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世疆
孩子磕磕碰碰,處理誤區(qū)多
◎文/楊世疆
酒精可能會損傷正常組織,雙氧水因其強氧化作用,可能會燒灼皮膚,都不建議使用。清潔孩子的傷口,最好用碘伏或活力碘、絡合碘等性質溫和、對組織刺激性小的消毒劑,并結合創(chuàng)面生理鹽水沖洗。
這種說法大多數是來自對“破傷風”的錯誤理解。我們常說的“破傷風”是由于破傷風桿菌經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huán)境下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陣發(fā)性肌痙攣的一種特異性感染,并不是很多人望文生義所理解的“怕見風”。對部分傷口而言,紗布等敷料的確能起到保護傷口的作用,但對于擦傷或某些滲出、分泌物較多的傷口,不做包扎而采用“晾”的方法,及時排凈滲出及分泌物,保持創(chuàng)面干燥,才更有利于傷口愈合。
如果皮膚破損程度不大,只是小擦傷、裂傷或輕度燒燙傷,可以直接暴露傷口;如果受傷部位在顏面部、會陰部,一般也應直接暴露傷口,以免影響傷口愈合;如果受傷部位是手掌、腳部等易摩擦的部位,或傷口較深,建議用消毒紗布包扎。需要注意:滲液較多的傷口應每天更換紗布敷料。只有保持傷口清潔、干燥,才能保證消毒安全,減少感染風險。
有些孩子在傷口愈合后期會發(fā)癢,一般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因為神經末梢逐漸長入,會有局部癢感,但傷口周圍皮膚的癢也可能是由于不當包扎導致的。常見的情況有:污染的紗布等敷料造成局部皮疹導致發(fā)癢,膠布、敷貼、藥物過敏導致發(fā)癢等。除了勤換敷料、及時清除痂皮外,也可以用碘伏等外用消毒水涂擦傷口,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癢的程度。
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可能出現正常的滲出及分泌物,最常見的是淡黃色清亮的液體,多是血清或正常的組織滲液,不必做特殊的處理。然而,一旦傷口出現黏稠、渾濁的滲液,伴隨傷口紅腫、疼痛,很有可能是感染了,應該盡快就醫(yī)。
這樣很可能引起傷口再次撕裂。應該將膠布順著毛發(fā)生長的方向慢慢地撕下來,可以蘸酒精或水在膠布周圍輕拍,令黏合物松散易撕。
對于絕大部分的嚴重傷口,只有縫合才能達到組織的準確對合。如果不做縫合處理,僅依靠傷口本身的收縮和結痂,必然會遺留明顯的瘢痕。
特別要提醒的是,發(fā)生下面這些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yī):受傷部位腫脹明顯、出血較多,有較大、較深裂傷需要縫合;重物砸傷或擠傷后,皮膚出現瘀紫、破裂甚至疼痛劇烈;傷口部位有異物,清洗不干凈;動物咬傷;被細長的玻璃片、針、釘子等刺傷,有感染破傷風的風險;較大面積的燒燙傷。
(摘自《生命時報》)(責編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