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天津市第一中學,天津 300050)
?
高三歷史教學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復習建議
張強
(天津市第一中學,天津300050)
近年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高三復習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明確歷史發(fā)展中不同階段的特征、把握歷史發(fā)展中的變與不變、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拓寬歷史的視野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階段特征歷史思維能力
新課改以來,隨著多種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傳統的革命史觀,以及與此相關的革命史學習似乎逐漸弱化.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近代史是抗爭、探索、追尋獨立的進程,學習中國近代史必然無法回避革命史的學習.近幾年全國各省市的高考試題也印證了革命史的考查并未銷聲匿跡,甚至有重煥新生的可能.例如:2015年天津市在歷史高考中考查了土地革命的實質;2016年天津市在歷史高考中,又從中國共產黨與農民關系的角度,考查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
在革命史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感覺線索多、事件多、時間碎.筆者在教授高三復習課時,每次問學生哪些知識復習最困難,大多數學生都會提到中國革命,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歷程讓他們摸不到頭緒、理不清思路.如何做到有新意、有效率地復習革命史,是高三歷史教學中需要研究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高三教學經驗,簡單歸納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復習建議.
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課程設置,新民主主義革命涉及的課程主要包括必修1第14課至第17課,必修2第10課的部分內容,必修3第17課的大部分內容.以這6課的基礎知識為原點,筆者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復習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由于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理解歷史階段特征就成為學習、考查歷史知識,檢驗歷史思維的重要手段.民主革命劃分為新、舊民主革命,是因為革命中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革命前途都有明顯變化.所以,把握不同階段的變化是復習歷史知識、理解歷史現象的基本切入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間是1919年至1949年,這一階段的基本主旨不變,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組成部分,基本任務依然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政治.但在不同時期,革命的中心任務不斷變化,所以梳理和理解這些變化是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要求.
例如,可以對1919年至1949年不同時期革命的中心任務做如下梳理.
時間背景中心任務1919—1927年 民族危機加劇;封建軍閥割據 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1927—1931年 國民大革命失敗 反對國民黨反動派1931—1937年 日本侵華加劇,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 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同時加強對帝國主義的反抗1937—1945年 日本全面侵華 全民族抗戰(zhàn),一致對外1945—1949年 爭取民主和平,與專制獨裁斗爭 反專制,建立民主、獨立的政府
關于上表,有兩點需要說明:一、考慮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不斷加劇、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凸顯這一趨勢,筆者將1927年至1937年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再次進行了劃分,希望學生能更好地把握20世紀30年代中前期中國革命主要對象的變化與調整;二、雖然上表的階段劃分是以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活動為依據,但是每一階段相對應的時代背景,對分析其相應階段的歷史現象及其他不同階級的活動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些現象和政策時,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材料,只要我們能準確把握每一時期的背景,就不難對一些新情景和新材料做出準確解讀.
例如:(2015年全國課標Ⅰ卷)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zhèn)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重要塞區(qū)的建設,又大規(guī)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
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
B.對日持久防御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意圖
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
D.試圖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
1933年至1937年正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斷上升的時期,在把握這一時代特征后,就不難理解蔣介石在全國各地廣泛建立交通防御線的工事,具有為抗日做持久謀劃的戰(zhàn)略意圖.故選B.
描述和闡釋事物是高考中歷史學科基本能力要求之一.對基本概念的識記理解、基本歷史現象的描述和時空觀的把握,是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基本要求.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根據這一定性的認識,學生需要準確理解:為什么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運動與此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什么樣的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有何特點,革命目標是什么?類似的基本概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高頻出現,如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革命中的“左”傾錯誤和“右”傾錯誤等,這些都需要學生準確理解.
例如:(2015年天津卷)歷史學家金沖及論述說,孫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但國民黨當政后并沒有實行這一政策.20世紀30年代時,中國廣大農村仍然是半數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總數10%的地主、富農手中.中國共產黨發(fā)動土地革命,使數百萬無地農民獲得土地,其實質是
A.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
B.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
C.鞏固根據地紅色政權
D.推動根據地農業(yè)發(fā)展
上述材料考查的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土地革命的相關內容.該題側重考查學生對土地革命這一基本歷史概念的理解.如果學生很好地識記理解了土地革命的背景、內容、實質和意義,選出正確選項B并不難.但是實際的考試結果卻是該題難度系數為0.31,屬于較難的題目.這反映出學生欠缺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些基本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
歷史現象的描述不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復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復習中,學生不僅需要具備簡單地描述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能力,還需要在復習一些戰(zhàn)爭和其他革命活動時具備較好的時空觀,將時間、空間與歷史現象有機地結合.例如:復習國民大革命時,要能夠結合地圖,很好地理解革命勢力區(qū)域的擴展與中心的轉移;復習國共十年對峙時,能結合地圖將革命區(qū)域的地理分布、長征前后革命中心地域的轉移進行很好地說明;復習解放戰(zhàn)爭時,要能運用地圖、結合文字明確關鍵性戰(zhàn)役的地理位置、戰(zhàn)爭特點.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來看,這類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考題中經常出現.
例如:(2014年天津卷)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yè),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
A.促進了國共兩黨進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
C.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目標
D.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
該題雖未呈現地圖,但“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和“僅僅兩三年之內”這樣的描述,已經讓學生在腦海中呈現出這場革命的時空觀,即國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戰(zhàn)爭的進程.根據這一判斷,再結合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和北伐戰(zhàn)爭的特點,學生十分容易選出正確答案D.
