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提古麗·吐爾遜 帕爾哈提·吾甫爾 吐尼沙古麗·吐爾遜
摘 要:為全面摸清耕地質量狀況,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2010~2013年開展了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本文根據塔什庫爾干縣耕地地力評價成果基礎上,摸清了耕地地力等級、耕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土壤養(yǎng)分變化情況。對帕米爾高原耕地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肥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帕米爾高原;耕地地力;評價;改良利用
中圖分類號: F30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6
1 項目區(qū)概況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南部,帕米爾高原的東南部,地理坐標為N35°37′~38°40′、E71°20′~77°01′。自治縣外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3國接壤,邊境線長888.5km;總面積250萬hm2,占全疆總面積的3.3%。全縣平均海拔4000m以上。全縣下轄13個鄉(xiāng)鎮(zhèn)。塔什庫爾干縣土壤類型主要有:山地棕鈣土、山地棕漠土、高原河谷草甸土、山地栗鈣土、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原河谷沼澤土、潮土等8個土類、13個亞類、15個土屬、12個土種。塔什庫爾干縣屬高原高寒干旱-半干旱氣候。氣溫低,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平均日較差14.7℃ 左右,平均降水量為68.1mm,平均風速為2m/s,平均無霜期為113d。
2 調查方法與內容
塔什庫爾干縣于2013年完成了耕地質量調查與地力評價工作。查清了全縣耕地土壤理化性狀、耕地地力狀況、土壤障礙因素等。塔什庫爾干縣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充分利用了全國第2次土壤普查成果資料和國土部門的土地詳查資料,將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應用于耕地質量調查及地力評價。全縣共選擇1534個耕地地力評價骨干樣點,分析測試了pH、總鹽、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全磷、全鉀、錳、鋅、鐵、銅共計13個項目共計9626項次。
在本項工作中,根據全縣實際情況,選取了11個作為耕地地力評價指標,確定了3650個評價單元,將全縣耕地分為5個等級。對塔什庫爾干縣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科學施肥、建設高產農田、提高耕地綜合生產力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3 調查結果
3.1 一級耕地
3.1.1 面積與分布
一級地351.85hm2,占山區(qū)耕地面積12.04%。一級地除了庫科西魯格鄉(xiāng)和馬爾洋鄉(xiāng)無分布外,其他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其中面積分布較大鄉(xiāng)鎮(zhèn)有:提孜那甫鄉(xiāng)78.53hm2、塔合曼鄉(xiāng)74.37hm2、瓦恰鄉(xiāng)56.48hm2。
3.1.2 主要屬性
一級地主要位于山間谷地,共計301.86hm2,占一級地的85.79%。主要分布在山地棕鈣土,面積為213.79hm2(占一級地60.77%);亞高山草原土和高原河谷草甸土中也有部分分布,分別為88.03hm2(占一級地25.02%)和48.81hm2(占一級地13.87%);質地優(yōu)良,質地多為輕壤土;土壤保肥性能比較好,土層較厚多數80cm以上,無明顯障礙層,剖面質地構型多為底礫石,極個別為通體壤。灌溉保證率基本高達100%,次之為75%。林地覆蓋率基本在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狀況;土壤養(yǎng)分含量相對較高,有機質處于3級肥力等級,全氮處于3級肥力等級,堿解氮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磷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鉀處于1級肥力水平。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和有效錳含量處于中低水平,有效銅和有效鐵含量處于中高水平。
3.2 二級耕地
3.2.1 面積與分布
