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娜,趙龍斌
(1.陜西省榆林市星元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9000;2.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qū)北關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23)
?
健脾化濕方治療脾腎陽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及對血清腦腸肽的影響
賀娜1,趙龍斌2
(1.陜西省榆林市星元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9000;2.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qū)北關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23)
目的觀察健脾化濕方治療脾腎陽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清腦腸肽的影響。方法將88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健脾化濕方,觀察2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血清腦腸肽水平和SAS、SDS評分變化情況。結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VIP、NT水平及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NPY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健脾化濕方可顯著改善脾腎陽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調節(jié)血清腦腸肽水平,具有推廣價值。
健脾化濕方;腸易激綜合征;脾腎陽虛;腦腸肽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多見于中青年女性,發(fā)病率高達15%。該病無形態(tài)學或生物學異常改變,但持續(xù)或間歇存在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若不及時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上多采用匹維溴銨片等常規(guī)西藥治療,但不良反應多,復發(fā)率高[2]。祖國醫(yī)學認為該病發(fā)病主要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本在脾,制在肝,可累及腎,日久可夾寒、痰、濕、瘀。脾虛為發(fā)病之本,濕為病理產物,脾虛濕盛互為因果,二者相互影響。故臨床上治療以健脾化濕為主要原則。健脾化濕方全方健脾化濕,可顯著改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3]。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健脾化濕方治療脾腎陽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清腦腸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榆林市星元醫(yī)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8例腹瀉性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4]:①診斷前6個月出現癥狀,近3個月內癥狀發(fā)作,且至少3 d腹痛或腹部不適反復發(fā)作,并具備以下癥狀任意2項以上:a.排便頻率改變;b.排便后癥狀改善;c.糞便癥狀改變;d.塊狀便占大便量低于25%,水樣便占大便量高于25%。②便常規(guī)、隱血試驗、血尿常規(guī)、甲狀腺功能測定和血沉檢驗等檢查均正常。③X射線鋇劑灌腸顯示結腸充盈迅速,或袋形增多,加深;電子結腸鏡顯示腸腔痙攣、黏液增多,黏膜活檢基本正常。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泄瀉:大便次數增多,每天超過3次,便質稀溏或呈水樣便,大變量增加,持續(xù)時間超過1 d。脾腎陽虛癥:主癥,五更泄瀉,食不消化,不思飲食,舌質淡、舌邊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遲無力;次癥:腹痛喜溫,神疲乏力,腰酸肢冷。具備主癥2項和次癥2項或主癥第1項和次癥3項及以上即可確診?;颊卟〕獭?個月;實驗室和腸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患者了解本實驗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實驗室檢查發(fā)現肝膽、胰腺等器官臟器發(fā)生嚴重病變者;伴有對消化道動力有影響的疾病或近期服用影響胃腸道功能藥物者;伴有嚴重造血系統疾病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44例,男12例,女32例;年齡22~45(34.26±10.21)歲。研究組44例,男15例,女29例;年齡23~44(35.01±10.02)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相應心理治療。對照組給予匹維溴銨片(北京萬生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33036,規(guī)格:50 mg)1粒/次,3次/d,進餐時用溫水吞服;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膠囊(常樂康,山東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15,規(guī)格:420 mg)3粒/d,每天2次早晚飯前30 min用30~40 ℃的溫水送服。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健脾化濕方治療,組方:炒白術10 g、薏苡仁15 g、陳皮10 g、木香10 g、焦山楂15 g、建曲10 g、茯苓10 g、蒼術12 g、炒谷芽15 g,顆粒劑水沖100 mL,分早晚2次服用。2組均持續(xù)服用1個月,停藥后觀察療效。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體征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未見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甚至增加。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與有效所占比例之和。其中中醫(yī)證候積分按照病情嚴重程度評定,主癥0~6分,次癥0~3分,主癥、次癥積分總和記為中醫(yī)證候積分。
1.3.2治療前后血清腦腸肽水平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4 mL,置于含有40 μL EDTA二鈉和60 μL抑肽酶的試管中,混合搖勻,離心10 min(3 000 r/min)分離血漿,低溫保存,測定前將樣本置于室溫中復融,離心5 min(3 000 r/min),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法測定血漿活性腸肽(VIP)、神經肽Y(NPY)和神經降壓素(NT)水平。
1.3.3治療前后精神狀態(tài)改善情況治療前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患者進行焦慮抑郁情況評定。
