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兩年前有幸參加了語文211實驗。這是我生命中非常溫暖的兩年,因為遇見了“教客平臺”這個集讀書、寫作、分享、交流于一體的網(wǎng)絡學習空間。借助于它,我走進了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讀著他們的小文章,感受著他們對生命最簡單的詮釋,我似乎聽到了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那是孩子們在慢慢長大。
我校一年級的孩子,在開學一個月學完漢語拼音之后,就開始在平臺上打?qū)?。到期末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出一本微作文集。這讓那些沒參加實驗的孩子家長羨慕不已。要知道,沒參加實驗的學生,一個學期下來,只能寫一段話,而且大部分都是拼音。我們班有個孩子過生日時,家長把孩子的幾本作品集帶到生日現(xiàn)場展示給親朋好友看,還把作品集做成PPT,在大廳里滾動播放,家長的那份自豪感是無法言喻的。最關(guān)鍵的是,孩子愛上了寫作。一年級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很短,上課總是坐不住。如果讓他們看書寫字做題,一會兒就煩了,可是一到了打?qū)懙臅r間,教室里除了鍵盤打字的聲音,一點其他聲音都沒有,沒有交頭接耳的,也沒有東張西望的,都在全神貫注地寫。那種投入的狀態(tài),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魔力吸引著孩子們呢?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教客平臺既繼承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華,又充分發(fā)揮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優(yōu)勢,可以說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融合,線上與線下的深度互動。這種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分為三部分:前20分鐘完成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任務,接下來10分鐘在網(wǎng)絡平臺上閱讀8篇拓展文章,最后10分鐘進行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寫作(簡稱“211”教學模式)。
在課堂前20分鐘里,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把原來40分鐘的教學內(nèi)容壓縮為20分鐘,能行嗎?這也是最初擺在我們實驗老師面前的難題。一開始,我們真的是手忙腳亂,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后來,學校針對這個問題組織了多次教研活動,北京師范大學的專家也親臨我們學校進行面對面的指導,我們終于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學會了在眾多的知識點當中進行合理的取舍。選擇一個或兩個這篇課文相對來說比較突出的知識點來講,講透練扎實即可。
接下來10分鐘是網(wǎng)絡閱讀時間,這需要孩子們登錄教客平臺來學習。在教客平臺上,教師們都有自己的課程和圈子,上傳一些閱讀資料,設計打?qū)懺掝},引導孩子們閱讀和寫作。針對教材里的每篇課文,平臺上都配備了8篇課外文章供孩子閱讀。當然,教師也可以自己選擇適合孩子的文章指導孩子閱讀。這些文章或者從內(nèi)容上,或者從結(jié)構(gòu)上,或者從主旨上與教材課文相匹配。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增大了識字量,而且也啟迪了智慧,陶冶了情操。閱讀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極其深遠的。
課堂的最后十分鐘是網(wǎng)絡打?qū)懎h(huán)節(jié)。每一篇課文學完之后,教師們都會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打?qū)懹柧汓c,拋出幾個話題,讓孩子們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進行寫作練習。如教學《畫家和牧童》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話題:一是“你覺得戴嵩是什么樣的人,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牧童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文章的人物,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二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續(xù)寫——“戴嵩聽了牧童的話以后,感到非常慚愧。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你能發(fā)揮你的想象,接著寫下去嗎?”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三是一個小話題的寫作——“你是一個虛心接受批評并敢于承認錯誤的孩子嗎?”引導學生由文推己,體現(xiàn)了學習即生活的思想。學生在平臺上寫下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在設計話題時,我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文章的特點盡量為孩子提供多個話題,讓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并適合自己的話題來寫。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個性化學習不再是一句空話。而且,平臺上提供了那么多的文章,總有一篇文章是孩子們感興趣的,總有一篇文章會讓孩子們有所收獲、有所啟迪,這不正體現(xiàn)了為孩子服務的思想,實現(xiàn)了個性化學習呢?
