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羅曉慶通訊員胥偉勛劉曉麗
“五老”群像·走近文映賢躬耕農(nóng)村他是留守娃的“文爸爸”
本刊記者羅曉慶通訊員胥偉勛劉曉麗
滿墻的獎狀都是“家”里孩子得的
“我是一名普通的共產(chǎn)黨員,但想做點不普通的事。我用十幾年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來抒寫我的信念……”這是射洪縣東岳鄉(xiāng)任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老人——文映賢的心里話,話里凝聚著他十多年來的堅持。
十多個年頭,37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家外“家”,20多萬家庭積蓄的捐助,在他的帶動下相繼建立起5個“留守兒童之家”……這是一串用愛心編織成的數(shù)字,這是一段用真情演繹的故事。十多年的時間里,這位瘦弱的老人憑著兩個秘訣“兩只鐵腳板,一副熱心腸”,幾乎每天步行到20個村子,天蒙蒙亮就起床出發(fā),了解留守兒童情況:如今已建齊了全鄉(xiāng)“留守兒童檔案”,壯大了“五老”隊伍,形成村、社區(qū)、小組的關工組織網(wǎng)絡,并結(jié)對關愛650人。
即便曾患癌癥,都將那些無人看管的留守孩當成自己的孫兒接到自己家里,與自己同吃、同住,曾將三十多名最困難的留守兒童收留在自己家中寄養(yǎng),不顧家人反對、無視身體病痛,艱難地建立起“留守兒童之家”。
9月12日凌晨四點多鐘,文映賢摸著黑穿好衣服起床了,他要去家附近5塊約七分的地里種菜,鄰里鄉(xiāng)親經(jīng)??吹剿麧M頭大汗地在地里翻土、除草。他種過蘿卜、花生、玉米、紅薯,孩子們喜歡吃什么,他就種什么。他家并不富裕,現(xiàn)在家中還有7個留守孩子吃住,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計算著花才夠用,每個孩子吃幾兩肉也要計算著開銷,加之有孩子家里太困難,父母沒法送錢、送糧。這幾塊地種菜,剛好用來作為生活補貼。老伴就在家里為孩子們洗衣、煮飯。這是文映賢十多年生活的日常片段。
走進文映賢的家,兩層的房子已經(jīng)不像普通老年人的家,更像學生宿舍。一推開門,就能看見整整齊齊的六張上下鋪單人床。轉(zhuǎn)角上二樓,四個臥室也各有兩張雙人床,臥室里都整齊堆放著孩子們的書籍和生活物品,還有象棋、水彩筆、連環(huán)畫等。文老根據(jù)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將這不大的房子分成了生活區(qū)、娛樂區(qū)、學習區(qū),學習區(qū)有一張大桌子。大桌子前方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三面墻上貼滿了的“三好學生”“學習標兵”等紅黃色的獎狀。每次看到這些獎狀,文老都特別自豪。
其實,文映賢在東岳鄉(xiāng)關工委未成立之前,就是當?shù)氐摹盁嵝哪c”。早在90年代初,他就曾托管過9個留守孩。1990年,為了解決生計,在文映賢的鼓勵和協(xié)調(diào)下,當?shù)?9名年輕人外出務工,也是首批走出山村的人,他們“下?!蹦苣玫奖仍谵r(nóng)村高一倍的工資。然而,問題出現(xiàn)了,這些年輕人走了,他們的孩子怎么辦呢?剛出去的人里面,還有8個月大嗷嗷待哺的孩子。無奈之下,文映賢干脆把孩子接回自己家中。“那時候惱火得很。孩子太小了,也不聽話,我手忙腳亂的,半夜還提心吊膽,怕孩子踢被子感冒生病?!蔽挠迟t感慨地說。
2012年9月10日上午9時,突發(fā)洪水,東岳街道上進水一米多深,街口加油站被水沖壞,汽油順洪流滿街漂浮,遇火燃燒成火龍,他家和居民們無一幸免火災。孩子們一早上學去了,他和老伴拼命撲救,但給孩子們置辦的床鋪、蚊帳和生活用具全被燒毀。面對災情,文老毫不猶豫地掏出兒子們給自己的“孝敬錢”5000多元,重新添置了“家”的用具物品。孩子們知道后,一個個熱淚盈眶。
慢慢地,鄉(xiāng)民都知道了文映賢的善舉,周邊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找到他,要求“寄養(yǎng)”自己的孩子。就這樣,文映賢的“家”送走了、又迎來了一批批的留守兒童。有不理解的勸他不要給自己找麻煩?!拔遗率裁绰闊?,我也不需要他們回報什么,就是帶好他們,讓他們好好學習就行了?!?/p>
對照顧這些留守孩,文映賢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體會,并把“家”里的孩子們照顧得井井有條。一般周六上午,他就輔導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yè),讓孩子們互相幫助,學習好的幫助學習差的,高年級的輔導低年級的孩子;下午,親自教孩子們寫字、畫畫,他也曾是一名教師。到了周末,他會組織孩子們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戶外郊游、參觀家鄉(xiāng)風景名勝、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等。晚上,他還要盯著孩子們睡覺,直到周一送走上學的孩子們,他才松口氣。
這十多年來,孩子或住上個兩三年、四五年,也有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寄養(yǎng)”他家。他幫扶資助過的37名孩子中,已經(jīng)有好幾個考上了大學,從業(yè)的有當老師的、當兵的、醫(yī)生等。
說起這些曾被他關愛過的孩子們,文映賢如數(shù)家珍?!坝袀€孩子調(diào)皮得很,叫任波。打架鬧事都有他,有一回還打傷了人,經(jīng)常被老師點名罰站。”文映賢把他帶到家里,用親情溫暖他,和他交流談心,教育他引導他走上正軌。經(jīng)過文映賢的不懈努力,任波從“刺頭”轉(zhuǎn)變?yōu)槲搴脤W生,最后還以全班成績第一名被點名表揚。“我很驚訝,孩子成績好得不得了,還考取了四川大學?!蔽睦峡偹惴畔滦膩怼?/p>
這不,馬上中秋節(jié)了,孩子們紛紛打來問候祝福的電話,其中還有幾個孩子要回鄉(xiāng)看望文映賢。雖然孩子們成長成人離開了“家”,但一句問候,他都十分高興。
為了堅持辦好這個“家”,文映賢基本花掉了共計20多萬元積蓄,但他從不計較這些。在他的影響帶動下,東岳鄉(xiāng)又相繼建起5個“留守兒童之家”,關愛幫助了留守兒童60多人。
“國家強,必須要兒童強。教育好孩子們,將他們引上正路,不僅對國家有益,對個人也有說不完的益處……”文映賢說,每當他看到?jīng)]人管的留守兒童,他心里就難受,放不下,自己再困難,都要幫一把孩子?!斑@些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我就是他們的‘文爸爸’?!蔽挠迟t的這一善舉,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無不稱贊?!翱蓢@可敬啊!”東岳鄉(xiāng)黨委書記曾這樣感慨。
“文爸爸對我生活上照顧,學習上關心,還教我學琴、畫畫。沒有文爸爸,我都不知道怎么走自己的人生路……”遠在廣州工作的李小珊,從一歲左右起就是文爸爸帶。在今年暑期她給文爸爸買了機票,將文爸爸帶到自己身邊,去杭州領略美景,她很習慣文爸爸的陪伴,就跟親生的爸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