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祖權
核雕藝術作為我國的微型雕刻工藝之一,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發(fā)展至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雖幾經沉淪,但是到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核雕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核雕作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喜愛。核雕集“絕、巧、奇、精、妙”于一核,出一珍品尤為不易,凡能成為珍品的核雕,都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以及升值空間。
核雕作為我國著名的藝術雕刻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被稱為“鬼工技”,可見其雕刻工藝之精巧、藝術雕刻創(chuàng)意之精妙。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學洢在《核舟記》一文中對核雕的描述最為深刻,在一個不滿一寸的核桃上,雕刻一條小船,船上有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見工藝之精巧,惟妙惟肖。
核雕藝術的歷史
核雕藝術最早被記錄于史的,是在宋朝中期,距離現(xiàn)在也有一千多年。但是,根據(jù)傳聞,核雕藝術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而核雕藝術的鼎盛時期,是在明朝時期。在明朝時期,核雕藝術極為盛行,不管從雕刻藝術、作品、藝術價值以及喜愛人群等方面來說,都達到了一個頂峰。上至皇家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對核雕藝術品情有獨鐘,喜愛有加,視為珍寶?;蕦m內,甚至還聘請了核雕高手,專門為達官貴人進行核雕藝術創(chuàng)作。材料以核雕、杏核等為主,題材以仙道人物、辟邪瑞獸等為主,其作用可為裝飾、賞玩等。到了清朝,核雕藝術久盛不衰,出現(xiàn)了許多名家。比如具有“鬼工”之稱的仕上元,以及沈君五、宋風起、湛谷生等人。到了清末民國年間,由于戰(zhàn)亂等多種原因,核雕藝術逐漸衰落,不被人們所提及。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核雕藝術再次風靡起來,一直延續(xù)至今。周恩來總理還將都桂蘭的核雕藝術作品作為禮品送給外國嘉賓,可見核雕藝術作品的精美絕倫和在我國的文化地位。
當然,若要提及時下,著名莫過于秋人,人稱核癡,青田溫溪人,雖不自稱為大師,可無疑是核雕的高鏤空者創(chuàng)始人。其作品往往融合中國畫里的寫意和工筆特征,雕工精巧,寓意深遠,其代表作《網(wǎng)》,蜘蛛絲更是根根可見,細如霧絲。筆者師承于他,自覺幸運。先生總說起,學雕刻的人心一定要靜。筆者謹記,故心存感恩,雕有《飲水思源》一件。本作品以橄欖核為原料,稻草屋棚、古井、擔水人、斑駁墻體等,一派農家田園的物象,皆是觸動。筆者自小生活在山海邊緣的村子里,村里日常的一切,目之所及,都是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
核雕的材料選擇
前者說到核雕的藝術歷史,再提及核雕常使用的原材料多以桃核、杏核、橄欖核、核桃等堅硬的果核為主。目前核雕最常用的雕刻原材料是橄欖核以及核桃兩種。筆者,皆有常試,其中橄欖核質地細膩、造型比較規(guī)范,雕刻加工稍加容易,進行批量制作時可復制特征強。這也是目前橄欖核成為核雕藝術作品的代表雕刻材料的主要因由。然,核桃的表面質地肌理變化多端,可供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比較小,因此在核桃上進行核雕創(chuàng)作比較困難。因此,核桃雕刻藝術品具有極大的收藏價值以及升值空間。但是,由于其創(chuàng)造的難度較大,并不是所有核雕藝術家都敢輕易嘗試的。
核雕的技術與藝術
1.核雕之技
核雕藝術最為講究刀工,刀具在手,猶如毛筆一般,運刀就當如運筆,要做到運刀如神,下筆精妙。由于雕刻的原材料體積較小,因此必須將其拿捏在手指間進行雕刻。通常用三根手指執(zhí)刀,執(zhí)刀比較簡單,但運刀卻需極大技巧。核雕作品的好壞,也是由運刀的雕刻決定的。核雕同其他雕刻藝術品(如木雕、竹雕等)不同,核雕能夠進行施刀的體積、角度極小,在施刀之前就應當有具體的藝術形象,施刀時當毫不猶豫,因其下刀并無法修改。這就要求核雕藝術家們需要具備一定的造型能力,對其雕刻的對象形體結構做到了如指掌,施刀之時能夠果斷,不拖泥帶水,胸有成竹。其次,還必須對核雕原材料進行充分了解,這包括了果核的形狀、質地以及性能。這樣才能夠根據(jù)不同的果核使用不同的刀具,才能夠精準地拿捏好施刀的角度、力度、形式以及技法等。
2.核雕之藝
