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傳波,于會軍,張國華,蒲文龍
(1.黑龍江科技大學,哈爾濱 150022; 2.黑龍江科技大學 礦業(yè)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22;3.黑龍江科技大學 安全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22)
?
井下斷層地質破碎帶巷道堆積體垮落形態(tài)
郝傳波1,于會軍2,張國華2,蒲文龍3
(1.黑龍江科技大學,哈爾濱 150022; 2.黑龍江科技大學 礦業(yè)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22;3.黑龍江科技大學 安全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22)
針對斷層地質破碎帶在發(fā)生瓦斯爆炸災害時導致巷道垮塌的問題,分析了斷層破碎帶的地質特征和垮落堆積體特征,依據(jù)自然平衡拱理論和彈塑性理論,推導了垮落體冒空區(qū)高度、寬度與堆積體范圍計算公式。堆積體橫向最大失穩(wěn)寬度和縱向最大冒落高度,均與巷高、巷寬、側向應力系數(shù)、碎塊充填體的似內(nèi)摩擦角有關。堆積體范圍為斷層破碎帶長度、堆積前區(qū)和堆積后區(qū)三者之和。該研究為實施救援前預判巷道垮塌形式、救援時效、制定相應救援方案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圍巖控制; 巷道; 斷層破碎帶; 垮落堆積體; 堆積特征
我國95%以上的煤礦屬于井工開采。煤礦井下災害發(fā)生后,人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迅速撤離災害危險區(qū)域[1]。據(jù)煤礦事故統(tǒng)計和救援經(jīng)驗,井下重大災害第一現(xiàn)場瞬間死亡人員比例不到10%,其余絕大部分是因氣體中毒、逃生路線阻斷無法及時逃離、氧氣耗盡而窒息、救援通道受阻而長時得不到補給和及時救治等所致[2-3]。大量井下災后應急救援表明:災后巷道穩(wěn)定狀態(tài)、救援通道狀況、救援人員到達待援人員駐留區(qū)的時間及通過速度是災后能否實現(xiàn)安全、快速、有效救援的關鍵。
從目前生產(chǎn)礦井的井下在用巷道來看,最容易導致災后巷道垮塌并堵塞通道的地段當屬地質破碎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該地段巖體的整體完整性和自穩(wěn)性差??逅紊喜科扑閹r體對巷道內(nèi)冒落的堆積體的補給性強,即隨著垮塌段下部巷道內(nèi)冒落堆積體的清理,上部破碎巖體隨即下移或冒落補充。災后救援期間若遇到這種情況時,打通救援通道顯得極為困難和耗時。二是此地段巷道多采用被動支護方式。這種支護方式下,一旦井下發(fā)生強沖擊型災害將導致支護體失穩(wěn),引發(fā)破碎巖體連鎖性冒落以至堵塞巷道,阻斷救援線路。
基于此,筆者以斷層地質破碎帶導致巷道垮塌為背景,通過理論分析,推導了巷道堆積體冒空區(qū)高度、寬度與堆積體范圍計算公式,為煤礦井下災后實現(xiàn)安全、快速、有效應急救援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1.1地質類型
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構造應力的拉張或擠壓作用使巖層發(fā)生斷裂、錯動,進而使斷裂面附近的巖層形成破碎巖塊。破碎巖塊成為充填于發(fā)生斷裂的兩個斷層面空隙中的碎塊充填物。同時,兩盤的巖層在臨近斷層面的附近產(chǎn)生密集的派生裂隙。斷面之間碎塊充填物和派生裂隙區(qū)組成的復雜地質體即為斷層破碎帶,如圖1所示。
由于斷層破碎帶的地質形成環(huán)境、發(fā)育結構與規(guī)模的不同,斷層破碎帶的寬度也不相同[4-5]。根據(jù)斷層破碎帶的碎塊充填物和派生裂隙區(qū)的組成結構,可將斷層破碎帶分成三種類型,如圖1所示。Ⅰ型是斷層破碎帶內(nèi)只有碎塊充填物;Ⅱ型是斷層破碎帶內(nèi)只有派生裂隙區(qū);Ⅲ型是斷層破碎帶為碎塊充填物和派生裂隙區(qū)的共同組成,按其結構不同,又可分為對稱結構(Ⅲ-1型)和不對稱結構(Ⅲ-21型和Ⅲ-22型)。
a?、裥?/p>
b?、蛐?/p>
c Ⅲ-1型
