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orceville指出我們選擇信息的渠道,比如語言的、視覺的、聽覺的,來表達隱喻是我們?nèi)绾巫R解和解釋隱喻的一個重要因素。多模態(tài)隱喻的目標域和來源域是在不同的模態(tài)中被表征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在兩域映射關系建立及特征傳遞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多模態(tài)隱喻定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以多模態(tài)隱喻為基礎,在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框架內(nèi),對電影《小鹿斑比》的多模態(tài)隱喻進行研究,以期闡釋在多模態(tài)隱喻的識解過程中理想化認知模型的作用。
【關鍵詞】多模態(tài)隱喻 理想化認知模型 目標域 來源域 識解過程 《小鹿斑比》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一個概念域到另一個概念域的投射。隱喻體現(xiàn)了人的認知方式,是人們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并對其概念化的手段。人們通過各種感觀的共同作用發(fā)現(xiàn)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在認知領域產(chǎn)生了兩者之間相似的聯(lián)想。Lakoff提到語言是概念隱喻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但卻不是唯一的一個手段,聲音、顏色、結構、布局等其他符號也能構建和表達隱喻。上世界90年代末,Charles Forceville等學者致力于將一直研究語言文字層面的概念隱喻擴展到多模態(tài)方面,為此后多模態(tài)隱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一、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
George Lakoff基于體驗主義哲學框架下提出了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他提出了理想認知模型理論的最早的框架,也就是那個時候起認知語義學正式作為一門學科被研究者研究。理想認知模型是人們在認識事物與理解現(xiàn)實世界過程中對某領域中經(jīng)驗和知識所形成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組織和表征結構。它是一種建立在諸多認知模型之上的具有格式塔性質(zhì)的復雜的認知模型集。
比起Fillmore的框架理論,理想認知模型在細節(jié)上面更加的豐富。理想認知模型更加的理想化,因為它把一些經(jīng)驗抽象化了,而不是把一些已有的經(jīng)驗用一些具體的例子表現(xiàn)出來。理想認知模型指導了認知的過程。根據(jù)Lakoff的論述,ICM有四種類型的建構原則:第一是命題,它由ICM中特定對象的成分、屬性及其之間的關系構成;第二是意象圖式,它包括人類日常體驗和理解過程中反復出現(xiàn)的聯(lián)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多種組織結構,如各種空間、方位關系等;第三是隱喻映射,它是將一個命題或命題中的成分或意象圖式,從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相應結構中,實現(xiàn)對抽象事物的概念化、理解和推理;第四是轉喻映射,它是指用同一個ICM中容易感知或凸顯的某個成分映射整體或整體的其他部分。
Lakoff提到ICM參與了隱喻的生成和識解過程,并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概念特征的傳遞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就是隱喻是基于一個ICM向另一個ICM的映射。認知模型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智結構。認知模型包括基本的認知模型,比如:顏色、溫度、空間、時間等,和復雜的認知模型,也就是指幾個基本認知模型的組合。
二、多模態(tài)隱喻
