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濱
我國學科館員領域演進路徑、研究熱點及前沿可視化分析
開 濱
論文對中文社會科學引文(CSSCI)數(shù)據(jù)庫中1998至2014年與學科館員有關的492篇文章進行文獻共被引及主題詞共現(xiàn)分析。結果表明10篇關鍵節(jié)點文獻展示了該領域的演進路徑,依次經(jīng)歷了基礎制度建設、制度范式的變化、圖書館自我反思與內涵提升、角色及服務的轉變等過程,說明研究重心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變。研究熱點囊括了該領域的制度體系、服務主體、服務內容及服務形式,突變主題詞研究前沿具有明顯的學科化、知識性、嵌入性的特征,體現(xiàn)了該領域未來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學科館員知識圖譜演進路徑可視化分析
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0.023
學科館員英文名稱為Subject Specialist或者Subject Librarian,是圖書館的一種服務形式,目的在于建立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橋梁,為讀者提供各類服務。學科館員最早起源于美國部分重點大學圖書館,后被世界各國圖書館廣泛采用。我國清華大學圖書館于1998年率先開始實施學科館員制度[1],隨后許多高校紛紛效仿,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jīng)驗。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我國學科館員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出現(xiàn)了哪些重要的文獻?當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是什么?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發(fā)展趨勢?本文目的即對上面的問題進行探究,以期對我國學科館員的研究發(fā)展提供參考。
1.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CSSCI)數(shù)據(jù)庫,以學科館員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截止時間為2015年2月12日,共檢索得到492篇有效文章。
1.2 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它能夠讓我們在復雜的交叉學科及信息海洋中準確把握某一領域的演變規(guī)律,主要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多元統(tǒng)計分析、共詞分析、社會網(wǎng)絡分析等方法[2]。本文采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設計開發(fā)的CiteSpaceⅢ可視化知識圖譜軟件對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的文獻進行分析,主要通過文獻共被引分析梳理該領域的演進路徑,通過主題詞共現(xiàn)分析探尋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
2.1 學科館員領域文獻量時間分布
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的文獻量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主要分為兩個階段。2008年之前發(fā)文量一直處于上升階段,說明該階段我國學科館員的研究正處于研究上升期;2009年之后發(fā)文量開始減緩,說明該領域已經(jīng)進入了研究成熟期,研究重心或者范式可能發(fā)生了轉變。
圖1 我國學科館員領域文獻量時間分布
2.2 學科館員領域演進路徑分析
圖2 我國學科館員領域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
根據(jù)陳超美博士的理論,被引文獻組成了知識基礎,反映的是被引文獻中的知識流動及重吸收的情況。隨著研究的發(fā)展,被引文獻形成了一系列引文網(wǎng)絡,即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網(wǎng)絡中存在著連接不同網(wǎng)絡部分的具有較大中心度的節(jié)點,這些節(jié)點所代表的文獻稱為關鍵節(jié)點文獻,關鍵節(jié)點文獻在學科領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要么提出了該領域內重要的理論,要么對該領域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這些關鍵節(jié)點文獻的集合就組成了該領域的發(fā)展演進軌跡[3]。筆者在CiteSpaceⅢ中通過Cited Reference文獻共被引得到我國學科館員研究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見圖2),探尋到中心性大于等于0.08的10篇關鍵節(jié)點文獻(見表1)。
排名第一的為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姜愛蓉于1999年發(fā)表的《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一文,中心性為0.41,被引頻次為46。文章主要介紹了清華大學較早開始在國內實施的學科館員制度的具體措施及經(jīng)驗體會。作者將國外學科館員的主要職責總結為熟悉相關領域學科資源、負責資源收集、整理及匯總,與對口學院聯(lián)系,提供相應培訓,提供文獻檢索服務等。清華大學實施學科館員的具體措施包括建立有效機制、制定相應崗位職責、根據(jù)職責重視實際工作落實情況等。同時文章也涉及學科館員制度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點,包括服務主動性、高度責任心及熟悉參考咨詢業(yè)務[4]。