如今,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方法,還應該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源,引導學生去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建構(gòu)知識。教客平臺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同時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產(chǎn)生了大量的資源,這些都為孩子們的學習服務,為孩子們的發(fā)展服務。只要是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生就可以通過各種終端登錄教客平臺,比如臺式機、筆記本、平板電腦、手機等,這也體現(xiàn)了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理念。
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相契合的學習方式,喚醒孩子沉睡的潛能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低年級的寫話是這樣要求的: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墒?,多年的語文教學我們都能夠感受到,作文真的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一到作文課,孩子們愁,老師愁,孩子們愁沒有話可寫,老師們愁打不開孩子的思路。教師如果推薦一篇范文,那么寫出來的作文幾乎全班一個樣。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寫,他們一個個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愁眉苦臉,最后寥寥數(shù)語交上來了事。
而思維發(fā)展型語文課堂恰恰做到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兩點,并通過打?qū)戇@種途徑,讓孩子們對寫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把自己心里想要說的話都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出來。我第一次教孩子們寫日志是9月22日,那天正逢學校發(fā)校服,孩子們都很開心,于是我指導孩子們寫下了他們?nèi)松械谝黄W(wǎng)絡日志:今天發(fā)校服了!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僅僅是在鍵盤上敲下幾個字母,把自己心里想要說的話表達出來,對他們來說卻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梢哉f,正是這一個個神奇的漢字,激發(fā)了孩子閱讀的熱情、寫作的熱情。
還記得前幾年開展的一個語文實驗“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我當時也參加了這個實驗,其宗旨也是提倡學生大量閱讀、大量寫作,只不過借助的是漢語拼音。不得不說,媒介不同,效果也有明顯的差異。右圖是我們的孩子用漢語拼音寫的一篇作文,相對于漢字,你覺得哪個更有語文的感覺呢?明顯是漢字。一個個字母就像一個個空洞的符號,讓人感到那么生硬、那么陌生。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它銘刻在我們的骨子里,流淌在我們血液里,已經(jīng)與我們的靈魂合二為一。相對于符號般的漢語拼音,那一個個方塊字更讓人有熟悉的、溫暖的感覺。
當孩子們在鍵盤上敲下一個個字母,看到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個個神奇的漢字的時候,非常興奮。就像泄閘的洪水,孩子們心中的表達欲望一下子噴涌而出。從簡單的幾個字,短短的幾句話,到如今的幾百個字;從前言不搭后語,啰里啰嗦翻來覆去的一堆文字,到現(xiàn)在的結(jié)構(gòu)相對清晰,有開頭,會結(jié)尾,甚至會分自然段的初具雛形的小文章,孩子們的寫作熱情與日俱增。
一開始,孩子們寫出來的小文章只是文字的堆砌。他們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我們不做點評,只是鼓勵孩子們隨便寫、大膽寫,寫得越多越好,把滿足兒童表達的欲望和傾訴的需求放在首位。我們還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精心設計出適宜孩子表達的話題以及關(guān)鍵性的提示詞語,讓學生從心里愛上寫作。如,在教學《影子》一課時,一年級的教師給孩子的打?qū)懺掝}是:本節(jié)課學習了“飛、馬、鳥”三個字,你能編一個小故事,用上這三個字嗎?孩子們非常喜歡這樣的話題,思緒在想象的空間任意馳騁,寫出了一個個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
人教版教材有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我們根據(jù)文章的特點,選擇讀寫結(jié)合點采用仿寫、續(xù)寫、連詞寫話、看圖寫文等多種形式進行寫作訓練,使學生逐步學會寫作。如在教學《小松鼠找花生》一課時,我們給孩子的打?qū)戭}目是:如果你看見小松鼠,你會跟它說什么呢?小松鼠會怎么說呢?這樣的打?qū)戭}目就是課文內(nèi)容的延伸,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了豐富而合理的聯(lián)想。
在執(zhí)教《稱贊》一課之后,我給孩子提供三個打?qū)戭}目:(1)你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誰稱贊了你,怎樣稱贊的,你心里感受如何?(2)如果身邊的人有了進步,你將如何贊揚他?(3)請你也編一篇有關(guān)稱贊的小童話吧。不同的孩子選擇不同的題目,都是心有所想,文有表達,消除畏難情緒后,學生寫出的文章句句精彩。
后來,我們在每次的點評中滲透一點點寫作的方法,使孩子逐漸學會有序地表達、完整地表達?,F(xiàn)在孩子們的文章逐漸變得條理清晰起來,思維也清晰起來。那一篇篇稚氣未脫的小文章,涌動著充滿幻想的童真童趣,也涌動著他們快樂的童年。
我們的學生一年可以寫500多篇小文章,關(guān)鍵不是寫了多少,而在于寫的過程是孩子明理立德的過程,孩子們越寫越愛寫,越寫越會寫,越寫越懂事。寫的過程還是明辨是非善惡的過程,在寫的過程中,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慢慢形成。
還記得一年級學生剛?cè)雽W兩個月,就有一批孩子光榮地加入少先隊,戴上了紅領(lǐng)巾。這可是他們?nèi)松斨幸患浅V匾氖???粗腙爟x式上入隊的同學笑容洋溢的臉,再看看沒入隊的孩子一臉的羨慕和垂頭喪氣,我的心微微有些疼。于是,我發(fā)布了一個話題,讓孩子們寫寫自己的心情。學生們在我的話題下寫下了自己的困惑,并在表達自己情緒的過程中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現(xiàn)在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么高年級的孩子不愛寫作文,是不是因為他們寫晚了呢?他們想寫、想表達的時候,沒有機會寫,沒有機會表達,因為他們不會寫字。等到了高年級,我們想要孩子們寫的時候,孩子們已經(jīng)失去了表達的欲望。從這個角度講,是不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抑制了孩子語言的發(fā)展,抑制了孩子們思維的發(fā)展呢?
