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許玉玲
親子互動中的誤區(qū)你中招了嗎
編輯/張艷紅 文/許玉玲
鏡頭觀察者(阿姨)進入家庭,媽媽、姥姥、姥爺同時動員孩子為阿姨表演,而且每個人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媽媽說“欣欣,抱著大熊親親”,姥姥說“欣欣,給阿姨表演踮腳”,姥爺又給孩子拿來了小飛機,讓孩子打開,整個錄像感覺特別嘈雜,大人的聲音此起彼伏,唯獨聽不到孩子的聲音,孩子被各種指令弄得無所適從,孩子從心底發(fā)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姥姥、姥爺,請給我一個自己的空間,讓我自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
給父母的話
多個看護者的家庭特別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把孩子當作家庭的中心,但是又不考慮孩子的獨立意志,通過表演、指令等形式操縱孩子,讓孩子沒有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對這個家庭進行了反饋指導,幾天后,媽媽發(fā)來了下面這段話,讓我們感覺特別欣慰。
“昨天晚上,欣欣爸爸給欣欣拍了一段錄像,家里特別安靜,欣欣自己坐在角落里,翻書。翻著翻著就啊啊啊地自己講,我們就在邊上觀察,要在平時我就會跑過去了。我提醒自己,孩子需要獨立探索。我就在邊上看看他,沒有打擾他。一會兒他又拿起另一本書,都是我平時給他講的,啊啊啊好像在給自己講,一篇一篇的,我覺得挺好玩的,我們真的需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為了考察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水平,我們深入很多家庭進行了自然觀察。觀察中發(fā)現,父母與孩子的親子互動中有很多誤區(qū),而這些誤區(qū),父母有時渾然不覺,下面我們就通過一組錄像鏡頭,一一為您揭曉。
鏡頭觀察者進入樂樂的家庭,發(fā)現在樂樂專心玩玩具的時候,媽媽總是離樂樂特別近,好像隨時都準備保護樂樂,同時不停地用語言干預樂樂正在做的事情,告訴樂樂“積木再搭上就要倒了”“不要自己上椅子”……觀察者感覺到一種焦慮的情緒在蔓延,后來樂樂干脆停下了探索,坐在了媽媽懷里。媽媽又開始抱怨樂樂總是黏著自己,讓自己很累。
給父母的話
我們在家庭中會特別注意觀察母親與孩子的身體距離,總是跟孩子身體距離很近的母親,一般都是焦慮的母親,對孩子獨立探索充滿了不放心,然后又通過身體距離把這種擔心傳遞給孩子——媽媽總是離孩子太近,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自己做事情有危險,你最好到媽媽身邊”,這樣孩子的探索能力會大大降低,從而變成纏人的孩子。
孩子獨立探索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事先規(guī)劃好家里的環(huán)境,讓孩子探索的環(huán)境更安全,這樣父母也更容易表現得更放心,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用你的身體語言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你自己能行,爸爸媽媽對你很放心”,孩子需要的時候,才會對孩子做出支持或者干預。
許玉玲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主攻方向為親子依戀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深入北京很多家庭進行家庭觀察,并對父母們進行育兒培訓,受到廣大父母的一致好評。在海之源集團對一批孩子進行了長達七年的縱向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目前是一名全職媽媽,全心陪伴女兒成長,并記錄了大量育兒手記?!赌缸咏】怠贰陡改副刈x》《童心世界》欄目特約撰稿人。
鏡頭觀察者進入了亮亮的家庭,發(fā)現在短短半個小時的觀察中,亮亮媽媽一直在使用祈使句或者提問式語言與亮亮進行交流,比如“亮亮,告訴阿姨你幾歲了!”“小馬怎么叫?”“長頸鹿哪里長”……剛開始亮亮還應付媽媽幾個問題,后來就對媽媽的提問置之不理了,轉頭去找爸爸,媽媽說“亮亮跟我不親,就跟爸爸親”。
給父母的話
祈使句在親子交流中是應該盡量避免的,除非需要對孩子做出限制,比如因為安全問題。頻繁使用祈使句,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等孩子兩歲以后,有了自己的獨立意志,又特別容易引發(fā)孩子的反抗,所以亮亮不親媽媽也就不足為怪了。對孩子提問題是引發(fā)孩子思考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使用過于頻繁,也會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同樣也不利于親子交流的展開。在親子互動中,要更多地探尋孩子的內心感受,認同并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多采用商量的語氣,這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鏡頭觀察者進入融融的家庭,友好地跟孩子打招呼,融融表現出對陌生人警惕的眼神,不停地往媽媽身邊蹭,可媽媽好像對融融需要身體接觸表現出不耐煩,不斷地推開孩子,催促孩子“快去搭高樓”“快去玩機器人”,催促幾次之后,融融不再纏媽媽,自己跑上床,抱著心愛的小枕頭,什么都不玩了。
給父母的話
孩子看到陌生人的到來有些緊張,因此試圖通過與媽媽的身體接觸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和媽媽的支持鼓勵,而融融媽媽并沒有接收到孩子發(fā)出的情感需要的信號,或者媽媽本身并不喜歡與孩子的身體接觸,而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去玩,于是孩子去找自己的小枕頭,借此來慰藉一下。
孩子跟媽媽會產生相互的錯誤暗示,比如媽媽本身不愿意跟孩子進行身體的接觸,她就會忽視孩子需要身體接觸的信號,鼓勵孩子出去探索,時間長了之后,孩子得不到回應,就不表現出自己需要身體接觸了,而表現得真的很喜歡探索,這其實就是一種錯誤暗示的力量。孩子有情感需要的時候,需要得到父母積極的回應,給孩子一個擁抱,鼓勵他,等孩子感到安全了,才會全心投入到探索環(huán)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