d?、?21型
e Ⅲ-22型
對于碎塊充填物區(qū)域,其最大的特點是區(qū)域內(nèi)塊體無序排列,塊體之間一般呈無膠結和弱膠結狀態(tài),整體穩(wěn)定性較差。相比較而言,派生裂隙區(qū)內(nèi)則受節(jié)理裂隙的影響,塊體呈有序排列,與地層的組成次序保持一致,但整體穩(wěn)定性受裂隙的分布密度影響較大。當裂隙分布密度較大時,整體穩(wěn)定性亦較差;當裂隙分布密度較小、裂隙貫通程度不強時,整體穩(wěn)定性相對較好一些。
1.2垮冒發(fā)生條件
當斷層破碎帶中存在碎塊充填物,或既有碎塊充填物又有裂隙分布密度很大的派生裂隙區(qū)時,受巷道橫穿該區(qū)域的開挖擾動以及外來采動的影響,在應力重新分布的誘導下,將促使碎塊充填物區(qū)域內(nèi)自組織塊體之間的分離、派生裂隙區(qū)內(nèi)的裂隙進一步惡化,距離巷道一定范圍的斷層破碎帶巖石塊體因重力作用而處于下落垮冒的狀態(tài)。
巷道開挖期間遇到斷層破碎帶,一般均采用被動的支護處理方式。正如文獻[3]和[4]所述,煤礦井下瓦斯爆炸等強沖擊破壞災害一般發(fā)生在井下正在生產(chǎn)的地點,多集中在回采區(qū)域范圍內(nèi),故其所屬的巷道類型以回采巷道為主,相應的斷層破碎帶巷道段的支護以棚子支護最為普遍。高速強力沖擊波沿巷道傳播,斷層破碎帶巷道段的棚子等被動支護體極易被摧垮,破碎帶內(nèi)的巖石破碎塊體隨之垮冒,以至堵塞逃生和救援通道。當然,最終是否會導致通道堵塞,與破碎帶的厚度、碎塊充填物塊度、裂隙分布密度和巷道尺寸等密切相關。
2.1垮冒體堆積
斷層破碎帶垮冒后的塊體及堆積體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1)破碎帶冒落的巖石塊體呈近似“渾圓”狀,各個方向的尺寸相當。
(2)破碎帶垮冒后,巖石塊體呈自組織嵌合狀態(tài)。即在垮落后塊體自重、自身垮落沖擊、后繼垮落塊體垮落沖擊作用下,堆積體中的塊體之間通過被動調(diào)整,呈現(xiàn)出一種自組織的嵌合狀態(tài)。
(3)垮冒體堆積過程,呈現(xiàn)一定的分選性。這種分選性因兩側巷幫的限制,其方向沿巷道軸線。
根據(jù)冒落的巖石塊體形狀推斷:破碎帶巷道段的垮冒先以破碎帶中的碎塊充填體的垮冒為主。倘若先以派生裂隙區(qū)內(nèi)的巖石塊體垮冒為主,或碎塊充填體與派生裂隙區(qū)內(nèi)的巖石塊體同時垮冒,則垮冒后的塊體一定是棱角比較分明的六面塊體,或堆積體中存在棱角比較分明的六面體,而實際的堆積體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
結合破碎帶的寬度,以及巖石塊體垮冒過程中受斷層面傾角和塊體冒落慣性沖擊的影響,按其是否具有分選性,將堆積體沿巷道軸線方向劃分三個區(qū)域,即前分選堆積區(qū)、后分選堆積區(qū)、非分選堆積區(qū),如圖2所示。
圖2 垮冒堆積體分區(qū)
根據(jù)現(xiàn)場勘察,可以看出堆積體在巷道內(nèi)具有如下明顯特征:
(1)巷道原巖應力對堆積體沒有作用。巷幫對堆積體只起到限制的作用,故巷幫對堆積體的作用力隸屬被動抗力范疇。
(2)堆積體在巷道內(nèi)的堆積空間上呈有限狀態(tài)。即受巷道兩幫的限制,堆積空間在巷道斷面所在平面上是有限的。同時,沿巷道軸線方向上,受堆積安息角的影響,亦是有限的。
另外,根據(jù)冒落拱和太沙基原理,斷層破碎帶內(nèi)碎塊充填體在垮冒過程中形成自然冒落拱后,自身形成臨時穩(wěn)定,將不再繼續(xù)冒落。因此,斷層破碎帶的整體冒落體積也將是有限的。正因為自然冒落拱的存在,使得堆積體在巷道內(nèi)的堆積高度也有限定,故對于在堆積體內(nèi)形成救援通道而言,其所受的鉛垂載荷一定也是有限的,此載荷是由斷層破碎帶內(nèi)冒落部分的巖塊自重組成。
2.2冒落空間
如前所述,由于碎塊充填物處于無膠結和弱膠結狀態(tài),故在斷層破碎帶支護體受到?jīng)_擊破壞后,碎塊充填物最容易導致巷道堵塞。此時,斷層破碎帶越寬,造成巷道堵塞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斷層破碎帶內(nèi)碎塊充填物是巷內(nèi)堆積體的供應源,其垮冒空間的自穩(wěn)特征直接影響到對巷道內(nèi)堆積體的供應量,因此,有必要對斷層破碎帶充填物的垮冒空間特征進行詳細分析。
為了研究方便,作以下幾點假設:
(1)假設斷層破碎帶內(nèi)全部為碎塊充填物;
(2)碎塊充填物內(nèi)的塊體之間為無膠結契合狀態(tài);
