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霞
上好一堂課,上好一堂有效的數學思維探究課,是新一輪數學課課程改革的永恒追求。怎樣通過科學、有序的教學活動,讓知識背景、智力水平、個性品質各不相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一目標呢?
一、親身實踐,即興生成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將體驗進行升華和內化,才能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有意義的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習的新知識,以達到學生建構知識的目的。
【案例1】教學“百分率”時,先用課件出示:人在海面上看書的情境,在西亞的南端,有一個死海,這里不長草,也沒有動物生存,即使魚兒在這里也會死掉,但是大人、小孩在海面可以躺著看書,也可以打上傘游玩,都不會沉下去。這到底是為什么?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我調制兩杯鹽水,各放入一個雞蛋。學生觀察發(fā)現,一個杯子的雞蛋浮上來,另一個則沉下去,這是為什么呢?
請同學們根據表中提供的數據算出含鹽率。
第一個杯子的含鹽率高,所以浮上來,第二個杯子的含鹽率低,所以沉下去。
一般海水的含鹽率在3.5%左右,而“死海”的含鹽率是22%,海水的比重大于人的比重,那么,人在海上看書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新知識在故事化的情境中生成,對學生而言,這樣的學習極富學習價值??茖W與科普知識的融合,既增添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又讓學生體會到可以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有趣的自然現象。
二、猜想驗證,構建模型
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要素。沒有問題,就不存在探究。探究的問題要有價值性。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況,并通過點撥、啟發(fā)、引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主發(fā)現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
【案例2】教學“圓面積的計算”
首先讓學生猜想和嘗試推理。
師:圓面積的大小由什么來決定?(半徑)
生:圓的面積由半徑來決定(半徑確定圓的大小)
師:計算圓面積肯定與半徑有關。
以半徑為邊長的小正方形面積是r2,那么,大正方形面積是4r2,猜想一下,圓的面積同4r2比較,圓面積有多大?(通過觀察、學生會說出,圓面積比3r2大,比4r2小,也就是比3個r2多一點)這樣通過學生的觀察和猜想,知道圓面積大約是3個r2多一點,為圓面積公式推導鋪平了道路。同時建立起了r2是以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這樣的模型,為學習圓面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接著再讓學生動手學習圓面積公式,把準備好的圓平分成若干等份。要求學生把這些相同的圖形換成已學過的圖形。(長方形、三角形)
再引學生進行公式推導:
【評析】通過學生積極的參與,用猜想、驗證、轉化的思想自主動手探索思考,推出圓面積公式,驗證自己的猜想,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三、自主探究,解惑釋難
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生的自主,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選擇權、支配權。其方法是:(1)先學后教。這種方法可以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展開。教師點撥時必須做到知識的整體性和全局性。(2)把更多的時間和課堂留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應更多地采用師生對話和鼓勵生生對話,為了保證學習效率,討論與合作是兩種好的學習方式,家庭作業(yè)可以布置得少一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愿望隨意安排時間,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聰明的全面的人。(3)設置疑難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4)幫助學生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當學生缺乏一定的能力時,教師要及時指點,防止學生浪費時間和精力,同時要對困難學生進行鼓勵。
【案例3】教學“環(huán)形面積”
如,在教學“把環(huán)形剪拉成梯形,推導環(huán)形的面積公式”這節(jié)活動課時,部分學生受“把圓形剪拼成長方形可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影響認為:可以把環(huán)形也剪成長方形進行研究,這時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把環(huán)形拉成長方形,那么圓形外圓周長和內圓周長分別相當于長方形的兩條長,長方形的兩條長應該相等。所以,這種方案不合理,需要修正。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反思:把環(huán)形拉成梯形進行研究。學生在剪、拼、算、議的過程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環(huán)形的外圓周長和內圓周長分別相當于梯形的上、下底,環(huán)寬相當于梯形的高。根據梯形面積公式推出:
環(huán)形面積=(2πR+2πr)(R-r)÷2
=π(R+r)(R-r)
=π(R2-r2)
【評析】通過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轉化策略形成過程,使學生經歷困惑,經歷復雜的體驗,產生猜想、嘗試、驗證的需要。突出學生的思維訓練,開發(fā)兒童巨大的智力潛能,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使他們感受創(chuàng)造數學的樂趣,更好地理解轉化是學習數學最重要的策略。
四、合作交流,融會貫通
組織小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小組學習中出現的各種結果,運用分析、比較、討論等方式進行集體交流,促進學生自我思考、積極交流、融會貫通。在各自得出的結論之間建立聯系,以求得最佳的答案,并達成共識,得出結論。同時,建立生生、師生之間多維互動的合作交流方式,并充分發(fā)揮生生,師生之間的互補作用,使學生真正參與自主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案例4】如用24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能擺幾種?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
你看出了什么?學生四人一組,動手拼擺、思考、計算,發(fā)現用24個小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表面積不相等,但體積相等。
【評析】通過合作學習,他們學會了操作、計算、找規(guī)律的數學學習方法,同時促進他們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學會合作,培養(yǎng)良好品質。在合作交流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見,要重視學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現出的尊重、溝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補、競爭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劉國文.習題教學:數學思維的有效引領[J].小學教學參考,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