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書清
河南寧陵縣人民醫(yī)院骨科 寧陵 476700
?
兩種不同方法治療小兒前臂閉合骨折的療效比較
邱書清
河南寧陵縣人民醫(yī)院骨科 寧陵 476700
目的 比較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前臂閉合骨折患兒的效果。方法 隨機將60例前臂閉合骨折患兒分為2組,各30例。觀察組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對比2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手術優(yōu)良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0歲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而觀察組>10歲患兒的并發(fā)癥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小兒前臂閉合骨折首選手法復位外固定,而切開復位內固定適用于10歲以上患兒。
切開復位內固定;手法復位外固定;前臂閉合骨折
2013-05—2015-04, 我院對60例前臂閉合骨折患兒,分別給予手法復位外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并對比2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60例患兒隨機分為2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13歲,≤10歲24例,>10歲6例。近端1/3骨折9例,中段1/3骨折18例,遠端1/3骨折3例。橫行骨折19例,斜行骨折5例,粉碎性骨折6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12歲,≤10歲25例,>10歲5例。近端1/3骨折8例,中段1/3骨折18例,遠端1/3骨折4例。橫行骨折17例,斜行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7例。2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實施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先整復穩(wěn)定骨折,再整復不穩(wěn)定骨折;先整復橫行骨折,可作為支柱,后整復斜形骨折。近段1/3骨折者,因尺骨位于皮下,能觸摸清楚,可先整。若遠端1/3部位骨折,因橈骨下段較粗,位于皮下,可先整復橈骨。后均使用石膏外固定,在石膏固定時需要超過肘部、腕部。固定后需行手指功能鍛煉,定期復查,以觀察骨折復位情況和骨痂生長情況。6周后復查X線片,如骨折線模糊、骨痂生長即可拆除石膏,并且逐漸實施肘部關節(jié)和前臂部位運動。對照組 在骨折后3~7d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26例采用鋼板內固定,2例進行克氏針固定,2例進行彈性髓內針固定。2~3周后患者可行肘部、腕骨等功能鍛煉。8周后X線片檢查如骨折斷端愈合即可負重鍛煉,術后16周后可拆除內固定。
1.3 療效判定[1]優(yōu):前臂無疼痛,轉角度喪失<10°。良:前臂大幅度活動時有輕度不適感,前臂旋轉角度喪失11~30°。可:前臂旋轉角度喪失31~90°。差:前臂疼痛和功能障礙。
2.1 骨折愈合時間和療效對比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4~11周,平均6.8周。對照組愈合時間為6~16周,平均9.0周。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優(yōu)良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術后并發(fā)癥對比 觀察組≤10歲的患兒中無前臂旋轉功能障礙,>10歲的患兒中有2例出現(xiàn)功能障礙,沒有發(fā)生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對照組≤10歲的患兒中有3例出現(xiàn)前臂旋轉功能障礙,>10歲的患兒中無功能障礙和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2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0歲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而觀察組>10歲患兒的并發(fā)癥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前臂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患兒可行早期功能鍛煉,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克氏針已經逐漸被彈性髓內針所替代,其能夠精確復位骨折愈合,并且將畸形發(fā)生率降到最低[2]。但髓內釘會導致皮膚刺激、退釘和斷釘?shù)惹闆r,同時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中局部創(chuàng)傷大,術后還需行二次手術取出內固定。
手法復位外固定能夠有效加快骨折愈合,患兒術后并發(fā)癥低,與其具有較強的塑形能力相關。有報道[3]采用閉合復位外固定具有較高畸形愈合率,且在畸形后會導致較高旋轉功能損傷。而在組中雖然出現(xiàn)有旋前、旋后功能受限,但功能障礙對于患兒影響小。同時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骨折愈合優(yōu)良率高,與施建東[4]等研究結果類似。說明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能夠顯著促進前臂閉合骨折患兒的恢復。本組>10歲患兒的并發(fā)癥高于對照組。其可能因為10歲以下兒童具有較厚骨膜,且塑形能力強。
總之,對于小兒前臂閉合骨折可根據(jù)具體個體病情綜合評估,合理選擇治療方法。一般對10歲以下兒童宜選擇手法復位外固定,而對于10歲以上患兒可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1] 林偉文,賴茂松,熊浩,等.可吸收釘棒治療兒童橈骨遠端不穩(wěn)定型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5,17(7):632-634.
[2] 李林軍.鎖定鈦板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療效觀察[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3,22(5):739-740.
[3] 劉西紡,孫銀娣,殷繼超,等.兒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閉合治療及前臂缺血性肌攣縮的預防[J].中國骨傷,2012,25(9):785-787.
[4] 施建東,盧一生,黃波,等.兩種方法治療小兒前臂閉合骨折的療效分析[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2):230-233.
(收稿 2015-10-26)
R683.41
B
1077-8991(2016)04-0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