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羅曉慶通訊員鄒元模
為了寒門學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記一生誓為貧困學子辦學的企業(yè)家余碧珍
本刊記者羅曉慶通訊員鄒元模
鄰水金鼎實驗學校開展送溫暖活動
古有名臣宣秉,他官至三公九卿,權勢很大,但他一生節(jié)約,從不亂花,“服布衣”,“蔬食玉器”,把他歷年所得薪俸,盡數贈與貧苦親族和孤寡之家,以致逝世時,“自無擔石之儲”。如今,年近70歲的企業(yè)家廣安市政協常委、鄰水金鼎實驗學校董事長余碧珍。她一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為貧困學子辦一所學校,讓家庭貧困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學,進得了城。她耗費40多年積攢的積蓄,共投資2.68億元,興建了一所民辦公助學校,專收身邊沒有父母照管的留守兒童,和收留交不起學費的貧困生、成績差或有劣跡表現被其他中學排斥的學生。
年輕創(chuàng)業(yè)時一塊雪糕都舍不得吃,攢起一分一厘,晚年從未和老伴外出旅游,直到學校建起來,一生普衣素食,儉省樸素,但她養(yǎng)視孤殘,贍助貧窮。但凡學子有家人去世、父母患癌生病的,她都毫不吝嗇地掏腰包,數萬地捐贈,還將兩個貧困生接到家里當成自己的兒女養(yǎng),直到大學畢業(yè)、成家立業(yè),甚至還“慫恿”老伴兒也交出自己的一生積蓄幫扶孩子在外地買房。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她有著鋼鐵般的堅強意志,從賣九分錢一塊的冰糕開始,到在建筑行業(yè)占據一塊領地,在艱難的辦學歷程中,她又有著巴蜀女子的柔情。她就是余碧珍,被稱為“四川的阿信”。
“她這一輩子都在為了改變貧困學生的現狀而努力。如果沒有一顆愛心,以營利為目的,怎么能教育好差生,感化貧困生,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奮發(fā)圖強?一個詞概括,愛心。”廣安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郭修忠感慨。
趕上改革開放的浪潮,經過20多年的打拼,余碧珍創(chuàng)立的鄰水縣華興建筑工程公司、鄰水縣華強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終于在廣安站穩(wěn)腳跟,經濟效益日益提升。旁人艷羨、佩服她,一個女人沒有什么文化水平,她的肩膀要有多硬,才能一步步從農村走出來,從一個街頭小販成長為一個行業(yè)企業(yè)家。都認為她終于到了高枕無憂、享清福的時候,她卻做了一個令所有人都驚詫的決定。她要辦學校。旁人不懂,她自己才知道,日日夜夜的那個夢想終于要實現了。
“我父親是個革命人士,從小就沒見過,家庭十分困難。我沒有讀過書。我想我沒得文化,就想讓這些貧窮的孩子,進城讀書,不要走我的路”,余碧珍早年就常常這樣對人說,等到她有錢的時候,就是實現這個愿望的時候?!霸谙乱淮砩匣ㄔ俣嗟腻X我都不心疼。”
使得她下定決心說干就干的時候,是一次“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匯報會”。會上,一位領導干部介紹了鄰水縣留守兒童的情況:這個僅100萬人的縣,當時留守兒童就有十多萬。因為親友和爺爺奶奶根本管不住,致使留守兒童出現了任性、冷漠、憂郁多疑,講狠斗勇,學習懶散,易與社會閑雜人員廝混等個性及行為習慣問題。會上還舉出了一個留守兒童因為奶奶不讓他進網吧便打傷自己奶奶的案例。緊接著,很多參會干部舉出了更多令人心痛的案例。
