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1]Henk J.M.Van Berkel. Assessment in a Problem Based Medical Curriculum[J]. Higher Education,Vol.19,No.2(1990),PP.123-146.Springer:http://www.jstor.org/stable/3447833
[2]宋雯麗.基于問題式學習培養(yǎng)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5.
[3]王威.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在大學英語閱讀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4]周淵明.項目式學習(PBL)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5]教育部.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LindaTorp, Sara sage. Problem as Possibiliti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6 Education (2nd Edition)[M]. New York: Ass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2002.
[7]P.Gaitar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Self-Directed Journey[M]. NJ:SLACK Incorporated,2003.
[8]王守仁.實用綜合英語教程(第2版 )第3冊(學生用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22-24.
責任編輯付友華
G424
A
1003-8078(2016)05-0099-04
2016-03-22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27
艾萍娥(1977-),女,湖北黃岡人,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王德志(1963-),男,湖北黃岡人,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黃岡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CE50;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408;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編號:2015GB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