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利
什么是“語文主題學習”?老師的指導該如何開展?筆者認為必須緊扣課程標準,以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導向,設(shè)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任務的閱讀。本文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側(cè)重談談落實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教育目標的做法。
一、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思路
該單元集中學習人物,他們的事跡生動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題材。教材共有五篇課文,其中《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孫權(quán)勸學》是精讀課文,分別用1課時精讀;《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是略讀課文,共用1課時泛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共有60篇課文,計劃用6課時自主閱讀和匯報交流;寫作訓練1課時。課型設(shè)計上,以教材課文為中心,向叢書課文輻射,從而達到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泛讀,課內(nèi)大量閱讀,不斷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溝通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立寬松、自主的聽說讀寫的大語文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愛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情感教育目標是在落實三維目標、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以人物主題為契機,感知偉大人物的情感世界,體會偉大人物的家國情懷,體驗他們的人格魅力,滲透情感教育,以期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二、以教材為中心,精泛讀結(jié)合,深刻體會主流正面情感
(一)從課文人物和課文作者兩角度滲透情感教育,培養(yǎng)愛國情懷
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在歷史和世界的維度上都是了不起的。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鄧稼先》時,就要抓住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和新中國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的大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兒女為國奉獻的基本情調(diào)。情感教育要抓住兩個體驗點,一是鄧稼先和聞一多的國家民族情懷;二是作者楊振寧對鄧稼先、臧克家對聞一多的贊頌和敬仰之情。
學習《鄧稼先》時,首先要弄明白,鄧稼先是一位對祖國、對民族的發(fā)展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的生平經(jīng)歷,通過對百年中國落后大背景的描述,通過與奧本海默的對比,突現(xiàn)了鄧稼先的堅毅和奉獻精神,揭示出他能領(lǐng)導大家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原因。作為逐漸強大起來的新中國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成才時考慮的是國家、民族,還是自己,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體現(xiàn)。
楊振寧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對自己的同學鄧稼先進行了毫不吝嗇的贊揚,贊揚鄧稼先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強刻苦精神。此處可引導學生體驗自己的情感,在同學取得比自己好的成績或成就時,是大方地祝賀他、贊揚他,向他學習,還是嫉妒他、孤立他?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該如何培養(yǎng)?
要求學生聯(lián)系“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仰望星空》上讀過的愛國篇目,如《天地蒼茫一根骨》流放出生命的光彩》,體驗更多的愛國情懷。
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時,要善于在課文中讀懂人物的思想特點,聞一多先生頭發(fā)凌亂,是因為他無暇顧及,為什么無暇?是因為他要為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在李公樸被暗殺后,形勢緊張,為了民主,為了國家的未來,明知兇多吉少,聞一多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反動派,以至于罵完就被暗殺了。他為什么能這樣?是因為他有信仰、有理想。他有著人民必勝的信仰,他有著人民共和的理想。此處可引導學生體會家國情懷,體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面對危難時的勇氣,思考人生的價值如何實現(xiàn)。
作者臧克家在寫這篇文章時,充滿了感情,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飯,幾乎忘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卻與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此處可引導學生體驗寫文章的真諦: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要有生活體驗。
品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3·仰望星空》中的《最后一次講演》《沉船——為鄧世昌而作》《血祭——獻給抗日戰(zhàn)爭的殉國者》,品味文章中人物深沉的愛國情懷。
