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懿
我的助手張方是個1989年出生的姑娘,她做了很多讓我刮目相看的小事。
有一次我發(fā)高燒,撐不下去只好去醫(yī)院,醫(yī)生讓查血,她陪我在抽血處拿號等待。
我燒得迷迷糊糊的,歪在椅子里,她在幾個窗口來回溜達,回來笑瞇瞇地說:“咱在8號窗口抽血,保證一點兒都不疼。”
果然,像我這樣暈針暈血的人都絲毫感覺不到針頭扎進血管的疼痛。我問:“你怎么知道8號窗口的醫(yī)生技術好?”
她得意地笑:“我轉悠了幾圈,上午這么多孩子來抽血,其他窗口的小孩都大哭大鬧,只有8號窗口,即使一兩歲的孩子都安安靜靜的,肯定是醫(yī)生技術好啦。”
簡單的判斷卻讓我心服口服。我相信專業(yè)在于細節(jié),可是,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絕大多數職場人士很少有耐心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眼睛總是盯著光環(huán)耀眼的“大事”,不肯俯身屈就認真對待身邊的小事。
她經常給客戶送各種資料并帶回回執(zhí)函,這項工作瑣碎而辛苦??蛻舴稚⒃诔鞘懈鱾€區(qū)域,她每次出門前都在紙上列好順序:第一家,A,地址××;第二家,B,地址××;第三家,C,地址××……所以,就算有三家客戶,一個上午的時間她也能全部搞定,中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做下午的工作計劃。
我問她效率怎么這么高,她說,算好公交路線和擁堵情況,規(guī)劃一條最順路最暢通的路線,公交車和出租車并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節(jié)省成本。然后,她很誠懇地加一句:掙錢不容易的,能省就省。
其實,最讓我欣賞的并不是她高效率、有規(guī)劃的工作方式,而是自覺的成本意識——太多人對待自己的錢錙銖必較,對待工作經費卻揮金如土,她這種踏實的態(tài)度讓我另眼相看。
她極少和我聊愿景、夢想、個人規(guī)劃之類的東西,每天,我倆一道熱熱鬧鬧嘻嘻哈哈地完成各種工作。她喜歡睡懶覺,于是我盡量不在周末打擾她;我寫東西時怕干擾,我一坐到電腦前,她便立刻調整成“靜音模式”。
我有時候問她:家里人沒催你談戀愛?她答得淡:這也不是催出來的。她每天準點上班,按時下班,生活平靜,不焦慮不煩躁。
可是,這個不是名校畢業(yè),沒有很好背景,從未被任何高大上機構錄用過的姑娘,卻修正并且豐富了我的職場觀與生活觀: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需要優(yōu)質普通人。
曾經,我特別信奉職場精英理論,覺得只有名校畢業(yè)、在500強工作過、接受過“時間管理”“溝通技巧”等職業(yè)培訓的精英,才能出色地勝任崗位。可是,看過很多華而不實的“骨干”之后,我發(fā)現職業(yè)技巧、工作背景在責任心面前全部不堪一擊。絕大多數人的職場都由點滴瑣事和重復性勞動組成,愿不愿意踏實盡到一名普通員工的責任和本分,決定了工作質量的高下。
我也曾信奉生活精英的概念,認為“人生大贏家”的圖景多么誘人,后來見識了很多脆弱的精英才意識到,對于所謂社會贏家,促使他們不斷向上的動力不是事業(yè)心,而是成功欲。在這樣的對比中,關愛家人、靠譜善良的優(yōu)質普通人反而顯得特別可貴。
他們看起來對職業(yè)沒有多大期望,只是盡心做好自己面前那一攤,可是正因為志向不宏大,反而容易做得周全,也更容易達到標準,得到認可。他們對生活品質沒有過多的要求,更容易被滿足,一不小心,就獲得了手邊的幸福。
實際上,不管最終的目標多么高大上,大家最開始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生活得好點兒。所以,做個優(yōu)質普通人并不容易,甚至,這是一個所謂合格精英真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