(3)未冒落之前的無膠結契合體視為彈脆體;
(4)將巷道斷面形狀視為矩形,對于其他形狀,則按其外接矩形來處理。
斷層破碎帶的冒落受兩個方向的尺寸影響,一是沿著巷道橫斷面延展方向的橫向尺寸,二是巷道通過斷層破碎帶的軸向尺寸。據(jù)此,分別予以分析。
2.2.1沿巷道橫斷面延展方向上的冒空區(qū)尺寸
巷道發(fā)生垮塌冒落,實際上意味著原有的支護體已經(jīng)失效,巷道此時可被視為無支護狀態(tài)。處于斷層破碎帶內(nèi)的巷道,其圍巖可被視為散體。根據(jù)俄國學者普羅托奇雅闊諾夫1907年提出的自然平衡拱理論,以及于學馥等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軸變理論,當在介質體中開挖成一定形狀的工程體后,若隨其任意自然冒落,都會最終形成一個自然平衡拱,只不過自然平衡拱的形狀因地應力環(huán)境和介質體的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而已[6]。也就是說,在無支護狀態(tài)下,巷道散體圍巖發(fā)生冒落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調(diào)整的過程,在自我調(diào)整過程中是在尋求一種新的力學平衡。由礦山壓力相關理論以及巖體力學中孔周圍應力分布規(guī)律可知,只有當其冒落至冒空區(qū)周邊任何一點的切向應力值均為壓應力且大小均相等時,冒落方可停止。此時,周邊塊體之間是依靠壓應力作用下塊體之間的摩擦力保持徑向穩(wěn)定。
根據(jù)彈塑性理論以及不等壓應力場中工程體周圍的應力分布規(guī)律,應力場中各個方向的應力不一定相等,即工程體處于不等壓應力狀態(tài),從一般情況出發(fā),將巷道散體圍巖冒落并達到自行穩(wěn)定時的冒空區(qū)形狀視為橢圓形最為合適,見圖3。此時,冒空區(qū)以內(nèi)為冒落失穩(wěn)體,而冒空區(qū)以外的圍巖體則為自行穩(wěn)定體,相應冒空區(qū)周邊處于等壓應力狀態(tài)時的橢圓軸比[7-12]為
b/a=1/λ,
(1)
式中:b——橢圓形冒落區(qū)的縱向半軸;
a——橢圓形冒落區(qū)的橫向半軸;
λ——巷道所在斷面方向上的側向應力系數(shù)。
圖3 斷層破碎帶巷道冒空區(qū)計算
設矩形巷道B1B2E1E2的高度為H,巷寬為2a0,斷層破碎帶內(nèi)碎塊充填體的似內(nèi)摩擦角為φ,則巷道高度范圍內(nèi)因片幫而增加的寬度a1為
在塊體重力和橫向應力的雙重作用下,巷道上部塊體圍巖發(fā)生冒落,而巷道兩側的塊體圍巖將發(fā)生滑移式失穩(wěn)。當其達到自行穩(wěn)定時,巷道上部冒空區(qū)的輪廓線與巷道兩側及下部松動區(qū)的軌跡線,將連接成一個橢圓,如圖3中的橢圓形虛線所示,此時,倒梯形FCE1E2的四個頂點將位于橢圓形軌跡線上。
設橢圓的方程為
(2)
將式(1)帶入式(2)整理得:
x2+λ2·y2=λ2·b2。
(3)
設OA=y0,則C點的坐標為(a0+a1,-y0),E2點的坐標為(a0,-(y0+H)),由于C點和E2點均位于橢圓上,故滿足式(3),據(jù)此得:
(4)
通過式(4)整理得:
將y0帶入式(4)中的第一式中,可得b,即
將b帶入式(1)中,可得a,即
(5)
由此可見,斷層破碎帶巷道段支護體失穩(wěn)后的塊體圍巖失穩(wěn)垮落過程,當冒落空間形成自行穩(wěn)定時,其頂部冒落、兩側滑移、底部松動所形成的跡線呈橢圓形狀,橫向最大失穩(wěn)寬度為2a,縱向最大冒落高度為Hm,二者均與巷道高度H、寬度2a0、側向應力系數(shù)λ、碎塊充填體的似內(nèi)摩擦角φ有關。
2.2.2沿巷道長度方向上的冒空區(qū)尺寸
如圖4所示,沿巷道長度方向上,巷道冒落長度受制于破碎帶被巷道揭露長度L。而圖3顯示冒落高度則受制于巷道斷面尺寸2a0、側向應力系數(shù)λ,以及碎塊充填體的似內(nèi)摩擦角φ。即冒空頂邊緣的跡線距離巷道頂部的距離Hm也可通過式(5)計算獲得。
a
b
2.3冒落堆積體覆蓋范圍
參見圖5,設堆積前區(qū)的堆積角為θ1,堆積后區(qū)的堆積角為θ2,則堆積前區(qū)和堆積后區(qū)沿巷道長度方向上的堆積范圍L1和L2分別為:
L1=H·cotθ1,
L2=H·cotθ2,
則斷層破碎帶在巷道內(nèi)的覆蓋范圍L為
L=L1+L0+L2=L0+H·(cotθ1+cotθ2),
式中:L0——巷道通過斷層破碎帶的長度。
圖5 垮冒堆積體在巷內(nèi)的覆蓋范圍計算
