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賢貴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江蘇宿遷 223800
全腦血管造影檢查中患者X射線輻射評價與劑量控制方法
盧賢貴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江蘇宿遷223800
目的分析全腦血管造影檢查中患者X射線輻射評價與劑量控制方法的關系。方法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6月期間入住該院的30例腦血管病變并擬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30例患者實施隨機分組(A組和B組)。A組、B組患者分別實施人工設定曝光條件、機器默認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比較兩種劑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線輻射劑量。結果A組組間基值管電壓(81.27±0.32)kV、總面積劑量乘積(6889.58± 2269.58)cGy·cm2、攝片總幀數(shù)(375.24±99.11)及總入射表面劑量(429.234±152.62)mGy顯著優(yōu)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有效保護患者及醫(yī)護人員,降低檢查過程中X射線的輻射劑量,應適當提高管電壓,降低攝片數(shù)量,選用低頻率脈沖透視。
全腦血管造影檢查;X射線輻射;劑量控制
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屬于臨床診斷腦血管疾病的常用檢查方法之一,目前,臨床已經將該檢查作為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該種檢查方法具有較高的輻射劑量,易對患者造成損害[1-3]。為此,該院選取了該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30例腦血管病變并擬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患者,分為A組與B組,并且分別實施人工設定曝光條件、機器默認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取入住該院的30例腦血管病變并擬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患者(2015年11月—2016年6月)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對30例患者實施隨機分組(A組和B組)。30例腦血管病變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此次研究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且均簽署相關協(xié)議。A組15例患者男女分別為10例、5例,最小和最大患者的年齡分別為38歲、69歲,15例患者年齡均值為(45.51±1.25)歲。B組15例患者男女分別為11例、4例,最小和最大患者的年齡分別為37歲、68歲,15例患者年齡均值為(45.43±1.32)歲。將A組和B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均衡性比較,P>0.05,組間具有良好可比性。
1.2劑量控制方法
A組15例腦血管病變患者實施人工設定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管電壓設置為80 kV,使用脈沖透視(15脈沖/s)組合式攝影程序,B組15例腦血管病變患者實施機器默認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管電壓設置為63~65 kV,脈沖透視設置為30脈沖/s,攝片為6幀/s。使用飛利浦Allura Xper FD20大平板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同時配置穿透電離室型實時劑量監(jiān)測系統(tǒng),采用9寸影像增強管對患者的頭頸部實施血管造影檢查,峰值管電流以及峰值管電壓采用機器默認曝光控制進行自行調節(jié)。使用Seldinger技術對患者的股動脈實施穿刺,分別對患者的雙側頸總動脈、椎動脈以及超選頸內或頸外動脈使用5F普通造影導管進行正位、斜位、側位以及三維全腦血管造影,其中頸總動脈造影流率為4~5 mL/s,總量為8~10 mL,頸內動脈造影流率為3~4 mL/s,總量為6~8 mL。
1.3評估指標
分析比較兩種劑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線輻射劑量。
1.4統(tǒng)計方法
對兩種劑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線輻射劑量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α=0.05作為檢驗標準,比較方法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結果使用(±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和B組比較可得,組間基值管電壓、總面積劑量乘積、攝片總幀數(shù)及總入射表面劑量的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透視時間及攝片序列數(shù)的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比較兩組劑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線輻射劑量(±s)
表1 比較兩組劑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線輻射劑量(±s)
總面積劑量乘積(cGy·cm2)A組(n=15)B組(n=15)組別基值管電壓(kV)透視時間(min)tP 81.27±0.32 62.86±0.75 87.4422<0.05 17.54±12.35 17.48±12.54 0.0132>0.05 6889.58±2269.58 14351.74±5438.61 4.9041<0.05
表2 比較兩組劑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線輻射劑量(±s)
表2 比較兩組劑量控制方法下的X射線輻射劑量(±s)
組別攝片序列數(shù)攝片總幀數(shù)總入射表面劑量(mGy)A組(n=15)B組(n=15)tP 9.35±2.89 9.62±2.41 0.2779>0.05 375.24±99.11 462.62±155.78 1.6576<0.05 429.234±152.62 1105.68±415.61 5.9173<0.05
由于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的輻射劑量較大,易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輻射劑量顯得尤為重要[4-5]。
