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中國家長來說,能用錢解決的事情盡量不露臉,尤其是在學校做一些募捐或是社會實踐課程時,都是直接出錢,簡單粗暴地做“貢獻”,認為這樣就能給孩子爭面子。我并不反對此舉,畢竟“有錢出錢”亦是一種善舉,但被很多中國家長忽視了的陪伴和以身作則,才是幫助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
在美國的學校教育中,家長們義務來學校開課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事屢見不鮮。我大女兒的學校曾經(jīng)專門請來一位同學的媽媽作報告。她是個有名的反托拉斯法大律師,我本以為她會給孩子們重述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條文,沒想到,她給孩子們講的卻是另一項重要的軟技能:她在工作中如何面對失敗。一個家長在孩子及同學面前,談論自己失敗的窘事,這讓我大跌眼鏡,立馬俯首稱臣!
我有幸在一個朋友的婚禮上結(jié)識了斯坦福大學教授、19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奧斯偌夫先生,新郎官是他的學生。一見到他,我立馬就想到了我們的學校。隨后,我曾兩次請他和夫人來學校給孩子們作報告。可貴的是,他沒有一點名人架子,分文不取,學校也只是象征性地給了他們一個小禮物。我給他們的禮物就更實惠:用特意洗得干干凈凈的車去接送二老,外加我做的中國餃子。
教授告訴孩子們,因為他高中基礎不夠強,加之加州理工學院的高強度,開學之初的幾次考試經(jīng)常不及格。此后他刻苦學習,奮發(fā)向上,由本科到博士到教授,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教授還風趣地告訴孩子,多年后加州理工學院要聘請他當教授,他說:“我怎么能來這里當教授?我當年還考過不及格呀!”加州理工學院的系主任笑著說:“沒關系,我們是請你來當教授的,不是請你來當學生的?!?/p>
美國學校很注重在實踐中學習,常常在學期間插入 一二 周的短學期,根據(jù)孩子們的興趣,要么去基因科技藥廠參觀學習,要么請“臉書”的女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來作報告。十幾個到幾十個的活動安排,需要有那么多的關系網(wǎng);幾百個孩子的車接車送,需要有那么多的駕駛員。這些都是學校正常的師資無法應付的,這需要家長大量的參與及付出。
其實,家長們不用總是躲著學校,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復合結(jié)果,沒必要把它們割裂得那么清楚,家長們主動的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如果在孩子面前展示出另一種風采,也許收獲的效果會讓人更加驚喜。
文/「美」 高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