二級地760.681hm2,占耕地面積26.03%;二級地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其中面積分布較大鄉(xiāng)鎮(zhèn)有:提孜那甫鄉(xiāng)170.31hm2、塔合曼鄉(xiāng)160.31hm2、塔什庫爾干鄉(xiāng)108.06hm2。
3.2.2 主要屬性
二級地主要位于山間谷地,面積分別為624.62hm2(占二級地82.11%);主要分布在山地棕鈣土,面積為391.55hm2(占二級地51.47%);亞高山草原土和高原河谷草甸土也有部分分布,分別為233.06hm2(占二級地30.64%)和110.61hm2(占二級地14. 54%);質地優(yōu)良,質地多為輕壤土;土壤保肥性能比較好,土層較深厚,多數在80cm以上,無明顯障礙層,剖面質地構型均為底礫石。灌溉保證率基本為75%。林地覆蓋率基本在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狀況,極少部分為兩面有林;土壤養(yǎng)分含量相對較高,有機質處于3級肥力等級,全氮處于3級肥力等級,堿解氮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磷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鉀處于2級肥力水平,土壤耕層無鹽漬化。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和有效錳含量處于中等水平,有效銅和有效鐵含量處于較高水平。
3.3 三級耕地
3.3.1 面積與分布
三級地589.41hm2,占耕地面積20.17%;三級地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其中面積分布較大鄉(xiāng)鎮(zhèn)有:塔什庫爾干鄉(xiāng)188.68hm2、瓦恰鄉(xiāng)117.87hm2、達布達爾鄉(xiāng)101.09hm2。
3.3.2 主要屬性
三級地主要分布在山間谷地,面積分別為517.2hm2(占三級地87.75%);主要分布在山地棕鈣土,面積為376.42hm2(占三級地63.86%),其次分布在亞高原草原土,面積為140.78hm2(占三級地23.89%);質地以輕壤土為主;土層一般,基本在50~80cm,部分土壤存在障礙因素,主要為部分沙化。剖面質地構型均以底礫石。灌溉保證率多為基本滿足達75%,極少部分為50%和30%。林地覆蓋率屬于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狀況,一部分為兩面有林,較二級地林地覆蓋率水平要差;土壤養(yǎng)分含量相對較高,有機質處于3級肥力等級,全氮處于3級肥力等級,堿解氮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磷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鉀處于2級肥力水平,土壤耕層無鹽漬化。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和有效錳含量處于中等水平,有效銅和有效鐵含量處于較高水平。
3.4 四耕級地
3.4.1 面積與分布
四級地606.22 hm2,占耕地面積20.74%;四級地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其中面積分布較大鄉(xiāng)鎮(zhèn)有:塔什庫爾干鄉(xiāng)217.20 hm2、達布達爾鄉(xiāng)86.86 hm2、庫科西魯格鄉(xiāng)73.71hm2。
3.4.2 主要屬性
四級地分布在山間谷地為主,面積分別515.78hm2,占四級地85.08%;主要分布山地棕鈣土,面積為339.97hm2(占四級地56.08%),其次分布在亞高山草原土,面積為175.82hm2(占四級地29.0%);第三分布在高山漠土,面積為50.73hm2(占四級地8.37%);質地主要為輕壤,其次輕礫質,此外還有部分中壤和重壤的質地;土層一般,大部分土壤在50~80cm,部分土壤土層只有25cm,剖面質地構型全為底礫石。灌溉保證率差,多為差即30%的保證率,或50%的保證率。林地覆蓋率四面有林、三面有林、兩面有林、一面有林的狀況均有存在,較三級地林地覆蓋率水平也要差些;土壤養(yǎng)分含量不高,有機質、全氮、堿解氮和速效磷均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鉀處于2級肥力水平。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和有效錳含量處于缺乏較低水平,有效銅和有效鐵含量處于中等水平。
3.5 五級耕地
3.5.1 面積與分布
五級地614.32hm2,占耕地面積21.02%;五級地除了除了提孜那甫鄉(xiāng)外,其他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其中面積分布較大鄉(xiāng)鎮(zhèn)有:塔什庫爾干鄉(xiāng)283.83hm2、馬爾洋鄉(xiāng)100.37hm2、庫科西魯格鄉(xiāng)85.35 hm2。
3.5.2 主要屬性
