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勛偉
河南汝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汝州 467500
?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55例臨床分析
段勛偉
河南汝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汝州 467500
目的 探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110 例乳腺癌患者根據(jù)不同入院時間分成2組,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乳腺癌根治術,觀察組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以及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患側上肢運動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的3 a生存率及復發(fā)率、病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臨床療效滿意,且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住院時間短。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根治術;臨床療效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fā)于40~60 歲婦女。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高,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以手術為主的化療、放療、生物及內分泌治療等綜合療法是目前治療乳腺癌的有效方法[1-2]。2008-11—2012-11 間,我科對110例乳腺癌患者分別實施傳統(tǒng)乳腺癌根治術與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現(xiàn)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11—2012-12 間收治的110 例乳腺癌患者為觀察對象。將2008-11—2010-11住院的5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42~69 歲,平均49.7 歲。病程6~21 個月。左側29 例,右側26 例。UICCⅠ期22例,Ⅱ期33 例。將2010-12—2012-12住院的5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年齡44~67 歲,平均50.2 歲。病程5~20 個月。左側30 例,右側25 例。UICCⅠ期23 例,Ⅱ期32例。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灶部位、UICC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由同一組手術醫(yī)生施術。均取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背部墊高10 cm。觀察組:施行改良根治術[3]。取橫梭形切口,距腫瘤邊界至少3 cm。游離皮瓣,上到鎖骨下緣,下到肋弓上緣,內側到胸骨正中線,外側到背闊肌前緣。在乳腺淺筋膜深層與胸大肌筋膜間由內至到外、自上而下,將整個乳房從胸壁游離至背闊肌前緣。并依次清掃患者胸肌間及腋窩淋巴結,注意保護胸肌神經、胸背神經及胸長神經。術畢用蒸餾水、氟尿嘧啶沖洗創(chuàng)面,留置負壓引流管。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根治術。取縱梭形切口,游離皮瓣后切除乳房以及胸大、小肌。清掃患者腋窩淋巴結。2 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感染以及規(guī)范化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住院時間以及3 a生存率和復發(fā)情況等。
2.1 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患側上肢運動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n(%)]及住院時間(d)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 生存及復發(fā)情況 2組患者3 a生存率及復發(fā)率、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3 a生存及復發(fā)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傳統(tǒng)乳腺癌根治術由于切除患者的胸大、小肌,存在手術范圍較大、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及患側上肢功能受損等諸多缺陷[3]。因此,對于:(1)Ⅰ期及Ⅱ期乳腺癌、無明顯腋窩淋巴結轉移者。(2)Ⅱa期乳腺癌、胸小肌后及鎖骨下靜脈淋巴結無明顯轉移、胸肌未侵犯或者術前放化療后病灶體積明顯減少者。實施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術,臨床已達成共識。而對于:(1)病灶侵犯胸大、小肌者。(2)鎖骨下或腋窩淋巴結融合、清掃困難者。(3)全身狀況差、遠處轉移、重要器官功能嚴重障礙以及年老體弱無法耐受手術者。應作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禁忌證[4]。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實施過程應注意[5]:(1)腋窩淋巴結轉移為主要轉移途徑,但清掃腋窩淋巴結時不主張將腋血管鞘打開,以降低術后上肢淋巴性水腫發(fā)生率。為徹底清除腋靜脈周圍及胸肌間的脂肪組織、淋巴結??捎美^充分拉開胸大肌,充分顯露肌間脂肪組織、淋巴組織。直視下予以徹底清掃。(2)在對各組淋巴結清掃時注意保護患者的胸肌神經、胸長神經和胸背神經,避免損傷,以免影響術后上肢功能。(3)術中嚴格遵守無瘤原則,術畢先應用大量0.9%NaCl溶液沖洗創(chuàng)面,再用43℃左右蒸餾水反復沖洗,并浸泡5 min后吸干凈??p合切口前必須更換手套和縫合器械。(4)采用雙引流管進行創(chuàng)面持續(xù)負壓引流(腋下及胸骨旁各放置一根)。并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2周以上。術后4~5 d 拔出引流管,使皮下、腋下無殘腔,保證切口良好愈合。
本組結果顯示,改良根治患者組的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小于傳統(tǒng)根治組;而2 組的3 a生存率、復發(fā)率、病死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提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臨床療效滿意,且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住院時間短,可作為治療Ⅰ、Ⅱ乳腺癌的首選術式。
[1] 馬曉強,鄧曉軍,陳紅,等.改良乳腺癌根治術治療乳腺癌34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6):2-3.
[2] 閆志文.保留胸大小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3):79-80.
[3] 范會生.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20):56-57.
[4] 卓文方,朱建東,李志平.改良根治術治療46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1):3 989-3 990.
[5] 馬運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273例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6(6):821-822.
(收稿 2016-02-14)
R737.9
B
1077-8991(2016)04-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