表1 我國學科館員領域關鍵節(jié)點文獻列表(中心性大于等于0.08)
排名第二的是南京大學圖書館俞曉霞于2002年發(fā)表的《高校圖書館如何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一文,中心性為0.15,被引頻次為12。文章從高校圖書館建設學科館員的背景、學科館員的崗位職責及如何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三方面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層面的教學、科研迫切需要圖書館也進行相應的變革,而其之間的聯(lián)系即為學科館員制度。從圖書館發(fā)展層面來看,合理調整館藏及適時轉變服務理念和模式,急需學科館員這一模式的開展。在崗位職責方面,學科館員的職責包括制訂相應的計劃,為師生提供基礎資源的指導,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咨詢,為教學、科研提供進一步的增值服務等。其中資源是基礎,計劃是保障,咨詢是手段,服務是目的。在如何具體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上,作者分別從制度設立,人才培養(yǎng)、選拔及引進,以及完善的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分析[5]。
排名第三位的是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初景利、張東榮于2008年合作發(fā)表的《第二代學科館員與學科化服務》一文,中心性為0.12,被引頻次為78。作者描述了兩代學科館員的主要特征差異,第一代學科館員主要以圖書館為中心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而新一代學科館員主要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嵌入式、個性化的學科服務、知識服務。作者首先對于第二代學科館員產生的背景——圖書館信息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了解析:隨著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時代的來臨,圖書館的信息環(huán)境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用戶需求的變化,他們需要更加方便、迅捷的信息,這猛烈地沖擊著圖書館傳統(tǒng)的學科館員制度,由此產生了新一代的學科館員。接下來分析了兩種學科館員之間在服務方式、地點、深度、廣度、內容、責任及角色定位的差異。最后作者介紹了國家科學圖書館在學科館員建設的歷程、任務及相應措施等方面的探索及成效[6]。
浙江大學圖書館的劉瓊于2005年發(fā)表的《中美大學學科館員的初步比較研究》一文中心性為0.21,被引頻次為44。作者對中國和美國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現(xiàn)狀進行了研究,分別從人員素質、工作模式、工作內容、工作待遇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比較。在人員素質方面,美國大學圖書館具有嚴格的學科館員從業(yè)資格認證制度,保證了學科館員的基本素質,他們同時具備相應的對口專業(yè)及圖書館學專業(yè)知識,在向院系提供各類服務時能夠保證服務的專業(yè)、精準及高效。相比而言,我國大學圖書館由于缺乏相應的學科館員權威資格認證,門檻較低,影響了學科館員的質量。學科館員要么僅僅對某一專業(yè)熟悉,要么僅僅對圖書館專業(yè)熟悉,無法做到兩類知識的融合,直接導致了服務質量的下降。在工作模式上,美國大學圖書館主要采取“專業(yè)館員+支持職員+學生助理”的模式,其中專業(yè)館員基本能夠承擔學科館員的職責,無需其他人員協(xié)助。而我國大學圖書館由于在人員素質上沒有保障,因此采用“學科館員+聘請專家”的模式。在工作內容上,兩國有相似也有差異,相似性主要包括提供各類信息服務,而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服務對象的深度及廣度上。在工作待遇上,美國學科館員由于其素質要求較高,資格認證嚴格,因此地位和待遇也相應較高,而我國學科館員則地位和待遇普遍相對較低。作者最后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包括建立規(guī)范的保障、選拔、培訓、評價制度等[7]。
初景利于2007年發(fā)表的《試論新一代學科館員的角色定位》一文中心性為0.12,被引頻次為38。作者認為隨著信息環(huán)境、用戶需求的變化,學科館員的角色也相應發(fā)生了調整,作者形象地用“戰(zhàn)略顧問”、“社區(qū)民警”“私人醫(yī)生”“農業(yè)推廣教授”“市場營銷專家”“工農紅軍”“圖書館館長”等一系列名詞來對新一代學科館員進行描述?!皯?zhàn)略顧問”是指在信息環(huán)境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科館員應充分認識及分析這些變化并用來幫助用戶?!吧鐓^(qū)民警”是指學科館員通過融入日常工作來為用戶服務,慢慢培養(yǎng)用戶自覺主動通過學科館員獲取信息的意識及習慣?!八饺酸t(yī)生”是指學科館員能夠提供用戶在哪即服務在哪的模式,體現(xiàn)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思想?!稗r業(yè)推廣教授”是指圖書館通過學科館員能夠為用戶提供實實在的服務,這也是圖書館服務評價的根本標準。“市場營銷專家”是指學科館員應該主動推廣服務,同時為用戶制訂相應的個性化服務?!肮まr紅軍”是指學科館員應該在當前信息環(huán)境劇變下承擔起開拓者的重任,成為圖書館服務的中堅力量?!皥D書館館長”是指學科館員角色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8]。
