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報紙是昨天的新聞,或者說是舊聞。如果說昨天的新聞刊載到明天的報紙,等于是兩天以前的舊聞,那這份報紙還有人看么?這就說到了美國奧立岡州立大學Peter Laufer教授呼吁的“慢新聞運動”(Slow News Movement)。
他說“慢”的想法是從“慢食物運動”而來,慢食物是健康的食物,不危害環(huán)境,也不損及種植、養(yǎng)殖、處理食物的人,對所有的人都有好處,慢食物的反面是快食物,也就是俗稱的“快餐”。現(xiàn)在的新聞也進入了快餐時代,所以要把速度放慢,給大眾更健康、更有營養(yǎng)的新聞,而“昨天是明天的新聞”正是慢新聞的精神,降低急迫性,讓讀者與記者雙方都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Laufer教授在世界報業(yè)協(xié)會的編輯論壇說,慢新聞是把日漸加快的新聞速度往回推一把,傳統(tǒng)的新聞營運模式日漸式微,提高新聞速度被認為是有效的適應方法,使得記者與編輯必須同時忙于社交網(wǎng)絡(luò)、影視、網(wǎng)絡(luò)廣播、網(wǎng)志、電視、無線電廣播……為的是制造出更多看起來像新聞的內(nèi)容。
但更多的雜音、更多的媒介平臺,爭取最快的速度去報道新聞,在混亂中反而失去了平衡。Laufer教授的一位記者朋友告訴他說,現(xiàn)在每天要做的事太多,已經(jīng)沒有時間去寫稿,甚至沒有時間去思考,只能純做沒有味道的報道。
Laufer教授建議要先減少零卡路里的新聞,編輯部必須停止在讀者不需要的新聞上花精神,特別是浪費資源的連續(xù)報導。他舉例說,如果你自己家的房子失火,當然要立刻知道才好逃離,但別人的房子失火,你不需要立刻知道。連續(xù)報導火災現(xiàn)場,報導消防人員的繁忙,救護車的往返,對讀者只有浪費情緒,制造常態(tài)的焦慮。這都不是新聞,不過是膚淺、重復、沒有意義的喋喋不休。
那要如何取得營養(yǎng)充足的新聞?首先編輯們應該從現(xiàn)在的急躁的報導中退回來一步,來制作更有順序、更有價值的新聞,重新發(fā)揮已經(jīng)被麻醉了的創(chuàng)意。
美國食物作家Mcheal Pollan多年呼吁吃的重要,對美國食品藥品管制局 (CDC) 的科學家們演講,提出著名的7項“吃原則”:不吃老祖母不認識的食物;不吃含5種以上成份或成份中含有不會念的字的食物;不吃最終不會腐爛的食物,蜂蜜例外;永遠帶著少許饑餓離開餐桌;不在超市中或超市門口買菜;與家人同桌吃飯,不與電視機一起吃飯;不在加油站買零食。
在他Slow News的書里,Laufer教授把這7項吃的原則借用到新聞上,說吃與新聞有整體的連接。好的食物成本高,因為需要更細心的照料,而不是集體大量種植,從這里就要讓讀者認可新聞付費的重要性。誰都知道在餐廳吃飯不付賬是一件不對的事,那讀者為什么不把新聞也視同食物、水、汽油?
另外Laufer教授說,讀者漸漸對空洞、錯誤的信息反感,這些都是快動作的副產(chǎn)品,他鼓勵讀者主動離開這些假新聞。他說讀者要參與、要被教育、要接受責任,同時也要付費來追求高質(zhì)量的新聞,而慢新聞運動正是專職做這件事,提升新聞的實質(zhì):公平、精準、清晰。
名記者出身的Laufer教授認為,我們新聞人要教育我們自己,要教育我們的員工,以及教育我們的社會,因為我們正走向錯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