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摘要】目的 探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的檢驗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7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按心功能Ⅱ、Ⅲ、Ⅳ級分為A、B、C三組,選取同期正常體檢患者30名為對照組,對比紅細胞檢驗結(jié)果。結(jié)果 A、B、C三組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對照組對比均有增高表現(xiàn)且隨心功能等級升高而升高,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疾病組A、B、C三組紅細胞分布寬度正?;颊咚劳雎剩?.3%)明顯低于增高患者(39.3%),組間死亡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心功能密切相關(guān),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紅細胞檢驗可為疾病治療及預后提供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慢性心力衰竭;紅細胞;檢驗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2.0.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晚期病癥之一,臨床多現(xiàn)呼吸困難、乏力及水鈉潴留等癥狀,具較高病發(fā)率及死亡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故本文選取我院就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7例為研究對象,探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的檢驗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7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按心功能Ⅱ、Ⅲ、Ⅳ級分為A、B、C三組,選取同期正常體檢患者30名為對照組?;颊呔?jīng)臨床診斷及心電圖、胸部X光片及超聲心動圖等確診。其中疾病組47例患者男25例,女22例,年齡62~82歲,平均年齡(67.9±2.1)歲,病程0.5~10.2年,平均病程(4.8±0.9)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8例、Ⅲ級17例、Ⅳ級1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8.1±2.0)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A組、B組、C組及對照組均行血常規(guī)及血生化檢驗,對比各組紅細胞分布寬度及預后關(guān)系。
1.3 心功能等級標準
Ⅰ級:無明顯疾病癥狀,日?;顒訜o機體不適感;Ⅱ級:日?;顒蝇F(xiàn)呼吸困難、過度乏力等輕度不適,停止無癥狀;Ⅲ級:日常活動明顯不適,停止無癥狀;
Ⅳ級:無法行體力活動,休息亦可現(xiàn)輕度機體不適。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 果
2.1 各組紅細胞分布寬度對比
A、B、C三組紅細胞分布寬度均有增高表現(xiàn)且隨心功能等級升高而升高,A、B、C三組內(nèi)及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A、B、C三組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與增高患者死亡率對比
疾病組A、B、C三組紅細胞分布寬度正?;颊咚劳雎拭黠@低于紅細胞分布寬度增高患者,組間死亡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終末階段,屬復雜癥候群,多因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等病因引起結(jié)構(gòu)及功能改變,導致心肌損傷,最終造成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影響機體代謝,臨床多現(xiàn)呼吸困難、乏力及體潴留等癥狀,具較高病發(fā)率及死亡率[1],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
傳統(tǒng)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檢測項目具繁雜性,檢查成本較高,故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臨床檢測結(jié)果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因此簡單便捷、可快速反應患者病情的檢測指標選擇便尤為重要。隨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不斷深入性研究,紅細胞分布寬度已被醫(yī)務人員納入慢性心力衰竭檢測項目中。紅細胞分布寬度于檢測后可直接反映患者紅細胞體積離散程度[2],之前于臨床中多用于缺鐵性貧血診斷,但經(jīng)臨床實踐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與紅細胞分布寬度間存在高度相關(guān)性。
本次研究中,A、B、C三組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對照組對比均有增高表現(xiàn)且隨心功能等級升高而升高,因此可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明顯高于正常者,隨Ⅱ級、Ⅲ級、Ⅳ級心功能等級升高寬度增加,二者之間相關(guān)性密切;在A、B、C三組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與增高患者死亡率對比中正常19例患者,死亡1例,死亡率為5.3%,增高患者共28例,死亡率為39.3%,組間死亡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紅細胞分布寬度增高患者預后明顯較正常患者效果差,死亡率更高。據(jù)相關(guān)文獻研究表明[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升高患者死亡率達17.6%,明顯高于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者,與本文研究相一致,故紅細胞分布寬度指數(shù)可有效反應患者病情,為疾病治療及預后提供指導意義。
因此,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日常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心態(tài)平和,在自身身體素質(zhì)良好的情況下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提升身體綜合素質(zhì),對于合并高血壓、高血糖等患者需于日常采取合理干預措施,良好控制機體指標,飲食方面應少食油炸、動物內(nèi)臟等高油脂類食物[4],多攝入蔬菜水果等高纖維及高營養(yǎng)食物,定期復診,遵醫(yī)囑用藥,掌握基礎(chǔ)疾病知識,實現(xiàn)疾病良好控制。
綜上所述,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心功能密切相關(guān),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紅細胞檢驗可為疾病治療及預后提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建輝,肖 妮,周 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檢驗的臨床作用及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35):
61-62.
[2] 羅健康,周 軍,謝 瓊.貧血與紅細胞分布寬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內(nèi)死亡的臨床預測價值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27):114-115.
[3] 李曉輝.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心功能的關(guān)系及對近期預后預測價值[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4,16(02):174-177.
[4] 殷宇剛,徐 軍.紅細胞分布寬度和血清尿酸檢測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9):934-936.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