高三歷史復習是以已經學習完三本必修教材為基礎的,其基本要求是實現不同模塊與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這也是體現歷史學科特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復習以政治史為核心,先后出現若干歷史概念、會議、戰(zhàn)爭等,內容比較瑣碎,學生不容易從宏觀上把握進行復習.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是一個整體,三者的有機聯系是歷史學科特色的體現.眾所周知,一切歷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背景下出現的,了解與探究同一時期這三者間的內在聯系,既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細碎的知識點,又能使他們從宏觀上理解某些歷史現象、歷史特征的時代必然性.例如,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關鍵的政治事件時,可以將其與必修3“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相結合進行復習.國民大革命時期,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下,中國共產黨發(fā)動工農運動,這為毛澤東撰寫《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供了實踐來源;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逐漸形成,一致對外,這成為中國共產黨調整土地、稅收政策的重大背景;抗戰(zhàn)即將勝利之時,建立怎樣的政府、如何避免內戰(zhàn)又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廣大民眾關心的問題,1945年的《論聯合政府》也由此撰寫.可以說,一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既是革命斗爭與革命實踐的歷史,也是革命思想萌芽、發(fā)展和成熟的發(fā)展史.
通過這樣的聯系,使學生在復習中感到高三的學習不是對以往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有機結合;通過構建某一時代的立體影像,使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整體框架有所了解,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解歷史、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革命不單是破壞舊秩序,更是新生.為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形成縱向發(fā)展的認識,學生除了掌握革命進程中的重要階段、重要事件之外,還應該能從時間上進行延展,理解一些知識點與新中國建國后相關事件、現象的聯系.《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的中國革命藍圖,正是在革命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實踐中逐漸展開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明確提出由農業(yè)國到工業(yè)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就是在這一原則下的具體實踐.可以說,革命與建設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一脈相承,這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建設中理論的前瞻性、連續(xù)性.2016年天津高考文綜歷史試卷第13題從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農民在不同時期的關系切入,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政策,從時間變化的角度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進行考查.此題看似平淡,但從革命的視角考查中國共產黨與農民的關系,既切合時代熱點,又讓我們意識到:在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一定要注意將革命與新中國的建設、發(fā)展結合起來,做到縱向聯系的整體復習.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主要得益于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政治形勢下,審時度勢,制定合理對策.高中歷史課本在談及這段歷史時,主要以中國共產黨為主軸展開敘述,對涉及的國際背景,僅作簡略提及.例如:“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子目只提到“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陳獨秀、李大釗開始進行建黨活動”;在“抗日戰(zhàn)爭”一課中,稍微簡單地介紹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的概況.20世紀前50年的世界風云巨變,中國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離不開世界大環(huán)境及不同國際政治理念的沖突、對抗.思考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需要我們拓寬歷史視野,除了分析中國國內環(huán)境之外,還應重視思考外部世界,即國際環(huán)境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影響.
例如,五四運動的爆發(fā)離不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國際背景.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離不開十月革命和俄國輸出革命的背景.中國共產黨于20世紀20年代成立,直接與十月革命、1919年第三國際成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此后中國共產黨的活動經費、活動方針和政策,包括課本上提到的第一次國共合作,都與蘇聯、共產國際有著特殊的關系.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明確國共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這個大背景的前提下,更需要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反法西斯統一戰(zhàn)線的國際大環(huán)境.
國內與國際背景相結合的視野,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內的一些政策、政治關系總是隨國際關系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慕尼黑陰謀和英、法、蘇集體安全的落空,勢必加緊中國國內國共合作中的對抗形勢.1942年,美、英、蘇加強合作,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推動中國共產黨對資產階級和國民黨態(tài)度的變化,使他們相信“資本主義已不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共產黨人可以)與英、美好好合作,和中國的資本主義也可以合作.”同樣,課本在介紹“解放戰(zhàn)爭”時,未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蘇關系變化和美蘇兩國對世界局勢的判斷.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局勢的發(fā)展對國共關系走向也有影響.鑒于雅爾塔會議和中蘇條約的精神,斯大林敦促毛澤東前往重慶,進行國共談判.這時的美蘇兩大國,致力促進國共合作,避免中國內戰(zhàn).隨著冷戰(zhàn)局勢的形成,美蘇兩大國對中國國內政治局勢和革命進展產生重要影響.如果沒有美國對蘇聯遠東利益的不斷挑戰(zhàn),就沒有蘇聯由此不斷調整對中國國內不同政治力量的態(tài)度;如果沒有美蘇走向冷戰(zhàn),就沒有蘇聯徹底放棄對蔣介石的幻想,轉而支持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就很難首先立足東北與華北地區(qū),為全國革命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據統計,1947年蘇聯向中共華北和東北根據地提供價值15100萬盧布的各種物資,此后幾年又不斷增長.因此,我們在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應該適時結合與補充相應的國際大背景,以便學生理解中國革命與世界局勢的關聯,培養(yǎng)學生更全面的歷史思維能力.
結語
高三歷史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復習是煩瑣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善于歸納、提煉,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梳理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引導學生拓寬歷史思維和視野,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也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起到作用.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