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邵敏于2008年發(fā)表的《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架構與學科館員隊伍建設》一文中心性為0.12,被引頻次為21。作者提出學科館員的核心任務是為教學科研提供全程配套服務,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應該首先立足于用戶實際需求,找準服務重心。接下來作者分別從用戶教育、學科服務兩大方面進行闡述。用戶教育主要定位在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上,屬于基礎性服務;學科服務則包括教學及科研兩方面的全程嵌入式服務,是用戶教育的后續(xù)及擴展。兩者相輔相成,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服務用戶這一核心理念。為了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圖書館不僅需要各類資源的物質保障,更需要學科館員的人力保障。在學科館員服務中,服務意識是靈魂,自身素質是血肉,而角色定位則是其身份標簽,只有三者有機結合,學科館員才算完整[9]。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圖書館的李莉于2007年發(fā)表的《我國學科館員建設應該緩行》一文中心性為0.12,被引頻次為15。作者另辟蹊徑,提出了我國學科館員建設應該放緩速度這一觀點。作者認為學科館員的實行需要數(shù)字資源、網(wǎng)絡資源的支撐,國外大多數(shù)圖書館具備相應條件,而同時期國內圖書館館藏基本以紙質資源為主,無法保證服務的實時性、便捷性及迅捷性。另外,我國大部分學科館員專業(yè)知識不足,而圖情專業(yè)的教授方式同樣具有其局限性及不穩(wěn)定性,我國圖情學教育大環(huán)境及學科館員個人均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針對上述問題,作者提出應該從學科館員制度的“土壤”即館藏入手進行結構調整,由紙質資源轉變?yōu)殡娮淤Y源,同時通過人才引進以及內部挖掘兩條路來著重培養(yǎng)我國的專業(yè)學科館員人才。此外,作者呼吁整個教育業(yè)應該重視圖書情報教育的發(fā)展,包括制定專業(yè)的圖情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建立及規(guī)范圖情教育機構質量認證制度及職業(yè)資格認證制度等[10]。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李春旺與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的李廣建于2005年發(fā)表的《學科館員制度范式演變及其挑戰(zhàn)》一文中心性為0.11,被引頻次為27。作者認為學科館員本質是一種圖書館服務模式,而這種模式的建立與發(fā)展既依賴于信息技術等客觀環(huán)境因素,也受制于圖書館自身職責、組織機制及服務模式等各類主觀因素。作者通過深入研究國外學科館員的制度發(fā)展,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發(fā)生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xiàn)在圖書館學者眼中即為研究范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轉移。據(jù)此,作者將學科館員的制度發(fā)展分為基于傳統(tǒng)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制度與基于數(shù)字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制度。除去客觀技術因素外,作者著重從自身職責、組織機制及服務模式等方面對兩種學科館員制度進行了對比研究。作者認為新一代學科館員的新職責主要包括學科館員應該成為信息資源的作者與發(fā)布者、管理者及后續(xù)研究者,同時還應該負責虛擬交流??梢钥闯鲂乱淮鷮W科館員在整個信息周期過程中能夠全程參與,能夠最大程度地服務于教學、科研活動。在組織機制上,圖書館通過學科館員管理委員會等專業(yè)機構對學科館員進行科學、系統(tǒng)、規(guī)范化的培訓、指導及管理,使學科館員制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服務系統(tǒng),而不再像以往的學科館員那樣單打獨斗。服務模式同樣也發(fā)生了變化,包括網(wǎng)絡環(huán)境、資源形態(tài)、存儲模式等硬件的轉變,以及個性化服務、平臺化服務及協(xié)作化服務等軟件層面的轉變[11]。
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于2000年發(fā)表的《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一文中心性為0.11,被引頻次為19。作者提出在現(xiàn)代信息環(huán)境和知識經(jīng)濟的影響下,圖書情報工作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及沖擊,圖書情報機構的核心能力應該適時進行調整,從所擁有的文獻資源轉變?yōu)橹R服務上,即圖書情報機構的核心能力不在于其擁有的資源,而在于能夠通過利用信息資源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關于知識服務,作者從理念、方式上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知識服務是一種與用戶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融入用戶服務全過程的服務,是根據(jù)用戶需求保證質量的服務,是積極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各類信息資源的服務。作者在這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虛擬化”的概念,即是一種開放式地將圖書情報機構中的各類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融于一體的集成式服務,同時兼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12]。
