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隱私權是一個受時間、地獄、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化、傳統(tǒng)等多種因素制約的概念。隱私權的內(nèi)容和范圍并非一成不變,在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不同時期,隱私權的保護范圍都可能存在差異。在我國,隱私權已成為一種日趨獨立的,與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權利,對于它的保護需要我國法律工作者進行立法、司法實踐的進一步研究,以形成獨立、完善的法律體系。
關鍵詞:隱私;隱私權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引言
隱私,隱私權在現(xiàn)代社會日益被人們所關注,隱私權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格權,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采取私力救濟辦法來保護權利。但由于我國長期重視公力救濟,即公權干預,其私力救濟的發(fā)展受限,沒有形成體系化,大都通過公力救濟方式來保護,即國家公權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保護的范圍和內(nèi)容并不能夠完全適當。雖然目前我國在人格權保護上,其制定的法律較為完善,但仍然沒有形成價值趨向明確的體系。特別是隱私權法律沒有明確的條款加以保護,只是參照相關人格權中的名譽權來予以保護,保護力和適用范圍相當有限,而另一齋隱私權被侵害的現(xiàn)象相當嚴重,也很普遍。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的隱私權保護的現(xiàn)狀對隱私權這一人格權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淺見不成熟的思考。
一、隱私權的侵害
一位整形醫(yī)生在公開演示及電視訪談中未經(jīng)病人允許使用了病人術前與術后的對照照片。這位醫(yī)生在電視節(jié)目和一次演講中未經(jīng)病人允許使用了在病人接受治療時拍攝的4張照片,并指明了該病人的姓名。與這位病人熟識的人在看到節(jié)目后即開始傳播與她的手術有關的消息。這位病人因此在心理和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從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隱私權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他關系到我們的生活,所以隱私權的保護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侵害隱私權的構成要件
(一)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1.侵權的主要方式
公民享有保護私生活的安寧與秘密,保護個人信息,個人行為不受竊取,干涉的權利,任何其他人負有不侵害該合法權利的義務,這種義務是一種不作為的義務,也就是說侵害隱私權的行為是一種積極作為的行為,表現(xiàn)形式多樣,常見的有:
(1)侵入侵擾,非法進入他人住宅,搜索查找他人住宅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全和寧靜的,是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2)監(jiān)聽監(jiān)視,非法對他人的行蹤及住宅,居所等進行控聽、控視,并為此安裝監(jiān)聽或者監(jiān)控設備等,均為侵害他人隱私權。(3)窺視,故意偷窺他人居處,利用望遠鏡等設備偷探他人私生活或者未經(jīng)許可或授權拍攝他人室內(nèi)私人生活的照片或者錄像帶等行為。(4)非法搜集,刺探,非法搜集,刺探他人的個人行為,個人信息。故意調(diào)查刺探他人的通信或者其他私人文件的內(nèi)容,非法刺探調(diào)查他人的財產(chǎn)狀況等隱私資料,應當被認為是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5)搜查,非法搜查他人居處以及其他個人活動場所,非法搜查他人郵件,通訊,物品。(6)干擾,非法采取各種行為以干擾他人的私生活,個人生活等,如有一些人,以打電話等方式騷擾他人,他人生活安寧被打破。(7)披露,公開或宣揚,未經(jīng)他人允許,擅自披露,公開或宣揚他人的私生活,信息。披露、公開或宣揚,都是向第三人傳播受害人的隱私范圍內(nèi)的一些資料或信息,其具體做法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通過現(xiàn)代通訊技術(如傳真、網(wǎng)絡)及其他足以使第三人知悉的方式行為。
2.侵權行為的侵害對象
侵害他人私生活安寧,侵入干擾他人住宅,搜查他人住宅,監(jiān)聽監(jiān)視他人的行蹤,談話等行為,由此破壞了他人私生活安寧。侵害他人的私人信息,資料,非法搜集刺探他人的私人信息,資料,開拆,搜查個人郵件,竊聽通信,未經(jīng)允許披露,公開他人的信息。
(二)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具有違法性質(zhì)
我國憲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都有禁止侵害公民隱私權,名譽權的規(guī)定,所以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具有違法的性質(zhì)。
(三)加害人的過錯
加害人進行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時,主觀為故意的為侵害他人隱私權的違法行為,加害人有意實行這種行為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四) 損害與行為具有因果關系
受害人因侵害人的行為而受到隱私權損害,這種損害與加害人侵權行為具有因果關系,所以加害人的行為是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
三、侵害隱私權的抗辯事由
(一)受害人同意
經(jīng)他人同意,行為人可以公開,披露他人的私生活和個人信息,資料但其所披露,公開的情況必須與事實相符經(jīng)其本人同意。
(二)公共利益與公眾興趣
恩格斯在與彼得·拉甫羅夫論戰(zhàn)中做過精辟的論述“個人隱私應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個人隱私甚至陰私與主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的時候,個人隱私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事,而是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再受隱私權的保護,它應成為歷史記載和新聞報道不可回避的內(nèi)容[1]。隱私的根本屬性是個人的,與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無關的事情,因此,性質(zhì)已經(jīng)改變了的隱私,再也不能成為隱私權保護的對象,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1.對于犯罪分子的隱私權
對于犯罪分子的隱私權,當是與案件有關系的隱私時,因其涉及公共利益所以其不再是個人的隱私,不再受法律保護,而與案件無關的隱私,因與公共利益無關系而受法律保護。
2.對于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公眾人物作為公民時,享有隱私權,而當其作為公眾人物時,其的私生活,個人信息,資料已不再是純個人的事情,所以為公共的利益,興趣而不再屬于隱私,如領袖,領導人在其未成為領導人時,其作為公民,他的家庭,學歷,經(jīng)歷屬于隱私受法律保護,而其為領導人時,由于人們需要對其有所了解,其個人信息已不再是隱私也不再受法律保護。
四、隱私權的保護時效
我國民法對于隱私權的保護時效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隱私權是人格權的一種,所以隱私權應具有人格權的一般特征,而人格權的保護時效是從出生到死亡,所以隱私權按一般的理解也應是從出生到死亡,但是隱私權既涉及個人生前的私生活,生前的個人信息,應予以保護,也涉及死者的名譽權和死者親屬的名譽權,所以死后隱私權也應受到保護,但當個人的死后隱私權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作為公眾人物時,其死后隱私權與社會成員的知情權發(fā)生沖突,應保護社會成員的知情權而將其生前隱私予以公開,而這種公開應盡量保護死者及其親屬的名譽權。
隨著社會的進步,隱私、隱私權保護逐步被公民所認知,越來越多的公民開始關注自身隱私權的保護,未來隱私權會進步更加嚴緊,規(guī)范的操作階段。
參考文獻:
[1]陳立丹.馬克思恩格斯的“隱私權”觀念.新國法通訊,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