該研究為分析全腦血管造影檢查中患者X射線輻射評價與劑量控制方法的關系,對該類患者分別實施人工設定曝光條件、機器默認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人工設定曝光條件下進行劑量控制,A組的透視時間以及攝片序列數(shù)的結果和B組無顯著差異,但A組基值管電壓的數(shù)值顯著高于機器默認曝光條件下的數(shù)值(B組),且A組的總面積劑量乘積、攝片總幀數(shù)以及總入射表面劑量顯著小于B組,組間的比較結果存在差異,這說明相比于使用機器默認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使用人工設定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可顯著減小輻射劑量,且不易影響圖像質量。同時有研究證實[6-10],合理使用脈沖透視功能可顯著減小輻射劑量,該研究將脈沖系統(tǒng)由30脈沖/s改為15脈沖/s,且同時縮小透視視野,研究發(fā)現(xiàn),總面積劑量乘積以及總入射表面劑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從而降低了X線輻射劑量。朱棟梁、盧建華等[11]在“腦血管介入造影檢查中患者X射線輻射評價與劑量控制方法”一文中分析了降低輻射劑量的控制方法,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b組攝片序列數(shù)(9.56± 2.36)、攝片總幀數(shù)(454.31±152.35)、總入射表面劑量(1107.25±432.21)mGy,A組攝片序列數(shù)(9.37±3.02)、攝片總幀數(shù)(375.67±98.99)、總入射表面劑量(424.63± 155.33)mGy,其實驗結果與該院結果大致相同。相比于使用機器默認曝光條件控制輻射劑量,對患者實施人工設定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每分鐘透視劑量、每幀射影劑量、每序列幀數(shù)及總輻射劑量,通過實驗結果其認為,為控制X射線輻射劑量,減少患者受到的X射線輻射劑量,在對腦血管病變患者實施腦血管介入造影檢查時,應適當增加管電壓,降低攝片數(shù)量,并且在透視檢查中應采用低頻率脈沖透視。將此研究結果和該研究進行比較可知,無顯著區(qū)別,均認為采取人工設定曝光條件進行劑量控制的效果更佳。
總結上述研究內容得出,為降低全腦血管造影檢查中患者及醫(yī)護人員X射線的輻射劑量,應適當提高管電壓,降低攝片數(shù)量,采用低頻率脈沖進行透視。
[1]丁志偉.DSA腦血管造影影像質量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22(11下旬刊):4773.
[2]李岳勇,陸建勛,韋忠恒,等.介入方法兔急性腦梗死模型的制作及CT灌注成像評價[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11):866-868.
[3]陳秀花,石海燕.腦血管介入治療的并發(fā)癥護理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20):2476-2477,2480.
[4]劉朝來.EICA迂曲的影響因素及迂曲指數(shù)對CAS圍手術期影響[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
[5]張艷.體外超聲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療效評價[D].河南:鄭州大學,2014.
[6]劉昊.320排動態(tài)容積CTA與3D-DSA對顱內小型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
[7]史躍,蔡廷江,黃玉杰,等.Willis環(huán)周圍窄頸動脈瘤形態(tài)學特點與介入栓塞治療的臨床意義[J].解剖與臨床,2011,16(5):363-366.
[8]孫志強,陳信堅,陳友三,等.320排動態(tài)容積CT在顱內動脈瘤術后評價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2,27(11):1183-1186.
[9]趙海玲,王之平,王君松,等.永存頸內-基底動脈吻合的CTA診斷[J].放射學實踐,2012,27(10):1065-1068.
[10]邢娜.SCD40L及sP選擇素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介入前后的變化及意義[D].石家莊: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
[11]朱棟梁,盧建華,陳勝利,等.腦血管介入造影檢查中患者X射線輻射評價與劑量控制方法[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12,16(3):246-249.
Evaluation of X-ray Radiation and D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giography
LU Xian-gu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uqian,Suqian,Jiangsu Province,2238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ray radiation and d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giography.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0 groups(group A and group B).A group,B group of patients were manually set exposure conditions,the machine default exposure conditions for dose control,compared to the two dose control method of X-ray radiation dose.Results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as,group based value of tube voltage,total dose area product,taken piece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rames and the entrance surface dose results are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tect patients and health care workers,reduce the radiation dose of X-ray in the examination process,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improve the tube voltage,reduce the number of films,the selection of low frequency pulse.
Whole cerebral angiography;X-ray radiation;Dose control
R743
A
2096-1782(2016)09-0068-03
10.19368/j.cnki.2096-1782.2016.09.068
2016-08-15)
盧賢貴(1981.5-),男,安徽蕪湖人,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臨床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