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慧
(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00)
微劇將成為視頻消費的主餐
施佳慧
(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00)
在互聯網“隨身攜帶”的當今社會,很多曾經的電視“原住民”已經毅然轉向互聯網。而如今網絡上的短劇正以迅猛的勢頭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潮流涌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這種生活化且形式多樣的小成本視頻快餐無形中與絕大多數人們快速的前進步伐相呼應,因此,視頻短劇的探索和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必然產物,其輕松的表達方式,去專業(yè)化的全民自制途徑,各大門戶的青睞都給短劇提供更為廣闊的發(fā)展路徑,視頻微劇正被醞釀成視覺消費的主餐。
網絡短??;碎片化;移動媒體
隨著網絡的日益繁榮,影視行業(yè)的入門門檻在大大降低,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視聽形式,大量的視頻短劇以迅猛的勢頭風靡于網絡,如《萬萬沒想到》《十萬個冷笑話》《屌絲男士》《不吐不快》《太子妃升職記》等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短劇涌進我們的視野。盡管許多短劇并非出自專業(yè)制作團隊之手,但其“接地氣”的表達方式,短小的篇幅與人們零碎休閑時間在體量上的契合,以及情節(jié)的碎片化等特征正突破了觀眾對于傳統電視劇在劇情上的依賴,同時擺脫了較長的播出時長對觀眾休閑時間的捆綁,也滿足了人們在茶余飯后短暫的休閑娛樂需求,可以說是一道趣味十足的甜點。
今年3月,美國艾美獎宣布自2016年開始將在評選中增設短劇競賽單元,制度上的肯定將短劇納入一種正式的劇作形式,學院派的擁抱毋庸置疑會為其較為炙熱的發(fā)展態(tài)勢保駕護航。美國艾美獎短劇的參賽條件是:至少播出了6集、平均時長不到15分鐘、在電視或者網絡平臺上播出,也給予短劇一個嚴格的時間形式上的界定。將曾經那種影視界初學者或業(yè)余愛好者們短小的操作試水進行制度上的正式肯定,標志著視頻短劇正從邊角料向一種獨立藝術形式的華麗轉身。與此同時,從其時長與傳統電視劇相比呈現明顯的“快餐”特性,這種“快餐”文化是時代迅速發(fā)展的產物。當今,幾乎在所有領域都在全力追求效益的時候,長期受效益鞭策的社會個體愈加渴望被給予放松身心的窗口,視頻短劇其實就是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麥當勞之后快餐文化的延宕,是繼口袋文學、網絡文學及各種速成培訓班之后的又一種新媒體時代的流行快餐文化,在當今新媒體時代中成為主流。
快餐文化是市場經濟的衍生品,它的出現首先就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從小經歷經濟飛躍發(fā)展的年輕一代,往往對新事物有更敏銳的感知力,在爭優(yōu)創(chuàng)優(yōu)的學習、工作動力驅使下,他們會更希望花更少的時間和精力來收獲盡可能多的成果,如各種愛好速成班、課后補習班等。另外,現在生活節(jié)奏快了,人們更需要一些快餐劇、快餐雜志、快餐報紙用來解乏,于是琳瑯滿目的通俗小說、通俗影視劇、流行音樂順勢風行,它們摒棄正統文學作品讓人挺費腦筋地思考的特質,追求直白有趣生動的表達方式。年輕一代從小就適應了這種集消遣、消費為一體的快餐型文化。拿電視劇來說,伴隨著傳統電視劇所面臨的演員片酬的不斷高漲、政策的束縛、題材的飽和等等系列問題,將其置于并不樂觀的處境中。而為了沖出這種困境,制造方開始站在新媒體視角審視,近年來大批網絡短劇爭相涌現,它們在制作上成本很小,并且在互聯網上播放能夠規(guī)避許多傳統電視劇不得不遵循的原則,從而創(chuàng)作氛圍較為自如。例如前段時間像“病毒”一樣傳播的《太子妃升職記》,劇中簡陋粗糙的服裝、化裝、道具及場景設置完全背離了歷史常識,演員的對白更是完全停留在超現實的現代用語上,再加上不合邏輯的穿越劇情,甚至有同性戀傾向的價值觀,可謂是電視劇中的《牡丹亭》,其反傳統的尺度之大讓人嗔目。但其所收獲的點擊量更是驚人,甚至一度成為年輕人茶余飯后的談資。由此可見,在這種新媒體語境之下,觀眾顯然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容豁達許多,他們在觀看這種快餐文化時會自覺地忽視掉傳統電視劇的評判標準,可以說他們看的并不是劇本身,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笑點和槽點。當代觀眾在劇作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之間的抉擇中,更多的人選擇后者。