1.多模態(tài)隱喻的概念。單模態(tài)隱喻是指源域與目標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種模態(tài)來呈現(xiàn)隱喻。多模態(tài)隱喻是20世紀90年代由Forceville提出的,是將隱喻研究擴展到跨學科的多模態(tài)研究領域的產(chǎn)物。多模態(tài)隱喻是相對于單模態(tài)隱喻而言的,它是指源域和目標域分別或主要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態(tài)來表征的隱喻,這些模態(tài)包括口語、圖像、動畫、音樂以及動作等。多模態(tài)通過運用幾種符號模態(tài),或綜合使用若干符號模態(tài)來強化同種意義的表達,或行使補充功能,或進行有層次排序。多模態(tài)隱喻將源域和目標域置于多個模態(tài)中,通過符號之間的疊加、拼接、整合來提供認知線索,從而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意義。借助動作、圖像等模態(tài),多模態(tài)隱喻的意義也更加的鮮活,同時也方便了他人更加準確以及全面的理解隱喻。
2.多模態(tài)隱喻與理想化認知模型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者在基于自身的經(jīng)驗和知識產(chǎn)生了多模態(tài)隱喻,這種經(jīng)驗和知識是他人不具備的或者在其概念儲備中不占據(jù)凸顯地位。因此,對于多模態(tài)隱喻,我們經(jīng)常會用理想認知模型來解喻。理想認知模型是指命題和意象圖式中的典型成員。我們通過解讀源域各模態(tài)所表征的信息在源域和目標域公認的整體差異中尋找和建立相似,并且利用理想認知模型中隱喻和轉喻機制,將源域相關的概念要素映射到目標域上,使得其得到凸顯。
三、電影《小鹿斑比》中多模態(tài)隱喻下的理想化認知模型研究
1.《小鹿斑比》的劇情分析。迪士尼動畫片《小鹿斑比》是由奧地利作家Felix Salten所作的同名小說改編。這部電影曾被提名三項奧斯卡金像獎,分別是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最佳混音以及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獎。《小鹿斑比》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這部電影表明上看起來是以動物為主角來講述故事,事實上《小鹿斑比》利用了對動物和人的感知的交融來解釋、評價和表達人類社會中一些更加復雜的情感。
小鹿斑比一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鹿。它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并且它還交到了兩個很好的朋友。有一天它遇到了鹿群的領袖,媽媽告訴它這就是它的父親。鹿媽媽為了保護小鹿斑比死在了獵人的槍下,斑比只好和父親相依為命了。隨著時間的過去,小鹿斑比長大了,它開始接觸更多的情感,對愛情開始有了憧憬。它為了與一頭公鹿爭奪一頭母鹿進行了決斗,最后它大獲全勝。之后,人類侵犯森林,小鹿斑比不聽父親的命令前往尋找它的愛人,它遭到了人類的追殺,森林也起了大火。最后,在父親的鼓勵下,斑比重新站起來了,并且真正的長大了。經(jīng)過一系列的情感磨礪以及在父親的引導,在眾望所歸下,它成了鹿群的新領袖。
2.《小鹿斑比》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在栩栩如生的動畫形象、引人深思的對話、對原始森林的畫面重現(xiàn)、以及符合當下情感的動人音樂和絢麗的色彩等多模態(tài)的協(xié)調(diào)作用下,這部電影給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成長故事。小鹿斑比的成長的理想認知模型是由一系列復雜的認知模型組成,它所呈現(xiàn)的一系列命題和意向圖式包括:出生、成長、親人的逝去、挫折、愛情、競爭以及責任等。電影一開始就引入了歌曲《Love is Song》,并且在歌曲的伴奏下,畫面漸漸地移到了森林,貓頭鷹和松鼠都睡得正熟,早起的鳥兒開始抓蟲吃,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謐。然后一只小鳥飛過,嘰嘰喳喳給每個小動物報喜。萬物都蘇醒了,小動物們都興奮地傳播著這個消息:“小王子誕生了!”,它們都紛紛涌去看剛出生的小鹿斑比并且恭敬的排一排給小鹿斑比的母親道喜。溫柔的母親舔了舔小鹿斑比的臉叫醒它,讓它跟來看望它的小動物們打聲招呼。小鹿斑比悻悻地睜開了撲閃的大眼睛,在小提琴音樂的伴奏下,它帶著好奇以及些許害怕看著眼前的小動物們,小動物們則充滿憐愛地看著它,用很高的聲調(diào)向小鹿斑比道“你好”。畫面與音樂都是如此的和諧與美好。
小鹿斑比第一次見父親的情景是在一片大草原上,鹿群們在草原上追逐覓食。在激蕩的音樂下,鏡頭是鹿群接連跳躍的畫面,最后鏡頭落在站在高處的一頭威武的雄鹿上。當小鹿斑比靠近雄鹿的時候,音樂聲音漸漸的消弱變得緩和,小鹿斑比在雄鹿前面顯得有點害怕但是又充滿了好奇。雄鹿看了小鹿斑比一眼,然后高傲的走了過去。小鹿斑比對母親說:“為什么它一來,大家都不動了呢?”母親回答道:“因為大家都尊敬它,它是最年長的鹿,它又勇敢又聰明,所以大家都稱他為森林里偉大的王子。”然后鏡頭落到高處雄鹿孤寂卻又充滿氣場的背影上。
