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怡霏
大巴山下“博士之鄉(xiāng)”的教育經(jīng)把快樂自信還給孩子們
本刊記者李怡霏
巴中市恩陽區(qū)漁溪鎮(zhèn)和平場小學是一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全校750名學生中,有大半是留守兒童。因為從學校陸續(xù)走出20多位博士、60多位碩士,和平場獲得“博士之鄉(xiāng)”稱號。
巴中多山,在城中四面望去都是山坡,山峰在霧中影影綽綽,綠如墨色。出了城,南北東西也都是山坡,只分大小高低。小車在山間穿梭,一路掠過長長的狗尾巴草、筆直的松柏樹,彎彎繞繞的山路向上盤旋,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后就到了恩陽區(qū)漁溪鎮(zhèn)的和平場小學。
學校矗立在半山腰,被大自然環(huán)抱著,乍一看,似乎和其他鄉(xiāng)村學校沒什么不同。細問之下就能發(fā)現(xiàn)端倪——這個學校出過20多位博士,以及學生對于電子產(chǎn)品不屑一顧。這兩點特色的原因并非是學校管理嚴格之類,學校反倒提倡孩子們玩兒,還得會玩兒,玩出新花樣最好。“就因為此,學校的老師聯(lián)合校關工委齊上陣,十八般武藝皆精通,爭取讓孩子們盡興。”校長夏長河笑著解釋道。
學校的鄉(xiāng)村少年宮項目相當完備,24個活動室、組包括了40余個單項。“有的活動是任課老師自發(fā)帶領,有的是校關工委刻意請來的‘五老’們。”航模是男孩們向往的活動之一,帶他們的是剛畢業(yè)的物理老師,在了解到航模這門課程對專業(yè)性有一定要求后,這位老師趁著假期自費報名參加了成都市航模知識與操作的相關培訓?;匦:?,老師也沒和學校提起這件事,默默帶著孩子們制作模型,帶他們實現(xiàn)“放飛”夢想?!斑@事過了一年多,我們意外得知這個情況后,才堅持給這位老師報銷了相關費用?!备毙iL李宗舉說,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樸實”二字。
學校一共有500多位住校生,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年齡偏小,生活不能自理,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就輪著照顧這群孩子,給他們打水洗漱、幫他們打開水、帶他們洗衣服、晚上哄他們?nèi)胨?。老師不約而同地承擔了“母親”的責任,照顧這群柔弱的雛鳥。說實話,照顧一個年幼孩子的生活起居,就算是親生父母也有感覺疲倦和暴躁的時候,而學校的老師得挨個照顧好班上的每一個孩子,在住校期間關于他們的衣食住行都得操心,這種行為才是對老師的耐心和愛心的真正考驗。
學校有200多名學生來自貧困家庭,這些學生除了“三免一補”補助和住校生生活補助,還享受來回車費補助(部分)、年終獎學金補助等校內(nèi)補助。這類補助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不過是錦上添花,但卻是貧困家庭一項重要的收入。去年,學校里一個學生的父親因事故雙腿截肢,母親又重度癱瘓,出入都靠輪椅,家中的三個孩子中,大女兒承擔整個家庭重擔,二兒子沒有工作,老三在校讀書。得知學生家中困境,全校師生自發(fā)捐款一萬多元,學校食堂老板也慷慨解囊,免了這個孩子在校期間的全部餐飲費用。
像這個孩子般家境的困難學生不止一個,李宗舉的班上有好幾個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時常不能按時給孩子交上生活費。他們往往是年初給李宗舉五六百塊錢,請老師每月按時從這筆錢中扣除孩子生活費用。但這點兒錢不夠扣幾個月就沒了。這個時候,李宗舉就拿自己的工資補貼進去,等到過年時學生的父母打工回來把錢還上,如果還不夠,那就明年再說?!袄蠋焸兌际沁@樣做的,能幫就幫一下,大家都不容易,我們都能理解?!边@樣說著的李宗舉抓了抓頭發(fā),不好意思地笑了下。
操場上的孩子們滿頭大汗地追逐足球,旁邊的武術隊“少俠”們正矯健地練習著踢腿、打拳動作。一群男孩中間,竟然還夾著幾位小姑娘,英氣勃勃,一副巾幗不讓須眉的架勢。在跟隨夏長河參觀學校的少年宮活動時,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亮點。
在電子琴班上,孩子們正彈著《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曲子,其中一位小姑娘表情特別嚴肅,眼都不眨地緊緊盯著曲譜,生怕彈錯了一個調。在體操房舞蹈班的女孩們正整齊地跳著舞,并沒有老師帶領,看來是提前編好的舞蹈,孩子們已經(jīng)熟練了。象棋班上的人比想象中要多,同學兩兩對坐博弈,周邊還有不少“抱膀子”的同學,還有不少年邁的老師在四處走動,間或指點一下。夏長河說象棋、書法這類班上的老師多是學校邀請的“五老”,這些老人大多是退休老教師,本身又喜歡孩子,愿意來學校擔任少年宮的指導教師。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一行人被學校的小記者們“攔截”多次,這群孩子很懂得“見縫插針”,遇見一個得空的便團團圍起來提問:“請問您喜歡我們學校嗎?”“對我們學校有什么印象?”“覺得我們學校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一人負責提問,旁邊幾人負責側記,分工很是合理。
走到樓下時,遇見了一個叫楊敏的女孩,她是學校八年級學生,以前是跟隨打工的父母在??谀顣?,也是剛轉回來就學。這個女孩很喜歡笑,聊天時時不時地就笑了起來,她參加了學校的二胡班,最喜歡拉的曲子是《太陽出來喜洋洋》,她還喜歡吉他,因為馬上升初三,面對中考,擔心沒有更多時間學習。問楊敏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笑著說“升上恩陽高中的重點班”。楊敏是這所學校眾多學生中的一位,在她的身上可以看見這里的孩子們的一些普遍特質:陽光樸實、可愛、認真。
因為學?;顒拥呢S富多彩,這所學校的孩子幾乎是與電子產(chǎn)品絕緣的,這不只是他們在校期間不玩手機,就連他們回家之后,也極少玩電腦和手機。“有時間的話寫作業(yè)、幫助家里大人做家務活、復習一下學校學到的知識(包括少年宮項目)?!崩钭谂e說,學校的環(huán)境也盡可能地減少孩子對電子產(chǎn)品的依賴性,為他們安排豐富的活動,老師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讓孩子們玩得天然和健康?!?/p>
山里面的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一群山里面的孩子,他們能光著腳丫在田里奔跑,也能坐在實驗室里做發(fā)明創(chuàng)造,他們成長在大巴山的熱情關懷之下,因為這群樸實的園丁無私奉獻,才造就了這群小苗“健康快樂”生長,最終變成參天大樹,為這片母親地增加一分郁郁蔥蔥的綠意。
當?shù)仃P工委“五老”輔導學校留守兒童練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