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哈村”里的“中國綠”——泰北支教的中國女孩
漢語教師志愿者歐陽佳艷在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孔子學院
從中國飛往曼谷,轉機至泰國東北的孔敬府,再驅(qū)車1個多小時,她終于看到了那片當年泰語課本上稱之為“苦力也哭泣”的土地。本科剛畢業(yè),泰語專業(yè)出身的歐陽佳艷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只身來到泰國東北部農(nóng)村地區(qū)瑪哈沙拉坎府孔子學院支教。
而未曾想到,自己竟在這個被她稱為“瑪哈村”的地方呆了3年。
20出頭的歐陽在泰國鄉(xiāng)間的這3年,意味著1000多個日夜在離家千里的陋室中獨抱教案,而且與其他就業(yè)選擇或人生機遇擦肩而過。
中國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志愿者的任期一般為1年。幾批同伴們已經(jīng)卸任離去,問她緣何在異國的窮鄉(xiāng)僻壤中獨守數(shù)年,歐陽說,每年將盡時都覺得有許多未完成的事情,比如學生的課業(yè)和比賽,所以年復一年地延期。直到今年“瑪哈村”孔子學院10周年慶典舉行,孩子們的漢語比賽結束,她才覺得大功告成。
“泰國東北部較貧窮,‘瑪哈村’更是偏僻落后,不像首都曼谷那么發(fā)達,孩子們即使學成中文,也未能有好的就業(yè)選擇,難免缺乏學習動力。能堅持學下來的對中文那是‘真愛’。”談起她的學生,歐陽的眼睛立刻綻放出溫柔的光彩,嘴角彎成月牙,似是在回味一些幸福的瞬間。
瑪哈沙拉坎距離曼谷500多公里,地廣人稀,幾乎沒有公共交通系統(tǒng),大多數(shù)物資需要到其他省府購置。志愿者們難得舟車勞頓到曼谷一次,皆稱為“進城”。在“瑪哈村”,他們沒有任何現(xiàn)代化的娛樂,年輕歲月都傾注于這些對中文充滿“真愛”的孩子身上。
看著交不起一年100泰銖(約合18元人民幣)考試費的孩子們?nèi)钥释麑W習,懷揣著家徒四壁的學生們給自己帶來的小吃和禮物,歐陽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農(nóng)村孩子性格淳樸,學習很努力??粗约旱膶W生在各種中文比賽上獲獎,成就感足以抵消一切支教的艱苦?!?/p>
這些年里白皙而嬌小的她在終年近40度高溫的陽光中,奔走于鄉(xiāng)間學校的孔子課堂,帶著自己編寫的教材,豐盈著每個孩子求知的渴望。
孔子學院辦公樓前的一處荒林,如今變成了紅色亭臺、小橋流水、楊柳垂岸,名曰孔子園,為泰北孩子們帶來最直觀的中國氣息。這個泰東北鮮有的中式園林,背后盡是院長和志愿者們的心血。
“從園林的設計,到一磚一瓦,都是我們自己操辦?!碧ぷ氵@個園子,歐陽眼中溢滿欣悅,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呵護著一草一木。她指著園子一角一個結構復雜的巨大泰式木琴,自豪地說:“這是我們學生親手做的?!?/p>
孔子園籌建多時,雖有預算,卻遠遠不足,經(jīng)院長和志愿者多方集資才得以建成。涼亭的磚瓦、秋千和小橋的木材及園中燈飾等,沒有一樣能在瑪哈沙拉坎買到。自籌建以來,大家盯著每次赴其他省府和到曼谷的機會,盡可能選購建筑材料。
歐陽說,有些材料在國內(nèi)買價格更優(yōu)惠,選擇更多。他們就利用放暑假回家的空隙從家里買了,放自己的行李中,分批帶些過來。
為何不動用經(jīng)費把材料托運過來?她毫不猶豫地說:“運費太貴,能省則省。省5000泰銖(約合900元人民幣)就能給園子多買一棵樹呢!”
裹在熱浪中的瑪哈沙拉坎飽經(jīng)旱災,裸露著大片龜裂的土地,天地昏黃一色,驟現(xiàn)的這一園綠色竟顯突兀。歐陽說,配上一陣拖著泰國腔的中文讀書聲,這里就是她的家。
3年的支教歲月將盡,志愿經(jīng)歷除了能為考研增加10分,再無就業(yè)優(yōu)惠。
當人們困惑于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歲月為她帶來什么時,她只在朋友圈上放了一張孔子園華燈初上的照片,圖片說明為:天上人間。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