3.《小鹿斑比》多模態(tài)隱喻下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分析。電影一開始這個簡短的畫面包涵了諸多的命題和意象圖式,比如小鹿斑比的出生環(huán)境,這個主要是通過鏡頭的拍攝角度以及背景音樂所體現(xiàn)。電影一直都是用平緩的,連續(xù)性的鏡頭拍攝,鏡頭從一開始飛來的貓頭鷹一直延續(xù)到小鹿斑比的出生的樹洞口,通過空間關系來表征雖然小鹿斑比是小王子,但是它和其他動物之間的關系是相對平等以及和諧的,小動物們對新出生的王子充滿了關愛,但是在看望它的時候還是先遠遠的安靜的觀察,這些都映射了小鹿斑比的王子身份以及與其地位不太相符的平易近人的性格。
在小鹿斑比第一次見父親這個場景中也包涵了許多命題以及意象圖式,比如雄鹿的地位以及性格特點。低角度拍攝雄鹿,雄鹿總是站在高處等空間關系凸顯了雄鹿地位之高,映射了雄鹿的身份地位,同時也蘊含了概念隱喻“POWER IS UP”。拍攝雄鹿時大多是用遠鏡頭并且是全身鏡頭,最后甚至是從遠處拍攝雄鹿的背影,這種取景距離以及空間關系表明了雄鹿作為森林之王,雖然被其他動物尊重,但是也十分的孤寂,映射了雄鹿的性格特點。雄鹿出現(xiàn)的整個場景的背景音樂都非常的激昂有氣勢,只有在它與小鹿斑比對視一眼的時候,音樂變得緩和平靜,背景音樂方面凸顯了雄鹿的氣勢以及它與小鹿斑比之間的微妙關系。
動畫片非真人演繹,所以很多情感都借助背景音樂以及鏡頭拍攝來呈現(xiàn)。并且動畫片的觀眾群主要是兒童,所以視覺以及聽覺比起抽象的語言符號更能感染兒童。兒童在觀看影片發(fā)現(xiàn)一些與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認知儲備中的一些意象和命題有相似性時,他們會展開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將其映射到人類活動這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上,形成動畫主人公的故事作為的源域對應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故事的目標域。小鹿斑比的出生對應了人類社會中嬰兒的誕生;小動物們來看望新出生的斑比對應了人類社會中的關愛;不同的動物群體對應了人類不同的家庭;小鹿斑比的母親以及父親對應了親情;叫桑普的小兔子和叫花兒的小臭鼬對應了友情;叫費林的母鹿對應了愛情;母親的逝去對應了人類社會中親人的離去;斑比和另一頭公鹿阿諾之間的對決對應了人類社會中愛情里的競爭;人類侵犯森林,父親勸告斑比趕緊離開,斑比不顧父親的命令前去尋找費林對應了人類社會中子女對父母的叛逆;斑比逃跑時被獵人打了一槍倒在地上,中彈的斑比在父親的鼓勵下爬起來了對應了人類社會中親人在子女受挫折時的支持的無窮力量,這些經(jīng)驗和知識可能是觀眾不具備的,淡將其映射到人類的生活領域,這些經(jīng)驗和知識會因此而的到凸顯,從而使觀眾在認識上實現(xiàn)對應。整個電影告訴觀眾的是人一開始來到世界是充滿了好奇與遐想的,我們會遇上友情并且收獲愛情,并且在成長過程中,不免要經(jīng)歷親人的逝世、外界的磨難和考驗,只有努力的克服困難才算是真正的長大,才能擔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才能涅槃重生。
四、結語
多模態(tài)隱喻中的源域、目標域或源域和目標域由兩種以上模態(tài)表征,其表征形式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圖像、聲音、動作等其他符號系統(tǒng)。對多模態(tài)隱喻的識解要調(diào)動多重感官,比如:視覺、聽覺、嗅覺等,通過自身經(jīng)驗和百科知識的共同作用,實現(xiàn)了符號信息之間的有效互動。動物世界里的一系列命題和意向圖示作為源域通過多模態(tài)敘事被映射到了目標域人類世界,小鹿斑比的成長之路映射到了人類的成長經(jīng)歷。這部電影通過拍攝手法、鏡頭的遠近、色彩的搭配、背景音樂凸顯了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點,通過對白給觀眾還原了現(xiàn)實世界里的場景。電影通過多模態(tài)手法將源域動物世界的特征生動的凸顯出來,在觀眾眼中映射出一個關于成長歷程的理想認知模型。因此,多模態(tài)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使觀眾深刻的理解畫面意義,產(chǎn)生現(xiàn)實的對應。
*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YCSW2015132)資助。
作者簡介:吳佳琳(1992-),女,江西人,廣西民族大學,學生,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