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秀杰 孫志江
《詩經(jīng)》中的PR思緒透視(之二)
——兼從公關(guān)的視角解讀《韓詩外傳》
文/肖秀杰孫志江
湯降不遲,圣敬日躋——謙和的公關(guān)品質(zhì)是成就功業(yè)的根基
語出《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意思是商湯下士尊賢,毫不怠慢,其圣明恭謹(jǐn)之德天天進升。韓嬰在《韓詩外傳·卷三》之“周公誡伯禽”篇以“一沐三渥發(fā),一飯三吐哺”來形容周公的殷切求賢和殷勤待士,從而印證詩經(jīng)中的這句名言。
西周之周公旦是中國歷史上謙謙君子的典范,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攝天子之位七年”,“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歷史上具有如此品格和光輝形象的恐怕只有周公。之所以會賢士云集,就是因為周公謙虛謹(jǐn)慎,“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背赏醢阎芄膬鹤硬莘庥隰攪芄嬲]伯禽說:“去吧!你不要因擁有魯國而對有才的人傲慢。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并輔助天子,我在天下可算尊貴了。然而我洗一次頭發(fā)須幾次把頭發(fā)握起來。吃一次飯須幾次吐出嘴里的食物,以起身接待客人,這樣尚且恐怕遺漏天下的人才?!苯又?,周公向自己的兒子從六個方面闡述謙虛的意義:道德品行廣大,而用恭謹(jǐn)來保持它的,便榮耀;擁有的土地廣大,而用簡樸來保持它的,便安寧;爵祿官位高貴顯赫,而用謙卑來保持它的,便顯貴;人民眾多,軍隊強大,而用戒懼來保持它的,便勝利;英明有遠(yuǎn)見,而用愚魯來保持它的,便明智;見聞廣博,記憶力強,而用淺薄來保持它的,便聰明?!胺虼肆?,皆謙德也。”
《周易》中說:“謙謙,君子”。即人在任何時候都謙虛,才算君子?!渡袝分姓f:“滿招損,謙受益”。明代哲人王陽明說:“謙者,眾善之基;惡者,眾惡之魁”。古人的格言以及周公的作為不僅升華了詩經(jīng)中的“湯降不遲,圣敬日躋”,而且,也同時驗證了現(xiàn)代公關(guān)的基本原理: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彎腰。
謙
謙謙君子滿招損 謙受益謙者,眾善之基;惡者,眾惡之魁
語出《詩經(jīng)·大雅·抑》,意思是說有正直的德行,四方人民就順從他。韓嬰在《韓詩外傳·卷六》用“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親自去拜訪一位布衣,而且連續(xù)五趟才見到的事例來印證詩經(jīng)中“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的公關(guān)格言。
齊桓公去見布衣小臣,三趟都沒有見到。左右侍臣說:“小臣,是國家的低賤臣民。國君去了三次都沒有見著可以作罷了?!被腹f:“哎,這是什么話!我聽說,布衣之士如果不想富貴,不會把自己看得比萬乘之君輕。萬乘之君如果不愛好仁義,也不會把自己看得比布衣之士輕。如果那位先生不愿富貴,是可以的,我不愛好仁義則是不可以的?!比チ宋逄?,終于見到了。天下諸侯聽說這件事,都說:齊桓公連布衣之士都能謙恭對待,何況我們這些國軍呢?于是相約共同來齊國朝見,沒有不來的。“桓公之所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此也?!?/p>
無獨有偶,關(guān)于齊桓公的德行,在《韓詩外傳·卷四》,韓嬰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齊桓公討伐山戎,路過燕國,燕國國君送齊桓公送出了國境,這在當(dāng)時屬于送天子的禮節(jié),送諸侯不出國境。齊桓公為了不讓燕君因為他而失禮,就把燕君所達到的地域割讓給了燕國。諸侯聽到此事,也都來朝拜齊國。齊桓公的公關(guān)形象正是因為“有覺德行”,才得以發(fā)揚光大,從而達到了“四國順之”的效果。
《大學(xué)》有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痹凇吨杏埂分?,孔子在稱贊舜王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惫磐駚恚M織公關(guān)形象的塑造,關(guān)鍵因素之一,就在于領(lǐng)導(dǎo)者是否具有深厚的德行。
德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語出《詩經(jīng)·大雅·烝民》,意思是不欺軟怕硬。韓嬰在《韓詩外傳·卷六》之“楚莊王伐鄭”篇,以楚莊王寬恕服罪的弱小鄭國、迎擊挑釁的強大晉軍為例,來印證詩經(jīng)中的這句名言。
楚莊王不遠(yuǎn)千里帶兵征討鄭國,但鄭國國君肉袒請罪,表示順服,請求寬恕。楚莊王就不計一路行程艱難、損兵折將,饒恕了鄭國。針對楚國將軍子重的質(zhì)疑,莊王做了這樣的回答:“我聽說,古人杅不漏、皮裘不破不出使到外國。由此可見君子對禮節(jié)的重視和對錢財?shù)妮p視。我們只要鄭國人服罪,而不要他們的土地。人家表示順從了卻不赦免他們,這是不吉祥的。我?guī)е患榈膽?zhàn)果立于天下,災(zāi)及吾身,何取之有?”
不久,晉國救援鄭國的部隊到了,向楚軍宣戰(zhàn)。楚莊王決定迎戰(zhàn),將軍子重勸阻說:“晉國是強大的國家,路途近,武器精銳。楚國軍隊疲憊不堪,不能應(yīng)戰(zhàn)?!背f王說:“不可,強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這樣我怎能立身于天下?!庇谑锹受娪瓝魰x國軍隊。楚莊王手執(zhí)鼓槌擊鼓進軍,晉軍大敗。奔逃的士兵爭著上船,船上的士兵就用刀砍斷抓著船沿的手指,結(jié)果掉進船內(nèi)的斷指頭,可以用手捧。此時,楚莊王以“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的心胸,命令楚軍后退,放晉國士兵逃走。充分體現(xiàn)了楚莊王“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御”的鮮明個性和軍事公關(guān)原則。
古今一理,在國際公關(guān)的實際操作中,只有不卑不亢,不欺軟怕硬,講公理,講道義,講原則,敢于擔(dān)當(dāng),勇于負(fù)責(zé),才能得到其他國家的尊敬和信賴。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御
(未完待續(xù))
中國作為擁有7億網(wǎng)民的互聯(lián)網(wǎng)大國,要積極推動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治理體系建設(shè),努力構(gòu)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wǎng)絡(luò)空間,找到維護網(wǎng)絡(luò)安全與國家安全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