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瑾,郭旭升,王紅梅,周青蕊
(甘肅省康復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
·針灸經絡·
頭部針刺聯(lián)合親子游戲加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40例*
閆瑾,郭旭升,王紅梅,周青蕊
(甘肅省康復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觀察頭部針刺聯(lián)合親子游戲加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本院收治的孤獨癥患兒,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單純綜合康復訓練(包括言語矯正、社會交往訓練、粗大運動訓練、精細運動訓練、生活自理訓練、音樂治療、認知訓練、多感官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頭部針刺(百會、四神聰、本神、神庭、神門、頭維等)和親子游戲。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果:治療后治療組發(fā)育商提高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頭部針刺聯(lián)合親子游戲加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療效確切。
頭部針刺;親子游戲;孤獨癥/治療;發(fā)育商
兒童孤獨癥又叫自閉癥,發(fā)于嬰幼兒階段,屬于廣泛性發(fā)育障礙的一種,以社交能力障礙、語言表達障礙、感知覺障礙,及行為刻板和動作怪異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發(fā)育障礙性疾病[1]。其病因機制尚未清楚,是兒科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的難點,療效見效緩慢。目前,對于兒童孤獨癥的治療,多采用行為矯正和特殊教育訓練等綜合治療。孤獨癥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推測為生物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近年來,隨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生活壓力增大,飲食安全問題較多,孕婦所處的危險因素也隨之增多,這些可能的因素導致兒童孤獨癥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升高,嚴重威脅著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因此,及時有效的預防與治療兒童孤獨癥就顯得至關重要。2014年1月—2015年1月,筆者采用頭部針刺聯(lián)合親子游戲加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4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兒童康復科就治的孤獨癥患兒80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齡平均(3.56±1.73)歲;發(fā)育商平均(40.47±13.70)。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平均(3.72±1.48)歲;發(fā)育商平均(39.93±12.39)。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tǒng)計手冊》[2]及《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3]:①本病通常在3歲左右;②接觸交往障礙(極度孤獨,不與人交往,缺乏與人的視線接觸);③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理解力缺陷,說話延遲,代詞用錯,重復語言);④興趣與活動異常(儀式性、強迫性表現(xiàn)伴重復刻板的游戲模式,并對無生命的物質有特殊的依戀)。
3.1納入病例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的患兒;②家長對治療知情同意,能堅持治療6個月以上,配合治療者;③年齡為3~6歲的患兒。
3.2排除病例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6歲的自閉癥兒童;③對針灸過度恐懼,不能堅持完成治療者;④患有兒童精神分裂癥、Asepgerr 綜合征、Heler 綜合征和Ret 綜合征者;⑤治療期間采用其他治療手段者;⑥近3個月接受過其他針刺治療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方法,包括言語矯正、社會交往訓練、粗大運動訓練、精細運動訓練、生活自理訓練、音樂治療、認知訓練、多感官治療等綜合療法。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針刺療法和親子游戲。針刺治療主穴:百會、四神聰、本神、神庭、神門、頭維。操作方法:采用1寸毫針針刺,行捻轉補瀉手法之補法,留針30 min,10 min行針1 次,1 d 1 次。每周治療5 次,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親子游戲,操作方法:組織患兒和父母每天進行1次親子游戲,具體活動可以為拼圖、搭積木、捏橡皮泥、手工游戲、用沙筑城堡等,1次1 h,1 d 1次。兩組均治療3 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采用Gesell 智力篩查量表進行智能評估,分別計算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社會行為等發(fā)育商[4]。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發(fā)育商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P<0.01。