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的杜也力于2002年發(fā)表的《談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一文中心性為0.08,被引頻次為49。作者主要從如何提升學科館員自身內涵建設角度入手,對學科館員制度進行了探討。作者認為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職責主要包括下面幾部分:學科館員應該定期主動走出圖書館,深入到高校院系中進行各類服務,服務形式除了新生入館教育外,還包括文獻檢索教學及各類資源的培訓班等;此外,學科館員還應進一步通過追蹤教學及科研,開展較高層次的信息服務,以及根據(jù)相應學科進行一系列的資源組織和開發(fā)等高級別的服務。關于學科館員的素質要求,作者認為必須具備相應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文獻學的基本知識技能,同時應具有相應的信息意識及信息素養(yǎng)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精神。專業(yè)知識、信息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13]。
將10篇關鍵節(jié)點文獻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可以窺得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的演變依次經(jīng)歷了學科館員基礎制度建設、學科館員制度范式的變化、圖書館自我反思與內涵提升、學科館員角色及服務的轉變等一系列階段,結合文獻量分布來看,當前我國學科館員領域正處在研究重心轉變的關鍵時期。
2.3 學科館員領域研究熱點分析
陳超美博士認為,通過對施引文獻中的主題詞及關鍵詞頻次進行分析,可以確定某一領域中的研究熱點。研究熱點代表了當下正在流行的術語,其探測方法主要為通過該領域中文獻的標題、摘 要、作者關鍵詞得到相應的術語,通過共詞算法得出頻率最高的即為該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在CiteSpaceⅢ中通過Term、Keyword進行主題詞、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即可對研究熱點進行探測,筆者據(jù)此得到圖3所示的我國學科館員領域主題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根據(jù)主題詞頻次高低可以列出研究熱點主要包括學科館員、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圖書館、信息服務、學科化服務、學科館員制度、服務模式、大學圖書館、知識服務、參考咨詢、嵌入式學科服務、圖書館員、圖書館服務、角色定位、學科館員服務、資源建設、服務創(chuàng)新、數(shù)字圖書館、工作職責、個性化服務等。其中學科館員既是該領域的理論同時又是研究熱點,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其他的研究熱點中學科館員制度、工作職責、服務模式、角色定位組成了制度體系,高校圖書館、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圖書館員組成了服務主體,學科服務、信息服務、知識服務、圖書館服務組成了服務內容,參考咨詢、資源建設、服務創(chuàng)新、學科化服務、嵌入式學科服務、學科館員服務、個性化服務組成了服務形式。從圖3中可以很明顯看到研究熱點從最初的服務主體、制度建設轉變?yōu)閷W科化服務、知識服務,說明研究重心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變。
圖3 我國學科館員領域主題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
2.4 學科館員領域研究前沿分析
與研究熱點密切相關的即為研究前沿。研究前沿是指在研究領域中突現(xiàn)的一系列術語或關鍵詞,這里的突現(xiàn)即為涌現(xiàn),起源于哲學,帶有突發(fā)性、突顯性的含義。研究前沿是代表著該領域未來發(fā)展的一系列術語。在CiteSpaceⅢ中通過Term、Keyword可以得到主題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利用膨脹詞探測技術探尋得到研究前沿主題詞列表。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研究前沿主題詞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學科館員研究前沿的主題詞具有明顯的學科化、知識化、嵌入性的特征,這也是未來學科館員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
表2 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研究前沿主題詞列表