受斷層傾角、斷層破碎帶厚度、巷道高度、破碎塊體塊度等因素的影響,堆積體前區(qū)的堆積角θ1和后區(qū)的堆積角θ2并不相等,就圖5所示的斷層而言,θ1≤θ2,θ1和θ2的具體大小,需要通過實驗獲得,其中θ2近似等于塊體的自然堆積角。
(1)研究斷層地質破碎帶巷道垮塌形態(tài),包括斷層破碎帶地質特征及垮落體特征,垮落體冒空區(qū)高度、寬度與堆積體范圍,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如下方面:第一,救援人員進駐現(xiàn)場實施救援前,初步判斷巷道垮塌形式及對救援的影響,根據(jù)垮塌體積預判是否存在救援線路中斷的可能性,為制定快速通過巷道垮塌區(qū)、判斷救援時效等救援方案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第二,在救援人員進入現(xiàn)場實施救援過程中,根據(jù)所計算出的垮空區(qū)高度和現(xiàn)場頂板實際冒落狀態(tài),判定人員是否可以安全通過以及應采取何種處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2)斷層地質破碎帶在瓦斯爆炸等強沖擊破壞動力作用下,斷層地質破碎帶最易發(fā)生巷道垮塌并堵塞應急救援線路。是否會導致通道堵塞,與破碎帶的厚度、破碎帶內(nèi)碎塊充填物的塊度、裂隙分布密度、巷道尺寸等密切相關。
(3)根據(jù)斷層破碎帶的碎塊充填物和派生裂隙區(qū)的組成結構,可將斷層破碎帶分成三種類型。Ⅰ型是斷層破碎帶內(nèi)只有碎塊充填物;Ⅱ型是斷層破碎帶內(nèi)只有派生裂隙區(qū);Ⅲ型是斷層破碎帶為碎塊充填物和派生裂隙區(qū)的共同組成,按其結構不同,又可分為對稱結構(Ⅲ-1型)和不對稱結構(Ⅲ-21型和Ⅲ-22型)。
(4)依據(jù)冒落自然平衡拱理論和彈塑性理論,推導了沿巷道橫斷面延展方向上冒空區(qū)高度、寬度及沿巷道延伸方向上冒落堆積體的覆蓋范圍計算公式,并指出,破碎帶巷道段圍巖垮落的橫向最大失穩(wěn)寬度和縱向最大冒落高度,均與巷道高度、寬度、側向應力系數(shù)、碎塊充填體的似內(nèi)摩擦角有關,而沿巷道延伸方向上冒落堆積體的覆蓋范圍則為巷道通過斷層破碎帶的長度、堆積前區(qū)和堆積后區(qū)區(qū)域之和。
[1]郝傳波,張國華,肖福坤,等.頂板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條件下回采巷道垮塌形態(tài)[J].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2013,23(1):1-5.
[2]郝傳波,張國華,胡剛,等.煤礦井下災后救援中垮塌巷道研究的展望[J].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2012,22(6):549-552.
[3]高明中,盛武.產(chǎn)煤發(fā)達國家煤礦緊急避險體系建設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3):13-16,67.[4]周進峰.東辛油田典型斷層破碎帶識別與描述[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1:56-58.
[5]李少華,王利,王軍,等.斷層破碎帶的建模方法和意義[J].斷塊油氣田,2014,21(4):409-412.
[6]繆協(xié)興.自然平衡拱與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1990(2):55 -57.
[7]黃慶享,劉玉衛(wèi).巷道圍巖支護的極限自穩(wěn)平衡拱理論[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4,31(3):354-358.
[8]范文田.普氏山體壓力理論在隧道襯砌中的應用[J].鐵道標準設計,1963(5):13-16,37.
[9]方新主.普氏理論在人防洞室評價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檔案,2002(2):36-39.
[10]葉曉明,孟凡濤,許年春.土層水平卸荷拱的形成條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5):745-748.
