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玲,宋映嫻,惠永鋒,張波,郭新明
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醫(yī)院二部肛腸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穴位埋線聯合紫草三黃膏治療肛腸病術后疼痛臨床研究
李海玲,宋映嫻,惠永鋒,張波,郭新明
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醫(yī)院二部肛腸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目的:觀察穴位埋線聯合紫草三黃膏治療肛腸病術后疼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300例肛腸病手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50例,治療組術后雙側上巨虛、承山穴位埋線,中藥三黃洗濟局部薰洗肛內推注紫草三黃膏;對照組外用復方多黏菌素B軟膏,用長海痛尺評估法(NRS-VRS-5)評定2組術后1、2、3、5、7天換藥后0.5 h疼痛積分。結果:術后第1天治療組疼痛積分(2.85±0.96),對照組疼痛積分(2.79±0.85),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2天、3天、5天、7天治療組疼痛積分分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治療組91.33%,對照組80.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論:穴位埋線聯合紫草三黃膏治療能有效改善肛腸病術后疼痛。
肛腸病術后;疼痛;穴位埋線;紫草三黃膏
DOI:10.13457/j.cnki.jncm.2016.10.033
盡管微創(chuàng)手術已引進于痔的治療中,但針對混合痔外痔部分的處理仍以切除為主,所以痔手術后的疼痛不可避免,而對于肛瘺和肛癰的主流手術仍是以切除病灶為主,故無論是痔手術還是肛瘺和肛癰的手術術后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程度差異性的疼痛。本科室2013年7月—2015年12月針對混合痔、肛瘺和肛癰術后的患者在中藥外治的基礎上,配合穴位埋線治療,經臨床觀察不僅明顯減輕了患者的術后疼痛,而且大大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結果報道如下。
1.1納入標準①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混合痔、肛瘺、肛癰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手術切口為3~5個;④低位單純性肛瘺行肛瘺切除術;⑤低位單純性膿腫行膿腫一次性根治術;⑥既往無肛門部手術史及肛門形態(tài)功能異常。
1.2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及對本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②取穴部位皮膚不適合埋線者;③術前12 h內使用鎮(zhèn)痛劑治療及術后使用其他止痛劑者(包括止痛泵);④病情危重,難以對藥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確切評價者,曾有長期反復濫用止痛藥物者。
1.3一般資料納入病例共300例,其中混合痔180例,肛瘺60例,肛癰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各150例。每組包括混合痔90例,肛瘺30例,肛癰30例。治療組男83例,女67例;平均年齡(42.83±13.05)歲;平均病程(9.36±1.67)月。對照組男77例,女73例;平均年齡(42.80±10.93)歲;平均病程(9.99±1.54)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組均采用骶麻,側臥位。
2.1治療組術后2 h實施雙側上巨虛、承山埋線。采用2號羊腸線,選取0.90 mm×38 mm一次性針頭作針套,0.30 mm×50 mm一次性針灸針剪去針尖后作針芯。取側臥位,選準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無菌鑷子夾取一段1 cm羊腸線,放入針頭的前端,后接針灸針。將針頭快速刺入穴位中,深約10~15 mm。將針芯向前推進,邊推針芯,邊退針管,把羊腸線埋入穴位中。棉簽按壓針孔片刻,外貼敷貼。術后每天中藥三黃洗劑局部熏洗,予紫草三黃膏肛門內推注,創(chuàng)面外敷換藥治療。
2.2對照組術后每天中藥三黃洗劑局部熏洗,予復方多黏菌素B軟膏肛門內推注,創(chuàng)面外敷換藥治療。
3.1觀察指標觀察疼痛指數,疼痛指數:長海痛尺評估法(NRS-VRS-5),用1條10cm長的標尺,正面兩端標明分數:0分代表完全無痛,10分代表疼痛最劇烈,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數字。0分(0~1)為無痛;2分(1~3)為輕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4分(3~5)為中度疼痛:輕度影響睡眠,需用止痛藥;6分(5~7)為重度疼痛:影響睡眠,需用麻醉止痛藥;8分(7~9)為劇烈疼痛:影響睡眠較重,伴有其他癥狀;10分(9~10)為無法忍受疼痛:嚴重影響睡眠,伴有其他癥狀或被動體位。記錄術后1、2、3、5、7天換藥后0.5 h的疼痛分值。