兒童孤獨癥是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為人所重視的一種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闡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5-6]。①遺傳因素:部分患兒具有遺傳傾向,同胞中有2%~6%患本病。②大腦的器質性損傷:如生產過程中造成大腦實質損傷而引發(fā)的功能障礙,此外,中毒、感染等也能引發(fā)大腦的損害,患兒表現(xiàn)為癲癇、腦電圖或磁共振有異常改變。③免疫功能異常:表現(xiàn)為淋巴細胞量減少、活性變弱、抗感染力下降。④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異常:多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5-羥色胺和(或)多巴胺的活性大大下降,腦內啡呔類物質的神經遞質作用異常,引起與人感情建立障礙。⑤認知缺陷:心理認知缺陷損害了患兒對他人精神狀態(tài)的理解能力,導致社會交往能力的缺乏。⑥多種病因:孤獨癥常與某些疾病共存,如脆性X綜合征、結節(jié)性硬化、肌營養(yǎng)不良、先天性風疹、苯丙酮尿癥,以及嘌呤代謝病等,表現(xiàn)為多病因的神經綜合征。可以看出,孤獨癥的原因機制很多,但對孤獨癥病因的性質還認識不夠,需要進一步研究闡明。
兒童孤獨癥發(fā)病機制的不明確導致了該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臨床主要采用綜合康復療法,常用的包括語言療法、感官綜合、視覺療法、音樂療法、聽覺療法等;但是患兒康復進程還是比較緩慢,因此尋找一套有效的康復方法至關重要。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孤獨癥的治療中常常采用親子游戲治療[7]。親子游戲可以促進兒童與父母的感情交流,游戲是個綜合的活動,游戲過程中促進了語言交流、肢體鍛煉、智力鍛煉,并且加強了身體各部分的協(xié)調能力,兒童在游戲中不斷探索和接觸新事物,促進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親子游戲,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等。兒童孤獨癥在中醫(yī)屬于“五遲”“癡證”“癲狂證”的范疇,病因機制多認為先天胎稟不足,髓海空虛,肝腎虧損,后天失養(yǎng),氣血虛弱所致,與心脾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關系密切,治療多采用益腎調督填髓,健脾寧心開竅。近年來,中醫(yī)治療兒童孤獨癥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其中效果較好的是針刺療法[8]。
筆者長期從事兒童康復工作,對于孤獨癥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治療方案,即在綜合療法的基礎上,配合針刺療法和親子游戲。本研究根據(jù)中醫(yī)經絡理論,選用百會、四神聰、本神、神庭、神門、頭維為主穴進行治療。其中百會為手足三陽、督脈、足厥陰相會的穴位,督脈“從巔入絡腦”,又下絡于腎,而腎主骨生髓,上注于腦,因而百會穴具調理髓海的功效;四神聰位鄰百會,為經外奇穴,與百會具有協(xié)同治療作用;本神、神庭、神門、頭維則能寧心安神健腦。通過對腦部的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腦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神經細胞營養(yǎng),從而促進大腦皮層的整體調理作用。同時安排家長進行親子游戲,如拼圖、搭積木、捏橡皮泥等。研究中,筆者對40 例患兒的發(fā)育商進行了觀察,并與40例普通綜合療法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兩組療效相比,在適應能力、語言和社會行為上,配合針刺療法和親子游戲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綜合療法的效果(P<0.05或P<0.01),說明針刺療法和親子游戲對兒童孤獨癥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尤其在改善適應能力、語言和社會行為方面,適合臨床推廣運用。
[1]于獻英,朱宏偉,張桂欣.日常生活環(huán)境變換對兒童孤獨癥康復訓練的影響[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23(8):101-103.
[2]American Phychi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Ⅳ)[M].4th edition.Washington DC: American Phychitric Association,1994:65-78.
[3]中華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74.
[4]賈飛勇,王江濤,李洪,等.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患兒發(fā)育商及智能結構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8):2759-2760.
[5]李薇.嬰兒水療對嬰幼兒發(fā)育商影響的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275-276.
[6]唐久來,周翔,許曉燕,等.引導式教育加腦活素和丹參治療對腦性癱瘓嬰幼兒發(fā)育商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6):8294-8295.
[7]韋耀陽,馬小琴.親子游戲治療兒童心理障礙[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6):685-687.
[8]史雅風,林忠嗣.針灸推拿并用配合功能訓練治療小兒腦性癱瘓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6(1):113.
(編輯田晨輝)
1001-6910(2016)02-0054-03
R749.94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2.27
甘肅省中醫(yī)藥管理局課題(GZK-2013-59)
2015-07-22;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