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 要】歇后語是一種習(xí)語,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體現(xiàn)著獨(dú)特的中國文化特征。本論文基于蔣驍華對歇后語的分類,采用案例分析法,淺議不同類別的歇后語應(yīng)采取的具體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歇后語;分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82-01
歇后語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俗語: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隱含意義的解釋。稱其為“歇后語”,是因為其后半部分大多可省略,人們只需聽到前半部分便可得其引申義。蔣驍華將歇后語分為常規(guī)型、語言型和文化型歇后語。本文基于蔣驍華的分類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淺議不同類別的歇后語應(yīng)采取的具體翻譯策略。
一、歇后語翻譯策略
(一)常規(guī)型歇后語
常規(guī)型歇后語是指已被廣泛認(rèn)可的歇后語。該類歇后語中的意象是漢英兩種語言中都存在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只需采用直譯的手法,便足以使外國讀者輕松讀懂其含義。
例1:原文:啞巴夢見媽——說不出的苦
譯文:A dumb man dreaming of his mother---he could not express his despair
這就是一個常規(guī)型歇后語?!皢“汀边@個意象在中外文化中都十分常見,外國讀者看到前半部分,即一個啞巴夢見了他的母親,便可輕松地理解后半部分,即他無法表達(dá)自己的絕望。采用直譯法處理這樣的歇后語,讀者完全能夠接受。
例2:原文:麻子照鏡子——個人觀點(diǎn)
譯文:A man with pockmarked face looks in the mirror---personal points of view
“麻子”也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外國讀者看到一個滿臉麻子的人照鏡子,便會輕易地想到他那一臉的“麻點(diǎn)”(points),而“points”在英語中又可指觀點(diǎn)(points of view),故外國讀者也不難理解它表達(dá)的意義。
上述兩個例子表明,采用直譯法翻譯常規(guī)型歇后語不僅可以傳達(dá)原文的意義,還可以保持其原有的修辭特征。
(二)語言型歇后語
這類歇后語多采用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以達(dá)到幽默的效果,而同音異義和同形異義詞又是這類歇后語中的常客。故翻譯此類歇后語時應(yīng)當(dāng)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加以解釋。
例3:原文:隔著門縫瞧人——把人看扁了
譯文:If you peer at a person through a crack---he looks flat (Dont be so prejudiced)
“看扁”是一個典型的同形異義詞,一層是其字面意思,另一層是指瞧不起某人。不了解中國文字的外國讀者看了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因此,在給出直譯之后,譯者還應(yīng)指出該歇后語的真正含義以避免誤解。
例4:原文:咸菜燒豆腐——有(言)鹽在先
譯文:Salted vegetables with bean curd---there is salt at the beginning (There are words beforehand)
對于這句歇后語,“言”和“鹽”是同音異義詞,故該歇后語想表達(dá)的實(shí)際含義是——事先有約定。所以,在直譯出歇后語的表面含義是不夠的,還有必要作進(jìn)一步解釋其深層含義——There are words beforehand。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譯者在處理文字歇后語時,往往需要在給出字面解釋之后,進(jìn)一步解釋其引申義。
(三)文化型歇后語
文化型歇后語是指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歇后語。由于多數(shù)外國讀者不熟悉中國文化,所以翻譯時必須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詞語或典故添加注釋。
例5:原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譯文:Sima Zhaos trick---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Note: 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這個歇后語看似簡單,但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讀者卻比較費(fèi)解。因此,譯者在此就需要加上“司馬昭是魏國的一位丞相,他狼子野心,企圖篡奪王位”的注釋。如此一來,外國讀者便能讀懂其中的含義。
當(dāng)然,中西方文化也有共通之處,有些中國的歇后語在國外可以找到相似的表達(dá)。對于這類歇后語,我們可以采用借譯(loan translation)的方法。
例6:原文: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譯文:In the kingdom of blind---the one-eyed is the king
在中國人眼中,老虎是萬獸之王,森林之中一旦沒了老虎,就會變得群龍無首,秩序大亂,哪怕是平時怯弱的猴子也敢稱王。但對外國讀者來說卻難以理解。因為,他們認(rèn)為即使沒了老虎,還有獅子等猛獸,怎么會輪到猴子稱王。因此,為了避免因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譯者可以采用借譯法來處理這個歇后語。而西方恰巧有“In the kingdom of blind, the one-eyed is the king”這個習(xí)語與之相對應(yīng)。
二、結(jié)語
歇后語的英譯,總體上應(yīng)采用直譯法以保持其原汁原味的語言特色。但對一些具有中國語言、文化特征的歇后語,譯者則應(yīng)根據(jù)實(shí)際情況給予適當(dāng)?shù)慕忉尰蜃⒔?。另外,一些漢語歇后語如果能夠在英語中找到等效的譯語,譯者可以直接借用以使外國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參考文獻(xiàn):
[1]蔣驍華.符號學(xué)翻譯研究——文學(xué)語言的理據(jù)及其再造[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6.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張培基.英漢習(xí)語對比[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