“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史,從一方面來說是人們盡力擺脫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歷史”。網絡短劇的發(fā)展熱潮正是一種新媒體的象征,互聯網用戶可以獲得更為自如的觀看體驗,擺脫傳統觀影觀劇模式的局限性。網絡短劇正是借助于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4G化飛速發(fā)展和結合,將我們送進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人們能夠每天從手機、網絡等電子終端接收器上接觸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識唾手可得,閱讀顯得如此輕松、容易。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漸漸替代了傳統閱讀方式,變成人們現代化的閱讀習慣。而當今互聯網時代中的跨媒介產物越來越多,視頻制作方式已經與通訊方式實現“聯誼”,如微信、微博、QQ等社交應用中的小視頻模式,這樣人們在書寫文字的同時也能有一種更生動的表達方式,同時閱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而隨著互聯網用戶對短劇形式的喜愛,各類專門的短視頻平臺不斷涌現。UGC的視頻制作應用豐富了人們的視野,像美拍、趣拍、秒拍、小咖秀等等視頻APP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表情達意的方式,正如土豆網的標語一樣——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就是由于UGC的唾手可得才成就了近期掀起全網關注熱情的“papi醬”。她正是完全借助紛繁的視頻平臺自制了一檔自己的節(jié)目,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正能量的滲透形成了她古靈精怪的品牌形象,其近期獲得高額的投資和知名度促使了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papi醬不一定會被淘汰,但幾乎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被迅速和大量的復制,甚至被超越,因為這只是這個時代的一股必然流行趨勢。
為了在新媒體時代率先獲得視頻短劇的高點擊量,許多門戶網站都開設專門的短劇板塊,或者有門戶網站定制與專業(yè)的短劇公司進行合作,推出特定風格短劇節(jié)目,正如優(yōu)酷自2012年開始聯合萬合天宜相繼推出了《萬萬沒想到》《報告老板》《不吐不快》等視頻短劇,搜狐也出品了《屌絲男士》《極品女士》等系列自制短劇,這些節(jié)目以通俗幽默的方式解構現實的同時,也傳達了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都獲得了過億的點擊量,成為網站的王牌節(jié)目。除此之外,近年來流行的網絡短劇更是層出不窮,不乏像《匆匆那年》《無心法師》等制作較為精良的作品,每集十幾分鐘的容量,讓觀眾在等車、坐地鐵的同時就能融入其中,速戰(zhàn)速決。
從觀眾需求層面來看,現今人們對于調節(jié)型的觀劇需求愈加強烈,即大家希望通過看電視劇來平衡社會壓力,達到對內心世界的調整和校正。而像《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短劇、《萬萬沒想到》之類的視頻節(jié)目,無形中滿足了人們這一層面的需求。這種短小精悍的形式和去專業(yè)化的內容傳達獲得巨大觀眾群認可的同時,也成功地孵化著潛力無限的IP,《十萬個冷笑話》、大鵬的《煎餅俠》等電影都已經成功投入院線,并獲得了市場的肯定。
網絡短劇的大量涌現標志著我們迎來了一個新的互聯網時代。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講求效益成為眾多領域所無法忤逆的工作旨意,在此種環(huán)境下人們的心境難免變得浮躁起來。視頻短劇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當今視頻消費大餐中的主餐。而“快餐文化”的消費性決定它必然以市場為導向,迎合大眾的消費口味。因此也會出現由“求快舍質”而導致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的價值取向,從而內容審核制在當今的這種消費主餐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謝毅.數字化對電視傳播的影響[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3).
[2]王黑特,李青青.論后現代語境中的手機電視短劇[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5):78.
J905
A
1007-0125(2016)10-0127-02
施佳慧(1992-),女,山東煙臺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電影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影藝術史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