本文利用CiteSpaceⅢ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對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的文獻進行了分析,通過文獻共被引分析共探尋到10篇關鍵節(jié)點文獻,這些文獻組成了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的演進路徑。筆者認為,我國學科館員的發(fā)展依次經(jīng)歷了學科館員基礎制度建設、學科館員制度范式的變化、圖書館自我反思與內涵提升、學科館員角色及服務的轉變等一系列演化過程,說明該領域的研究重心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變。通過主題詞共現(xiàn)分析探尋到的研究熱點囊括了我國學科館員領域的制度體系、服務主體、服務內容及服務形式,主題詞時區(qū)視圖清晰地展現(xiàn)了研究熱點從最初的服務主體、制度建設到現(xiàn)在的學科化服務、知識化服務的轉變過程,同時也證明了研究重心的轉變。膨脹詞技術探尋到的研究前沿具有明顯的學科化、知識性、嵌入性的特征,體現(xiàn)了該領域未來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1]清華大學圖書館[EB/OL].[2016-03-01].http://lib.tsinghua.edu.cn/dra/.
[2]劉澤淵,陳悅,侯海燕.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0.
[3]CHEN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 2004,101(Suppl 1):5303-5310.
[4]姜愛蓉.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J].圖書館,1999(6):30-31.
[5]俞曉霞.高校圖書館如何建立“學科館員”制度[J].圖書館學研究,2002(6):85-87.
[6]初景利.第二代學科館員與學科化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08(2):6-10,68.
[7]劉瓊.中美大學學科館員的初步比較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4):13-16.
[8]初景利.試論新一代學科館員的角色定位[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3):1-3.
[9]邵敏.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架構與學科館員隊伍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08(2):11-14.
[10]李莉.我國學科館員建設應該緩行[J].圖書館建設,2007(1):91-94.
[11]李春旺.學科館員制度范式演變及其挑戰(zhàn)[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3):51-54.
[12]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32-37.
[13]杜也力.談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1):49-51.
開濱山東女子學院圖書館館員。山東濟南,250300。
Visualized Analysis on Evolution Path,Research Hotspot and Frontier in the Field of Subject Librarian of China
Kai Bin
This paper analyzes 492 articles of subject librarian in CSSCI database from 1998 to 2014 in terms of the documents co-citation and subject term co-occurr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en articles of key node display the evolution path in the field.Followed by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paradigm change of institution,library self-reflection and connotation upgrading,role an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and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the research emphasis has changed.The research hotspots include the institution system,service subject,service content and service form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with abrupt change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fronti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knowledge and imbedibility,which embod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field.
Subject librarian.Mapping knowledge.Evolution path.Visualized analysis.
G251.6
2016-03-09編校:曹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