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萍
解放軍150中心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3
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觀察
郭瑞萍
解放軍150中心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3
目的:觀察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2例膽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8例與治療組4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治療組給予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結果:疾病療效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3.2%,對照組為68.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鏡療效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8.6%,對照組為60.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膽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顯著。
膽汁反流性胃炎;膽胃不和證;旋復代赭湯;四逆散
DOI:10.13457/j.cnki.jncm.2016.10.024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含有膽汁、胰液等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產(chǎn)生炎癥、糜爛和出血等,減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引起H+彌散增加,而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該病是胃炎常見類型之一,發(fā)病率較高,常規(guī)西藥治療效果不一。近來筆者采用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膽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中醫(yī)門診就診的82例膽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8例與治療組4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14~72歲,平均(29.5±6.7)歲;病程3月~6年。治療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16~74歲,平均(30.2±7.4)歲;病程3月~7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符合《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1]中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標準。胃鏡檢查可見膽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組織活檢示胃黏膜炎;符合膽胃不和證的辨證標準,癥見胃脘、胸脅脹悶疼痛,噯氣,嘈雜吞酸,急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依從性差者;有消化道器質(zhì)性病變者;合并有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zhì)者。
2.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每天2次,每次20 mg,餐前口服;鋁碳酸鎂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每天3次,每次0.5 g,餐前嚼服;多潘立酮片[阿特維斯(佛山)制藥有限公司],每天3次,每次10 mg,餐前口服。1周為1療程,共服藥4療程。
2.2治療組給予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處方:旋復花(包煎)12 g,竹茹15 g,制半夏、黨參、柴胡、白芍、枳實、生姜、大棗各10 g,代赭石、炙甘草各6 g。隨證加減:兼有脾胃虛寒者加干姜10 g,吳茱萸6 g;兼有實熱者加黃連6 g,蒲公英12 g;兼有脾胃虛弱者加山藥15 g,白術12 g;兼有氣滯濕阻者加砂仁6 g,厚樸10 g;兼有大便干結者加大黃6 g。每天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餐后溫服,1周為1療程,共服藥4療程。
3.1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上腹部灼痛、飽脹、食欲不振、噯氣、口苦等癥狀與電子胃鏡下膽汁反流的改善情況。
3.2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療效標準①胃鏡療效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1]擬定。臨床痊愈:胃黏液糊清亮,幽門口未見黃綠色液體;顯效:胃黏液糊清亮或呈淡黃色,幽門口偶爾可見少量淡黃色或黃綠色反流物;有效:胃黏液糊呈黃色清亮,較治療前黃綠色潴留液有明顯減輕,少量黃綠色反流物溢出;無效:胃黏液糊顏色呈現(xiàn)明顯黃綠色,較治療前未見明顯好轉(zhuǎn)。②臨床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擬定。臨床痊愈:膽胃不和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膽胃不和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膽胃不和的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無效:膽胃不和的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或加重。
4.22組胃鏡療效比較見表1??傆行手委熃M為88.6%,對照組為60.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胃鏡療效比較 例(%)
4.3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傆行手委熃M為93.2%,對照組為68.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膽汁反流性胃炎多采用胃動力劑、膽鹽絡合劑以及膽鹽吸收劑等治療,病情較重或反復治療效果不佳時會采用手術治療,效果不一。中醫(yī)學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屬胃脘痛、心下痞等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胃脘、胸脅脹悶疼痛,噯氣,嘈雜吞酸,急躁易怒等癥。黃元御《四圣心源》云:“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逆,則肝氣不升,然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其道理為脾氣上行則肝氣隨之上升,胃氣下行則膽火隨之下降。膽乃中精之腑,儲藏和排泄膽汁以助消化;胃居膈下,與脾相表里,主受納水谷,以降為順。若邪在膽,影響脾胃升降功能,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膽不隨胃降,致膽胃不和,膽汁不循常道,反流于胃。治宜疏泄肝膽,運化脾胃。
基于此,筆者選用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治療,方中柴胡歸肝、膽經(jīng),具有疏肝利膽之效;白芍疏肝理氣;枳實行氣散結;旋復花、代赭石、制半夏降逆止嘔;竹茹入肺、胃、膽經(jīng),可清熱利膽止嘔;生姜和胃止嘔;黨參、炙甘草、大棗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疏泄肝膽、運化脾胃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疾病療效和胃鏡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旋復代赭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膽胃不和證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值得臨床借鑒。
[1]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63-175.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6-368.
(責任編輯:吳凌,劉迪成)
R573.3
A
0256-7415(2016)10-0063-02
2016-06-15
郭瑞萍(1976-),女,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經(jīng)方治療疑難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