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對本實驗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組間差異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描述,組間及組內差異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療效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血清腦腸肽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VIP、NPY、N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2組治療后VIP、NT水平均顯著降低(P均<0.05),NPY水平均顯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組VIP、N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NPY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2.4SAS、SDS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上述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其發(fā)病原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有關研究表明[6-7],該病發(fā)生與胃腸道運動異常、腸道菌群失調、精神心理異常以及腦腸肽水平異常有密切關系。當患者出現情緒異常、精神心理障礙時,機體消化道可明顯表現出功能異常,心理因素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和腦腸軸對消化道功能產生影響。臨床資料顯示[8-9],50%~90%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伴有嚴重焦慮抑郁障礙。腦腸肽由胃腸道內分泌細胞分泌,對胃腸道的運動起重要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胃腸道感覺神經末梢或平滑肌細胞的相應受體,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因此,腦腸肽水平異常與精神心理異常與該病發(fā)生有密切關系,治療應當以改善腦腸肽水平、緩解心理不良情緒為主要原則。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腦腸肽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臨床上常規(guī)西藥治療主要采用匹維溴銨片以及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膠囊等藥物,匹維溴銨片是一種鈣拮抗藥,對胃腸道具有高度選擇性解痙作用,可通過阻斷鈣離子流入腸壁平滑肌細胞,防止肌肉過度收縮進而達到解痙目的,此外還可消除腸平滑肌的高反應性,增加腸道蠕動能力,進而改善胃腸動力,緩解臨床癥狀[10]。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膠囊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改善腸道菌群。但二者聯合使用對腦腸肽水平影響較小,導致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程度較小。本研究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僅為65.91%,且治療后患者精神狀態(tài)較差,治療總體效果不理想。
祖國醫(yī)學并無腸易激綜合征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可將其歸屬于“泄瀉”之“久泄”范疇。古代醫(yī)家認為該病主要病機為脾腎陽虛,腎失溫煦,脾失運化,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調,清濁不分則發(fā)為泄瀉[11];腎為水火之臟,主水,同時主司全身水液代謝之功能,可協助脾臟運化和輸布水液,腎陽虛則命火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致運化失常,則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濕為陰邪,而脾喜燥惡濕,脾氣被濕氣所困,導致下陷,同時引起泄瀉,而脾胃虛弱,正不御邪,外邪侵襲機體,脾胃功能受損,氣虛失運,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脾虛濕盛為導致該病的關鍵病機,治宜健脾化濕。健脾化濕方中炒白術可散濕除痹,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與炒白術配伍共奏健脾化濕、淡滲利水之功,共為君藥。薏苡仁善健脾益胃,蒼術健脾燥濕,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三者共為臣藥,可助君藥健脾化濕。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為佐藥。焦山楂健脾化濕,炒谷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建曲消食化滯、理氣健脾,為使藥。全方健脾化濕,補氣燥濕以健脾,脾氣健運,濕邪得去,行氣以祛濕,濕去脾安?,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蒼術中揮發(fā)油對副交感神經遞質導致的腸道痙攣有明顯拮抗作用,且對腸道運動產生抑制作用[12];茯苓中所含成分茯苓素可改善細胞膜的通透性,發(fā)揮利尿作用,從而減少糞便中的含水量,改善臨床癥狀[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腦腸肽水平與不良情緒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健脾化濕方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不良情緒,改善腦腸肽水平,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曉青,常敏,許東,等.中國腸易激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現狀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8):734-739
[2]孟曉艷.養(yǎng)心定悸口服液聯合匹維溴銨片對腸易激綜合征伴焦慮與抑郁狀態(tài)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0,32(6):906-907
[3]趙立波,劉彩雙,安永紅,等.健脾化濕顆粒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8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4,36(5):673-674
[4]劉新光.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36-738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14-215
[6]譚曉慧,王濱,劉曉輝.淺析腸易激綜合征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J].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7(S1):103-106;117
[7]張賽.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發(fā)病機制研究概況[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3):48-51
[8]Van Oudenhove L,T?rnblom H,St?rsrud S,et al.Depression and somatiz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ostprandi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2016,150(4):866-874
[9]李超,崔立紅,王曉輝,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焦慮、抑郁狀況調查[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4,26(2):25-26;33
[10] Davies CL,Ford AC.Pinaverium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Old Drug,New Trick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5,13(8):1548-1549
[11] 李德鋒,徐陸周,周曉虹.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病機治則探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5):104-106
[12] 趙春穎,毛曉霞.北蒼術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0,27(3):309-311
[13] 張華.附子理中湯加茯苓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38(9):1817-1819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8.033
R574.4
B
1008-8849(2016)28-3170-03
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