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錦友
蔡偉教授每年都會給中學生上一兩堂課。這些課在我看來都是值得品味再三的經典課,其中給我留下印像最深的當數(shù)全國新語文教學尖峰論壇上執(zhí)教的一堂寫作指導示范課。課題非常特別——“你也能成為方文山”,就憑這八個字,足夠吊起聽課師生的胃口,個個好奇、遐想、期待,可謂未進課堂,先生懸念。下面筆者從教學情態(tài)、教學理念、教學流程三個方面來分析這堂可為處于寫作教學困境中的語文教師提供可操作“秘訣”的別具風格、生動有效的作文指導課。
一、教學情態(tài):古竹新梢凌碧云
成熟的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會逐漸形成帶有自己個性特征的教學情態(tài),它因教師的思想、學識、修養(yǎng)、特長等的不同而不同。與眾多教學名家不同,蔡老師是以大學教授兼中學特級教師的雙重名師身份出現(xiàn)在受眾面前,其教學情態(tài)獨特且臻于完善。我們很難將其教學風格進行簡單歸類,他既有著如桂如蘭的溫馨、真切,又有著如松如柏的沉穩(wěn)、厚重,也許用“古竹新梢凌碧云”來形容其教學境界會更加合適。蔡偉教授的課堂如竹般節(jié)節(jié)高升,激情飄逸,引學生攀向高遠的寫作之境。為使課堂產生吟風之竹趣,他一開始便以激情點燃全體學生的心靈。他上課展示的第一張PPT是古色古香的背景上呈現(xiàn)11個質樸的漢字——“把寫作變成一件快樂的事”,以此激勵學生投入到寫作學習的狀態(tài)中。接著通過幾個追問,逼出了“你也能成為方文山”的豪情,喚醒了學生沉睡的夢想,強化了學生寫作的內驅力,令學生意有驚疑又心向往之。為使課堂體現(xiàn)拔高之竹節(jié),他先與學生共同解密方文山的歌詞特點,接著指點明確、具體的寫作路徑,使學生有跡可循,有法可依,從而使學生的寫作信心與興趣步步上升。為使課堂體現(xiàn)高雅之竹韻,他引領學生現(xiàn)場寫作、呈現(xiàn)作品后及時點撥激勵,不斷增強他們的成功體驗,而他在字詞推敲、音韻把握、詞句運用以及其他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處理上均給予幽默而善意的指導,化流行歌曲之俗音為自然生成之雅韻,顯得高端有效。為使課堂體現(xiàn)凌云之竹氣,他創(chuàng)造性地與學生同寫同樂同吟同唱,他當場示范下水作文,令人贊嘆,他還以渾厚而略顯沙啞的男高音演唱自己的作品,令人驚艷??傊潭痰?0分鐘,他協(xié)同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樂學習,幫助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心中的意境,寫出心中的情思。蔡偉教授的寫作課是語文的,也是詩意的,更是藝術的?!肮胖裥律伊璞淘疲瑓s喜長年衍萬竿”,他追求的是具有高雅的語文教學情態(tài)的藝術化語文的課堂。
二、教學理念:翠涌青圍別有天
蔡偉教授上的是一節(jié)課,展現(xiàn)的是其數(shù)十年的功底。他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便開展了“流行歌曲介入寫作教學的實驗”,其后一直沒有中斷探索,充分顯示了其課堂教學理念之新穎而接地氣。他嘗試揣摩優(yōu)秀歌詞中凝練文雅、靈活變化的語言藝術(其中的重要一類便是這節(jié)課呈現(xiàn)的飽含古詩詞韻味的語言藝術),讀詩(詞)寫文,化詩(詞)為文,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寫作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堂課,我們聽的不只是“課”,還有“課”背后的教學理念?!吧侥仙奖敝駤染?,翠涌青圍別有天”,其內隱的教學理念,擇要有三。首先,寫作課不應“為賦新辭強說愁”,而應讓學生情真意切地寫作。它不是憑空造作的,而是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如這節(jié)課中寫作體驗時提供的“游子歸來”“送別友人”等寫作情景)下,帶著生活感受,運用準確、生動、凝練、文雅的語言描繪畫面,傳遞情思的。其次,寫作課不應陷入自生自滅的“無為”狀態(tài),它更需要巧妙點撥、創(chuàng)新設計的“有為”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課,學生集中有效的寫作實踐也足以證明中國古老的文字(古詩詞)值得繼承、發(fā)揚,值得借用、化用。再次,寫作課不止“技術”,也要“藝術”。這節(jié)課“譯詞—組句—演繹”寫作學習三環(huán)節(jié)逐級遞升,水到渠成,技術層面的指導可謂精巧、到位。但作為藝術化語文的倡導者,蔡偉教授的寫作課又“進乎技矣”,他以自己上課的激情鼓動學生寫作的熱情,以寫作素材的文學味引動學生寫作的文學感,以自己的才氣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才能,以課堂結構、課堂氛圍的藝術性帶動學生寫作時對文學藝術的追求。
三、教學流程:竹枝節(jié)節(jié)迎風嘯
語文課堂教學是經過設計的外化于學生并支持其內部學習的流程。蔡偉教授的這節(jié)課,教學流程設計科學,落實到位,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基于學生現(xiàn)狀的起點。上課之始,通過口頭調查,學生對寫作是“怕”的,對“也能成為方文山”是缺乏信心的。因此,蔡偉教授強調“寫作其實很快樂”,并通過與學生共同解構方文山歌詞的特點,探尋快樂寫作的方法,他幫助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勵他們從新樹立寫作的信心。二是運用前后連貫的節(jié)點。這節(jié)課由幾個顯著的創(chuàng)意環(huán)節(jié)構成,由“譯詞”而“組句”,由“組句”而“演繹”,各個教學節(jié)點前后銜接,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由移用而化用,使學生的寫作能力節(jié)節(jié)遞升。三是借助有效調節(jié)的支點。蔡教授既以學生的現(xiàn)場作品為支點,以肯定其優(yōu)點為主,以指出其不足為輔,正面導向,去蕪存菁;又以自己的優(yōu)質作品和動情演唱為支點,有效調節(jié),引導、激發(fā)學生朝著更高的寫作境界進發(fā)。四是流向智慧生成的終點。在反復循環(huán)遞升的寫作實踐中,蔡教授引領學生在言語揣摩、訓練、習得中逐漸流向言語智慧的生成的終點,學生的表現(xiàn)不時有令人驚喜之處,這節(jié)課對他們的影響必將是長遠而有益的。“竹枝節(jié)節(jié)迎風嘯,高質輝輝抱節(jié)長”,相信長期在這樣的寫作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學生一定能取得長足的進步與最終的成功。
感性的教學情態(tài)、理性的教學理念、靈性的教學流程,既是蔡偉教授本堂課的基本特點,也是他倡導藝術化語文的出發(fā)點。雖然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在與學生生活體驗的接洽度上、在點評修改的深入性方面還稱不上盡善盡美,但其“讀、思、寫、唱”整合一體的藝術化寫作課堂的獨特魅力卻表露得淋漓盡致。尖峰之巔兮有修竹,仰之彌高兮知己之不足,多聽這樣的課,我們的寫作教學一定能夠升得更高、走得更遠,最終成就新課程與新教學之新境界。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