[11]徐安權,徐衛(wèi)亞,石崇,等.基于數(shù)字圖像的大型堆積體細觀力學特性及力學參數(shù)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2,34(1):58-64.
[12]蘇承東,顧明,唐旭,等.煤層頂板破碎巖石壓實特征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31(1):18-26.
(編輯晁曉筠)
Caving forms of roadway deposit underground geological fault fracture zone
HAO Chuanbo1,YU Huijun2,ZHANG Guohua2,PU Wenlong3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Harbin 150022,China;2.School of Mining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Harbin 150022,China;3.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Harbin 150022,China)
This paper is motivated by the need for addressing the tunnel collapse due to the geological fault fracture zone as in the case of gas explosion disasters.The study involves analyz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 of the fault fracture zone;and deducing formula of height,width and range of fall apart at the empty area using the natural equilibrium arch theory and elastic-plastic theory.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horizontal maximum instability width and longitudinal maximum caving height of deposit are both associated with the lane,lane width,lateral stress coefficient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debris filling body;and the scope of deposit is the sum of the zone length of fault fracture,area before and after deposit.The research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to predicting the tunnel collapse form,real-time effectiveness of rescue operation;and working out corresponding rescue plans.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roadway;fault fracture zone;caving accumulation body;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2016-04-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374097)
郝傳波(1962-),男,黑龍江省寧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煤礦應急救援與影響控制、礦山安全與管理,E-mail:haochuanbo@126.com 。
10.3969/j.issn.2095-7262.2016.03.004
TD322.4
2095-7262(2016)03-0251-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