(二)從對話雙方的心理變化角度感知情感,培養(yǎng)學習熱情
學習《孫權(quán)勸學》時,情感教育著眼點有兩個,一是體驗魯肅“大驚”的情感變化;二是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所包含的情感意味。
在掌握字詞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品味人物對話,體驗人物情感。以“魯肅、呂蒙的情感變化如何”為導向,要求學生通過分角色演讀,感受、體驗并模仿人物對話中的語氣、神態(tài)、心理。魯肅是掌握吳國軍政大權(quán)的重臣,一開始只認為呂蒙是一介武夫,沒多少學識。經(jīng)此次見面始知呂蒙才學進步神速,已非昔時可比。魯肅因自己之前對人的武斷看法而感到羞愧,對自己差點錯看一位國中良才而感到不安,因此“大驚”而與呂蒙結(jié)為好友。呂蒙最終不負所望,接魯肅之位,成一世功業(yè)。引導學生體驗心理情感認同:錯誤理解他人時要勇于及時改正。呂蒙在聽到魯肅的感嘆后,充滿自信地請魯肅以發(fā)展的眼光看人,表達了一種通過學習,學識增長后得到他人尊重的喜悅之情。引導學生得出情感體驗結(jié)論: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學習也可以做到像呂蒙那樣,令人刮目相看,得到尊重。當然,學生只要說出有道理的情感體驗,就應該得到肯定。
師生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仰望星空》中的《任末好學》《邴原泣學》《司馬光好學》,體會學習給人帶來進步后的喜悅之情。
(三)從人物交往角度感知情感,培養(yǎng)善待知己的友情
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時,情感教育著眼點有兩個,一是體驗貝多芬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和要把美好音樂留給世人的偉大情懷;二是福樓拜和知己朋友們惺惺相惜之情。
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但貝多芬沒有將這樣的悲劇傳達給他人,而是將悲劇譜寫成樂曲,提煉為藝術(shù),凝結(jié)為震蕩人心的《命運交響曲》系列。他非常珍惜時間,因為要創(chuàng)作,把自己關(guān)在家里,少與人交往,以至于大家誤以為他是厭世者。但他在知道來訪者理解自己是為了大眾的美好心靈后,激動而熱情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自己聾了,聽不到音樂了,還要創(chuàng)作音樂,這是為什么?這就是偉大人物的人生價值觀。貝多芬再困難也要創(chuàng)作音樂的原動力,是音樂家對藝術(shù)的追求和對人類的貢獻。我們呢?面對困難時是否卻步了?遇到悲劇時是否只有唉聲嘆氣?我們的生命力足夠頑強嗎?人生的價值在艱難困苦面前該如何體現(xiàn)?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思考。
每到星期天,福樓拜家里,一直都有客人來。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學家,他們有著相近的思想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夢想,相同的文學主張和狂熱的理想。他們聚在一起,有人發(fā)表演說,有人進行辯論,有人靜聽并適時發(fā)表一兩句評論,圍繞著某種文學思潮或哲學問題、藝術(shù)問題,對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想碰撞和交流,擦出啟蒙的火花,如同享受一頓美食。我們呢?我們是否有一幫志趣追求高雅的好友?或者是健康生活的伙伴,或者是共同喜歡某種運動的好友?人生應擁有朋友,可以在人生旅途中相互支持,彼此鼓勵,分享快樂,共擔憂愁。
自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仰望星空》中的《囚首垢面的魯迅》《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金岳霖先生》,體會追求藝術(shù)造詣和人格修為的人物魅力。
三、以問題為導向,引領(lǐng)課堂大量閱讀,體驗各類優(yōu)秀人群情感世界
偉大人物按其從事的工作領(lǐng)域可分為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等,閱讀《仰望星空》時按各種人物分類進行集中閱讀,并設(shè)立相應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一)認識科學家的艱辛成長經(jīng)歷,培養(yǎng)學生向擁有刻苦鉆研精神的科學家學習的激情;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仰望星空》中的“仰望科學之星”系列文章并回答問題
(二)了解政治家、軍事家的光榮時刻,培養(yǎng)學生為了國家和民族寧愿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集中讀《仰望星空》中的“最亮的星辰”系列文章并回答問題
(三)多角度認識魯迅先生,培養(yǎng)學生為人民、為社會的情感;集中讀《仰望星空》中的“印象魯迅”系列文章并回答問題
(四)廣泛認識中外文學大師,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他人、熱愛人類的情感;集中讀《仰望星空》中的“走近文學大師”系列文章并回答問題
(五)學習偉大人物堅持不懈做一件事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事專心致志的深情;集中讀《仰望星空》中的“傾一生,做一事”系列文章并回答問題
(六)認識文學人物的成型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將對人的感情轉(zhuǎn)化為作品的創(chuàng)新精神;集中讀《仰望星空》中的“寫出精彩人物”系列文章并回答問題
集中閱讀《仰望星空》時,可讓學生將答案寫下來,做成讀書筆記,與同學分享讀書收獲。同時,讀書過程中摘抄好句好段,誦讀美句美段。
在教材中挖掘情感體驗點,在落實知識、技能的基礎(chǔ)上,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落實情感教育,是有效地提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維度目標的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落實是不容忽視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抓好的。
作者簡介:廣東省珠海市南屏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