會議末尾,余碧珍飽含熱淚地說:“對于失去父母疼愛的苦,我有切膚之感。參加了這個會,我決心修建一所以看護、寄宿為一體的寄宿制學校,成為‘留守兒童家園’?!碑敃r鄰水縣每年適齡入學兒童都在2萬人以上,初中畢業(yè)生1.8萬左右,但教育資源十分稀缺,入學矛盾突出。鄰水金鼎實驗學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入學難的問題。就是這樣,余碧珍選了一塊120畝的荒坡地,開始建起學校來。
在建校中,余碧珍意外摔斷了股骨,手術后,僅用三根鋼針固定。她不顧醫(yī)囑,不到一個月就吵著出了院,拄著雙拐,一瘸一跛地投入建校工作中。由于過早行走,療養(yǎng)效果差,不久后股骨壞死,不得不換成人造股骨。當她拄著雙拐,到北京參加“全國熱愛公益事業(yè)代表大會”站在人民大會堂發(fā)言席上,講述她創(chuàng)業(yè)的經歷時,到會的國家領導人及全體代表都被她的動人事跡和強者的精神所感動。
2003年,一棟教學樓拔地而起,到秋季,余碧珍攜校長唐明賢,正式開始招生。有學生來的時候,余碧珍很歡喜,家里交不起學費的能免就免,有劣跡表現也收留,甚至還有父母都聯系不上的留守兒童,余碧珍也讓孩子留在學校讀書。這時,傳來了這樣的蜚語流傳,有的當著她的面也這樣說,“人家學校不要的都來了”“都是差生”“交不起學費,來坑學校的”。那時,余碧珍就暗暗勵志要建好學校,鞏固起來,練好學校的內功,要拿出成績說話。
“每當走進校園里,聽到孩子喊‘余婆婆好’。我心是暖的,給了我很大的勇氣?!庇啾陶涑Uf,以人為本,教育最講感情,關愛能感化學生。她也是這樣做的。
去年冬天,一位高一學生康現棟,在學校打籃球的時候,突然病危,心臟氣門堵塞。這個男孩的父母遠在廣東打工,趕不回來。余碧珍心急如焚,連夜將男孩送到了重慶三軍醫(yī)大新橋醫(yī)院。她流著眼淚,一遍又一遍地給醫(yī)生說:“醫(yī)生、醫(yī)生,不管花多少錢,都由我出,一定要挽救孩子的生命??!”手術后,余碧珍在病床前堅守了七天七夜,給男孩喂飯喂藥、端屎端尿。她說:“孩子,什么都不要想,只管把病治好,回學校好好讀書!”醫(yī)生護士都以為余碧珍是男孩的母親,當得知余碧珍是學校董事長時,都十分感動。男孩流著淚說:“董事長,您是我的老師,更是我的親人,是我的媽媽!”余碧珍緊緊地抱著康現棟說:“孩子啊,別哭,這是我的責任!”
一句責任,道出了余碧珍最寬廣的大愛,也是一個企業(yè)家對社會的莊重承諾。在鄰水金鼎實驗學校就讀的學生中,不乏家庭貧困的學生,并且有1700多名父母在外務工的留守學生。建校13年,學校先后為2135名貧困學生及“留守學生”減免學雜費2360萬元。
“教育事業(yè)無止境,我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庇啾陶湫攀牡┑┑卣f,我現在年事已高,期望能在三年內將學生的成績再提升一個臺階,爭取學校能在已成為四川省二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基礎上,早日創(chuàng)建為四川省一級示范性普通高中。老百姓雖然相信我的人品,將孩子送來讀書,但學校的品質才能真正讓他們放心。
《禮記》有云:“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背私逃鲐?,作為政協委員,她還積極地參與落實精準扶貧計劃。2012年3月29日,當她了解到龍安鎮(zhèn)萬峰村村民生活用水困難的情況后,當即捐資2萬元為村民安裝自來水管。她還投身公益事業(yè),先后為小平故里建設、修建關門石水庫、護城河改造、建黃桷樹公園捐款52萬元,“5·12”汶川大地震等公益事業(yè)捐款295萬元,為縣老年體協捐資1.8萬元。學校教職工家庭有困難,她也千方百計給以大力支持。當旁人對余碧珍豎起大拇指,她擺擺手說,“做公益、做慈善,就是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
校園一角攝影/曾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