教客平臺搭起了兒童從口語到書面語言過渡的“橋梁”,優(yōu)先發(fā)展了兒童的語言和思維,喚醒了孩子們內(nèi)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潛能。
海量閱讀,提升了孩子的素養(yǎng)
讀書,可以使一個人安靜下來,沉淀下來,慢慢地學會思考、學會生活。當然,也可以豐富你的積累,不至于胸中縱有萬語千言也無法表達出來。所以只有擴大閱讀量,才能使孩子的寫作之源充滿活力,使孩子知識、技能、情感與品德和諧發(fā)展。
小孩子愛玩,不愛讀書。這很正常,因為對于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玩是他們的天性,更是他們的權(quán)利。所以,我們在不影響他們玩的前提下,應該悄悄地讓閱讀走近他們的生活。
雖然在平臺上,每篇課文都配備了8篇課外文章供孩子閱讀,我覺得還遠遠不夠。在平臺所提供的課外閱讀的基礎(chǔ)上,我還建了一個圈子,叫閱讀小屋,提供一些孩子們喜歡的、適合孩子們閱讀的讀物,讓孩子們盡情地在書的海洋里暢游,汲取營養(yǎng),快樂成長。
在這個圈子里,我建了一些文件夾,上傳了一些書目,準備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有計劃地引導孩子閱讀。一年級領(lǐng)著孩子們讀繪本,我選擇了一些趣味性強,又能引發(fā)孩子思考,讓孩子們讀后能有所啟發(fā)的繪本故事上傳到圈子資源里。這里不僅有我上傳的資源,也有孩子們和家長上傳的資源。我們的校長也進入了這間閱讀小屋,向孩子們推薦優(yōu)秀的讀物,如《爺爺一定有辦法》《愛心樹》《大腳丫學芭蕾》,和孩子們一起交流讀書的收獲,對孩子的讀書感悟進行指導和鼓勵。
孩子們對這些繪本非常感興趣,一有時間就打開看,看得興致盎然,不亦樂乎。讀書的熱情充斥著整間小屋,充斥著孩子們的童年。《大衛(wèi),不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深深的母愛;《小黑魚》閃爍著智慧、團結(jié)的力量;《艾莉絲的樹》讓孩子們傷心之余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孩子們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喜怒哀樂,一起慢慢長大。
多元互動,滿足了孩子被關(guān)注的渴望
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被關(guān)注的渴望。如果我們在朋友圈發(fā)一條信息,是不是非常希望別人點贊和留言呢?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網(wǎng)絡的交互作用給學生提供了關(guān)注和被關(guān)注的機會,比較傳統(tǒng)的紙面作文,學生打?qū)懙淖魑暮腿罩灸芗皶r上傳到平臺上,被同學、教師、家長及社會專家看到并點評。這會讓更多的學生樂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他人分享,爭取得到同學、教師和家長的稱贊,獲得成功的體驗。所以孩子們特別愛寫。
一天早晨,一個孩子一進教室就興沖沖地告訴我:老師,昨天張生教授給我回復了。我心想:我也經(jīng)常給你回復啊,怎么沒見你這么興奮。這就是網(wǎng)絡時代的孩子,他們非常希望與更多的人分享交流,而教客平臺就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的交流空間,滿足了他們內(nèi)心深處渴望被關(guān)注的需求。
每一次打?qū)?,孩子們最興奮的要數(shù)公布成績的時刻,平臺自動生成的字數(shù)統(tǒng)計是孩子們暗中較勁的對象。每一次的打?qū)懝谲姸际切枪忾W耀的焦點,孩子們眼中的神圣人物。這種競爭激發(fā)了孩子們表達的欲望,孩子們的寫作熱情空前高漲,經(jīng)久不息。
可是,冠軍畢竟只是少數(shù)人角逐的獵物,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些心靈柔弱的孩子就像嬌嫩的花朵,更需要我們的呵護和鼓勵。我還成立了媽媽評審團,邀請一些媽媽加入教客平臺,用她們無私、偉大而深沉的母愛,給予這些孩子鼓勵和肯定。媽媽們的出現(xiàn),像陽光照亮了孩子們與冠軍之間的漫漫長路,給他們信心,給他們勇氣,給他們前行的力量。
我們還邀請了有名的作家進駐平臺。在特邀作家工作室的板塊下,設有 “教育雜談”和“寫作指南”兩個欄目。在這兩個欄目里,作家們一方面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拿出來與學生分享,同時又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指導,使教師的習作教學更有針對性。
有了更多人的參與,孩子們的讀書熱情更高了,寫作熱情經(jīng)久不衰。有一些孩子甚至還與校長、主任以及專家教授交流了起來。這可是一年級的孩子啊!今天轉(zhuǎn)變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明天轉(zhuǎn)變的可能就是他們的人生。
在這個小小的平臺上,有多種教學手段的干預,有多維度的評價方式,還有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老師、同學、家長、校長、專家教授、特邀作家……在這些人的關(guān)愛和鼓勵下,在這些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孩子們幸福茁壯地成長。
我們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從入學第一天起,就在教客平臺上學習,一直到小學畢業(yè),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平臺上記錄了他們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許他們現(xiàn)在不覺得,將來某一天,等他們長大的時候,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感激,感激這種學習方式,感激為他們創(chuàng)造這種學習環(huán)境的我們。
不管是學習平臺還是教學模式,它們都只是一種媒介、一種方式、一種手段,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讓每位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是我們每一位教育人永恒的追求。
(作者單位:遼寧大連市甘井子區(qū)華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