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文、圖/吳林照
杜蒙的“蜻蜓”輕型單翼機
制作、文、圖/吳林照
桑托斯·杜蒙
自從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一沖飛天,全世界都掀起了投身航空制造飛機的熱潮。當時住在法國的巴西人桑托斯·杜蒙(Santos Dumont)在飛機研制上被譽為歐洲的“萊特”。
桑托斯·杜蒙于1873年7月20日出生在巴西圣保羅,1891年第一次去法國,對氣球飛行甚感興趣。1906年11月12日,杜蒙曾駕駛自己設(shè)計制造的“14比斯”雙翼機,在6米高度持續(xù)飛行了21秒,飛行距離為220米。這次飛行,是“重于空氣飛行器”在歐洲的第一次持續(xù)飛行,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為國際航空聯(lián)合會所承認的第一個直線飛行速度紀錄。
1908年,他制造了一架上單翼的“蜻蜓”小飛機,這架飛機翼展僅5.41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輕型飛機。最有趣的是,飛機主梁用的是三根竹子,倒也算是名副其實的“竹蜻蜓”了。
飛行中的“14比斯” “蜻蜓”單翼機
“蜻蜓”輕型飛機性能數(shù)據(jù)
看到“蜻蜓”珍貴的歷史照片,引起了筆者自制的欲望。在網(wǎng)上搜索、下載了“蜻蜓”的線圖,縮放成1/72的施工圖紙。從模型店買來了英國“劍魚”魚雷攻擊機的板件,取它的機翼來改造。家里的一個臺扇壞了,準備扔垃圾桶。看到上面的網(wǎng)罩可以用來制作縱粱,變廢為寶了?!膀唑选钡囊砀坑袀€上反角,把裁好的機翼用熱水浸泡后彎曲成形。制成的零件要經(jīng)常和1/72的圖紙比對,保證制作的比例盡量準確。小飛機的零件不多,很快制作好了,后部的支撐桿已經(jīng)完成。裝配好的1/72“蜻蜓”真的只有蜻蜓那么大哎。現(xiàn)在來欣賞一下機翼下面坐著的杜蒙和翼面上的發(fā)動機,這些全是自制的。
“蜻蜓”的線圖
自制的發(fā)動機
電扇網(wǎng)罩改制的縱梁
彎制出翼根上反角
制作完成的后機身
自己做的杜蒙人偶
手掌中的“蜻蜓”
完工后的“蜻蜓”單翼機
編輯: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