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趙婭 劉志剛
摘 要 在4G網絡技術迅速發(fā)展和應用的背景下,“移動學習”以其移動性、普適性、碎片化和泛在性等特點,成為高校教育信息化未來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深入研究國內外“移動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重點研究目前高校中“移動學習”的發(fā)展現狀,證明了“移動學習”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巨大優(yōu)勢。提出了“立體化、多層次”的“移動學習”框架。
關鍵詞 高校移動學習 4G網絡 智能手機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發(fā)生的學習。在日趨“碎片化”的時間里,“移動學習”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目前關于“移動學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方面,缺少系統(tǒng)化的、有價值的大規(guī)模實踐經驗。“移動學習”起源于美國加州大學的“Mobile Education”項目,英國Kingston大學、Sheffield Hallam大學等開展了短信方式的移動學習服務。04年,美國一些大學把WAP網站引入到“移動學習”體系中,例如Griffith大學的HyWeb系統(tǒng)等。2013年,我國正式步入4G時代,國內陸續(xù)開始“移動學習”研究,如北大的“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項目、CETA 網站等。同年,華南師范大學推出6000多個“移動學習微課”,同時,基于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也在各校園中陸續(xù)開展,我國移動學習進入了實質階段。
1移動學習與高校教育
1.1“移動學習”應用于高校教學中的優(yōu)勢
“移動學習”跨越時空的限制,支持多人、異地的交流協(xié)作,實現了學習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提供了豐富和平等的交互活動,借助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呈現手段把知識與情境聯系起來,獲取最佳學習效果,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2“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隨著無線4G、WiFi等技術的發(fā)展,諸多高校如中國郵電大學、復旦大學等相繼建設了無線校園網。未來幾年內,具備無線網絡的大學將會逐漸增加。另一方面,經過一定范圍(某專業(yè)330名在校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智能手機的持有率高達86%,智能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的綜合持有率為100%。從學習意愿上看,高校學生進行“移動學習”的意愿強烈,90%以上的學生有移動學習的需求。
2“立體化、多層次”的“移動學習”框架研究
2.1一個核心
“移動學習”以“人本主義、建構主義”作為其發(fā)展的指導理論,人本主義的核心觀點在于以人為本,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本課題在研究“移動學習”體系的過程中,遵循“以人為本、自主學習、個性發(fā)展、主動構建”的核心思想。
2.2兩個機制
(1)彈性的課程機制:“移動學習”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帶來了學習過程的隨意性和不可控性,“彈性課程計劃”是指盡量“減少限制、撤銷控制”,讓學生自覺處于“自由”的學習狀態(tài)中;其次是“分割知識,以點代面”,有效巧妙地將復雜、冗長的學習內容“碎片化”。
(2)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客觀的學習評價,采用測驗或考試的方式,獲取學生的成績;另一方面測評學生的“主動性進展”,通過綜合評價各類統(tǒng)計信息獲得,例如學習時間、閱覽和創(chuàng)建學習對象的數量、參與交流與協(xié)作的頻率等指標。
2.3三個支撐
移動學習離不開3個要素,一是能夠承載“移動學習”的無線網絡。無線寬帶、GPRS、3G、WiFi、AdHoc等通信協(xié)議和藍牙、射頻等通信技術構成了立體的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搭建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高速的無線網絡環(huán)境是重要的基礎條件之一。二是能夠通過無線網訪問學習資源的移動終端,智能手機、PDA、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三是標準化的移動學習資源,用簡潔、生動、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描述學習內容,同時準確把握和控制每個學習內容的難度、耗時、分值和考核點等屬性,確保學習者更佳的學習體驗。
3結論
“移動學習”是4G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需求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本文在分析“移動學習”的相關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移動學習”的框架,并從指導思想、體系架構、實施過程和保障機制等方面闡述了高?!耙苿訉W習”的實施策略,構建了“科學、可行、實用、有效”的高?!耙苿訉W習”平臺,對于高?!耙苿訉W習”的研究、實踐和推廣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Rainger,P..Accessibility and Mobile Learning.In A.Kukul-ska-Hulme& J.Traxler(Eds.),Mobile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Educators and Trainers. London:Routledge,2005.
[2] ACU2010-2011mobile leanrning report[EB/OL].http://www.acu.edu/ technology/mobilelearning/documents/ACU_M_2010-11.-pdf,2012.
[3] 侯志鑫.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資源建設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3).
[4] 劉敏娜.地方高?;谥悄苁謾C的移動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論壇,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