核雕在其悠長的發(fā)展歷史當中,逐漸形成了它獨特的特征:歷史悠久性,核雕藝術在我國有著悠長的歷史,最早記錄在史的是宋朝中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民間性,核雕藝術經過歷史長河的考驗,一直從宋朝中期流傳至今,其作品內容大部分是反映人們生活,而且藝術生動逼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因此,在民間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獨特性,根據(jù)果核的結構進行設計題材,后進行雕刻,這充分地反映出果核材質的堅硬,并根據(jù)果核中間是鏤空的特點,進行設計雕件,以豐富作品的空間層次感;創(chuàng)作時間長,雖然核雕的雕刻物件比較小,通常不足一寸。但是,其耗時卻比較長。簡單的核雕藝術品,至少也需要花費2-3天的時間才能夠完成,較為復雜的,至少需要一個月之久;珍貴性,由于核雕的技藝比較難掌握,學習核雕技藝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等。從事核雕技藝的工匠較為稀少,從而更能顯得核雕藝術品的珍貴性。
我國地域遼闊,地域文化之間以及審美取向之間也不盡相同,形成的南北兩派自然風格迥異。南北兩種不同的核雕藝術,南方核雕以蘇州、東陽為主,核雕的原材料通常為廣東的烏橄欖核、松子核、櫻桃核等,其中以烏橄欖核為主。北方核雕以廊坊和濰坊兩地為代表,其原材料通常為桃核、核桃等,其中桃核最為常見。桃核和核桃的表面褶皺多,起伏不定。因此,北方核雕往往是合理利用原材料的表面紋理進行施刀。這就形成了北方核雕,粗獷、古樸的藝術風貌。
目前,核雕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線雕、圓雕兩種。
線雕指的是:“采用沖刀的雕刻手法,運刀走線以前沖深挖為主,刻刀運行角度多呈直線,運刀力度大、速度快,作品紋飾線條流暢,形象英朗、結構分明。”線雕藝術表現(xiàn)手法,最早出現(xiàn)于明清時期,不過當時主要運用在木雕、竹雕上。后殷根福將其運用到核雕上,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意味。
圓雕指的是,用刀的角度、運刀的方向以核雕對象的形體結構作為依據(jù)。運用曲線深雕細琢的方法,強調核雕主體的形體結構,注重雕刻主體的空間感和立體效果。圓雕最為追求作品的真實感,而且會運用打磨的表現(xiàn)手段,使得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起伏轉換。
筆者多數(shù)時候也采用圓雕,由于圓雕對材質的要求嚴格,厚薄長寬都要有一定的嚴苛的要求,作品從“打胚”到“開雕”再到最終達到整件作品的“和諧”常常耗費精神,譬如作品《觀音菩薩》,從構圖到精雕細刻,菩薩的眉目靜氣、羽扇綸巾都頗費周折,觀音菩薩乃佛家一圣,所以,刻雕之時,則考慮更多的是這件作品本身傳達出的一種信仰和總體感受,菩薩地位僅次于佛,故有大慧、大愿,有學養(yǎng),當體現(xiàn)其悲智精神,雕刻之前曾去拜謁過較多的佛陀,觀其眉目精神,才刻有此。
核雕的藝術收藏價值
堅果核比較常見,并非名貴之物。經過雕刻之后,便成為了一件藝術品,其蘊含的文化價值、雕刻的難度更是讓其深受收藏家們的喜愛。但是,并不是每一件核雕作品都具有藝術收藏價值,核雕作品的藝術收藏價值還應當從果核的材質、工藝的差別、雕刻家們的名氣以及題材的選擇進行鑒定。
1.果核的材質
各種果核雕刻中,以橄欖核的雕刻價值最高。因其材質較脆,紋理復雜,其雕刻難度最大。橄欖核,兩頭尖尖的,中間體積略大,而且較脆,一不小心,會損壞。除此之外,橄欖核雕通常是運用立雕、浮雕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需要慢工細琢,創(chuàng)作時間較長。
2.工藝差別
目前,市場上的雕刻作品主要有手刻、機刻兩種。手刻,是由藝術家們用刀慢慢雕刻而成的核雕藝術品。機刻,是運用機械加工的方式雕刻而成。手刻,必須在工藝上深思熟慮,才能夠進行雕刻技藝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每一個手刻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收藏價值高。而機刻,花費時間短,是流水作業(yè),可進行批量生產,收藏價值較低。
3.雕刻家的名氣
當然,出自名家之手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往往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核雕藝術品也是。出自名家之手的核雕藝術品,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頗受市場喜愛,也讓收藏家們趨之若鶩。
4.題材的選擇
核雕藝術品題材既是傳統(tǒng)的,又要有所創(chuàng)新,但近年來受到市場青睞的核雕作品往往是那些創(chuàng)新題材,題材有新意,雕刻水平超絕,會使整件作品既讓人賞心悅目,又回味無窮。筆者也做過嘗試,核雕除了整件雕刻,倘若分開布局也不失是另辟蹊徑。作品《童趣·誘捕》,分解為二的核,有隔岸觀望感,竹篦蘿,細谷粒,狡黠的孩童皆是童時真實寫照。
(作者單位:仙游縣榜頭典藏雅玩工藝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