3.2統計學方法用Excel2003錄入、整理研究對象相關數據,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對滿足正態(tài)齊性和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進行成組t檢驗;對等級資料使用非參數檢驗進行分析。
4.1療效標準顯效:術后創(chuàng)面完全不痛,排便、換藥時亦無疼痛,0分≤長海痛尺評分估法≤2分;有效:術后創(chuàng)面基本不痛,排便、換藥時稍有不適感,2分≤長海痛尺評分估法≤4分;無效:術后創(chuàng)面仍有疼痛,排便、換藥時則疼痛更甚,需服鎮(zhèn)痛藥或肌注杜冷丁類方能止痛,4分≤長海痛尺評分估法≤8分。
4.22組術后疼痛積分比較見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1天疼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3、5、7天疼痛積分分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術后疼痛總積分比較(x±s) 分
4.3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總有效率治療組91.33%,對照組80.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4不良反應在臨床觀察過程中,治療組有2例因自服止痛藥退出,治療組2例穴位埋線患者出現埋線部位硬結酸脹,經指腹按摩1周后硬結逐漸縮小,其余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肛腸病術后疼痛是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疼痛有多元化因素,除局部損傷,創(chuàng)面暴露,受理化因素刺激,排便肛門擴張、括約肌痙攣性等因素外,還與患者精神緊張,痛閾差異有關[2]。中醫(yī)學理論認為:疼痛的病機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且都與神志活動有關,即經絡氣血的病變是疼痛產生的基礎[3]。本科室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持續(xù)性鎮(zhèn)痛而臨床副作用較少的方法,本研究著力于中藥外治和穴位埋線鎮(zhèn)痛的臨床觀察。紫草三黃膏和三黃洗劑是本院眾多位肛腸專家在總結前人臨床治療痔病經驗的基礎上,研究開發(fā)的中藥制劑。現代藥理學研究分析:其藥物組成中黃連、梔子、冰片具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當歸、梔子、黃芪可有效改善微循環(huán)[4]。紫草三黃膏諸藥配伍具有清熱燥濕、消腫止痛的治療效果,而且突出了調氣和血的治療理念。穴位埋線療法綜合了針灸、留針、穴位注射、刺絡放血等多種治療方法,肛腸病術后疼痛與患者焦慮、恐懼等精神因素有關、穴位埋線在治療期給患者以強大的心理暗示,增強了患者的信任和心理放松,提升了患者的疼痛閾值。選用承山和上巨虛也是在查閱文獻并經結合臨床觀察而選擇的穴位,承山為治療痔瘡的常用穴位,具有疏經解痙、理氣止痛的功效,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具有通經活絡、理氣止痛、調腸和胃之功效。對照組選用的復方多黏菌素B軟膏是一種含有硫酸新霉素、多黏菌素B、桿菌肽和鹽酸利多卡因的復合制劑,目前廣泛應用于肛腸科術后創(chuàng)面的換藥治療,具有抗感染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術后第2天、3天、5天、7天疼痛積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穴位埋線聯合中藥止痛的效果優(yōu)于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在臨床觀察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穴位埋線聯合中藥的治療不僅能有效鎮(zhèn)痛而且在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如排便困難、腹脹、尿潴留的發(fā)生等方面也有很好的療效,是值得臨床借鑒。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1.
[2]葛寧.肛腸手術后疼痛原因及止痛方法的觀察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4):99.
[3]楊衛(wèi)紅,楊亞平.痔病內治法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yī),2010,23(10):71-73.
[4]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86.
(責任編輯:劉淑婷)
R441.1
A
0256-7415(2016)10-0083-02
2016-05-03
烏魯木齊市科技局項目(Y133206)
李海玲(1975-),女,醫(yī)學碩士,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肛腸疾病的中醫(yī)藥治療。
郭新明,E-mail:143726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