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春
與公眾的感情需要可能有所不符:單純的學術造假,如抄襲他人論文或在他人論文上署名,以及為了申請科研項目而偽造數據等,如沒有其他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和行為,并不構成刑事犯罪。
抄襲和剽竊行為,可能構成著作權侵權;申請科研項目時的造假,可能違反行政制度,根據情節(jié)由有關部門行使處罰權,如撤銷科研獎項、解除聘用等;侵害專利權或其他著作權的行為,也多屬于民事侵權行為。
目前的學術造假者,其目的多是為個人學術地位、職稱評定等謀取不正當利益,其取得利益是通過本單位或主管部門的職稱或獎項評定制度實現的,具有行政行為特征,因此對學術造假的處理,也多依據行政規(guī)章進行處罰,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內部處理”。
但是,造假者騙取科研經費個人非法占有的,則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如果造假者申報下來的科研經費由其所在單位統(tǒng)一管理和支配,并未歸造假者個人非法占有,則往往很難追究造假者的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制裁不了許多類型的學術造假。事實上,制裁學術造假也不應只期待通過知識產權法實現,而是應當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科學技術行政管理方面的立法,特別是在學術地位評價、科研獎項評定、科技論文發(fā)表等方面,必須把相關法規(guī)定好定細。與此同時,要全面建立起科研人員的信用評價體系,讓造假者付出失去學術名譽、信用的代價,但是在他們沒有造成必須刑罰問責的社會危害后果時,還是要慎用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