五級地分布在山間谷地為主,面積分別580.80hm2,占四級地94.54%;主要分布山地棕鈣土,面積為391.85hm2(占四級地63.79%),其次分布在亞高山草原土,面積為188.95hm2(占四級地30.76%);第三分布在高山漠土,面積為29.46hm2(占四級地4.80%);質地主要為輕壤,其次輕礫質,此外還有部分中礫質和中壤的質地;土層一般,大部分土壤在50~80cm,部分土壤土層只有25cm,剖面質地構型全為底礫石。灌溉保證率差,多為差即30%的保證率,或50%的保證率。林地覆蓋率四面有林、三面有林、兩面有林、一面有林的狀況均有存在,較三級地林地覆蓋率水平也要差些;土壤養(yǎng)分含量不高,有機質、全氮、堿解氮和速效磷均處于4級肥力水平,速效鉀處于2級肥力水平。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和有效錳含量處于缺乏較低水平,有效銅和有效鐵含量處于中等水平。
4 耕地地力評價對策與建議
4.1 土壤改良利用建議與對策
根據農牧業(yè)并舉的方針和水土氣候資源,今后發(fā)展農業(yè)的主要方向是:穩(wěn)定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增加總產。針對存在的問題,下一步要因地制宜的確定改良利用方案,科學規(guī)劃,保證耕地地力常新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的同步發(fā)展。為達到這個目的,其途徑必須加強土壤的培肥和農田基本建設相結合。
4.2 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目前縣境有機肥來源比較廣泛,每年施用量及施用面積完全可以滿足作物之需。但是,有機肥質量差,沒有經過充分漚制腐熟,加之管理不力,致使有機質和氮、磷、鉀損失很大,肥力下降,不能充分發(fā)揮肥田的作用,在塔縣,作物生長期較短,更應選用腐熟性較好的有機肥;牲畜棚圈遠離農區(qū),交通運輸不便,尤其是人少地多的地區(qū),無力解決運輸。需要依據測土配方的結果,建立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施肥制度,保質保量的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土壤,改良土性,提高產量。
4.3 建立合理的農田生態(tài)結構加強培肥地力
影響本縣土壤肥力低,產量徘徊不前的另一個原因是青稞、小麥作物面積過大,且連作年限長、輪作倒茬少;養(yǎng)地作物、短期綠肥、豆料作物比例較小,造成用養(yǎng)失調的普遍現象。采取有機培肥、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主導技術,具體包括地膜覆蓋、種植結構調整、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達到培肥地力目的。此外還采取農作物輪作、草田輪作等方法,使用地作物與養(yǎng)地作物合理輪作倒茬,以建立合理的農田生態(tài)結構。采取農作物秸稈還田、種壓綠肥,有機肥歸田,翻壓苜蓿以培肥地力。
4.4 加快建設有機農副產品基地,全面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
推進農業(yè)產業(yè)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堅定不移的走高產、優(yōu)質、高效、生態(tài)、安全農業(yè)發(fā)展之路。針對山區(qū)自地域優(yōu)勢,按照規(guī)?;a、區(qū)域化布局、產業(yè)化經營的要求,大力加強糧食、特色林果、有機農畜產品及優(yōu)質飼草和有機蔬菜基地建設。
大力建設高原優(yōu)質有機農畜產品基地。充分依托高原純凈無污染的水土、獨特氣候的資源,推進農業(yè)種植業(yè)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建設以瑪卡、雪菊、恰瑪古為主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高原有機特色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適度規(guī)模發(fā)展設施農業(yè),滿足城鄉(xiāng)反季節(jié)蔬菜的供應需求。合理布局,統(tǒng)一品種和栽培模式,力爭擴大有機特色作物、蔬菜種植面積,有機蔬菜等種植業(yè)收入在農牧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要達到1/3以上。
參考文獻
[1]新疆喀什地區(qū)土壤普查辦公室.新疆喀什地區(qū)土壤(內部資料)[Z].1986.
[2]塔什庫爾干縣土壤普查辦公室.塔什庫爾干縣全國第二次土壤調查報告(內部資料)[Z].1985.
[3]喀什行署辦公室、喀什地區(qū)統(tǒng)計局編.喀什地區(qū)統(tǒng)計年鑒—2012(內部資料)[Z].2012,10.
[4]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耕地地力專題研究[M].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吐提古麗·吐爾遜(1983-),新疆喀什市人,助理農藝師,大學??茖W歷,從事農業(yè)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