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筱菲
摘 要: 本文以唐太宗《帝京篇》組詩為例,研究初唐偃武修文背景下文以載道的詩學觀。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簡述《帝京篇序》的詩學觀;第二部分對組詩進行文學闡釋;第三部分討論文以載道的詩學觀對初唐文壇的影響,并得出結(jié)論為以唐太宗為中心的貞觀詩人群為變革齊梁奢靡之風做出了積極貢獻,并為初唐文壇注入了一股雅正之風。
關(guān)鍵詞:唐太宗 偃武修文 文以載道 文以載德 詩學觀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88-01
一、《帝京篇序》的詩學觀
在偃武修文的大背景下、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洪流中,唐太宗再三強調(diào)士人須尊崇周孔之道,并在國家層面重新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帝京篇序》集中體現(xiàn)了“文以載道、文以載德”的文藝觀。作為帝王詩人,唐太宗在閱讀文藝作品時首先關(guān)心的不是文學品位,而是政治功用?!兜劬┢颉访鞔_表達出唐太宗修文為政、詩歌言志的詩學觀念,其后十首組詩正是在雅志觀指導下的創(chuàng)作實踐。
二、《帝京篇》組詩所踐行的雅志觀
《帝京篇》組詩共十首,涵蓋亭臺樓閣、研讀典籍、武宴騎射、正音雅樂、游園逸趣、泛舟游覽、觀賞月色、珍惜光陰、宴飲歡愉、自勉自勵等主題,通過帝王生活的描繪,抒發(fā)太宗虛心納諫與建功立業(yè)的決心?!兜劬┢方M詩前后呼應(yīng)、渾然一體,在結(jié)構(gòu)上增強了表現(xiàn)力、在內(nèi)容上遵循了雅志觀,為初唐文壇注入了一股變革的清流。
第一首描繪了長安宮殿的雄偉壯麗,借此抒發(fā)太宗一心締造千秋功業(yè)的宏偉決心。全詩通過選取“帝宅”、“皇居”、“綺殿”、“離宮”、“連薨”、“飛觀”、“層闕”、“綺疏”這些有代表性的建筑意象并分別從宏觀或微觀角度對其進行描繪,突出展現(xiàn)了李唐王朝雄厚的實力和一代君王的遠大抱負。第二首寫處理政務(wù)之余研讀宮中典籍的場景,以此表達偃武修文、以史為鑒的決心??v觀全詩,太宗作為一國之君平時日理萬機,閑暇時光多勤勉好學、手不釋卷。他以自己閱讀詩書的感受經(jīng)歷為例,向大家展示了偃武修文的決心。第三首寫武宴騎射之酣暢淋漓,自古治亂以武、守成以文,治世時期兵馬操練必不可少。太宗在處理政務(wù)之余,除了閱讀詩書還常常走出文苑,專門停下轎輦欣然檢閱日常軍事訓練。全詩從武宴角度再現(xiàn)了帝王生活的一隅圖景,太宗道出了血性男兒武宴騎射的風采與神韻,文治武功就像國家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第四首寫臨館聽樂,通過描寫鳴笳、管弦之音和簫韶之樂,表達對靡靡之音的摒斥和對雅音古樂的推崇。本詩是太宗“文以載道、文以載德”的文藝觀在音樂領(lǐng)域的體現(xiàn),表明其在文學領(lǐng)域要革除宮體詩、在音樂領(lǐng)域要廢止鄭衛(wèi)之聲的果決做法,唯有樹立正確的文藝觀才能激發(fā)文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提升百姓的審美水平。第五首寫良辰美景與游園之樂,表達了太宗對中原文化的推崇和對天家風范的自信。全詩通過描寫御花園的美景,表明太宗對皇家生活的滿足,不愿再勞師動眾去尋仙問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宗包容謙和的心態(tài)。
第六首寫泛舟游宴之樂,天朗氣清、荷香滿盈、清歌弦詠襯托出和平安定的貞觀治世。全詩借泛舟游覽為我們描繪了皇家園林的美景美事,最后借漢武帝暢游汾河表達出太宗對李唐王朝的自信和對京兆長安的贊頌。第七首寫日暮歸來觀賞月色的場景,撫琴讀書、臨窗賞月,描繪出一派寂靜祥和的新氣象。全詩從暮色入手,寫出月夜的所思所感,太宗在意象選取上毫不忌諱陳后主曾用過的“玉樹”,這進一步表明太宗立志革除齊梁宮體詩的決心。第八首借宴飲抒發(fā)珍惜時光之情,光陰一去不復返,這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歡樂的宴飲千載難逢,良辰美景確實轉(zhuǎn)瞬即逝,以上六句均為鋪墊,最終為引出最末的抒懷之句。全詩借宴飲之樂勸勉自己珍惜時光,光陰可惜,譬諸逝水,唯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第九首寫與宮妃歡宴的舒暢心情,并道出自己對當下的宮廷生活已經(jīng)很滿足,切勿再去訪仙問道而荒廢政事。末二句與《其五》“何如肆轍跡,萬里賞瑤池”遙相呼應(yīng),宮中生活甚好,不必興師動眾地尋找西王母的瑤池和昆侖山頂?shù)慕鹋_玉樓,因為那樣只會徒增百姓的困擾。第十首用排律的形式總括以上九首的內(nèi)容,太宗認為自己的帝王生活已近乎奢華,應(yīng)在戒奢戒躁的基礎(chǔ)上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以求建功立業(yè)、造福百姓?!镀涫肥菍Φ弁跎畹目偨Y(jié)與反思,唯有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古為鏡才能確保功業(yè)千秋。
三、文以載道的詩學觀對初唐文壇的影響
早在太宗還是秦王時,他就在秦府設(shè)立文學館招攬賢士;即皇帝位后,又設(shè)立弘文館,“弘文館的職責是‘或典校理,或司撰著,或兼訓生徒。然而唐太宗是封建政治家,……不會把學士們當成學究對待,而是‘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罷?!痹谖膶W館和弘文館之后,太宗還著力培養(yǎng)積極踐行偃武修文政策的文人雅士,并逐漸形成以太宗為中心的貞觀詩人群。比較著名的有魏征的《述懷》、李百藥的《贊道賦》、于志寧的《諫苑》、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等等,他們皆有意無意地踐行著“文以載道”的詩學觀,并對初唐文風的轉(zhuǎn)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jié)語
在偃武修文的大背景下、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洪流中,唐太宗再三強調(diào)士人須尊崇周孔之道,并在國家層面重新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唐太宗以帝王詩人的身份在《帝京篇序》中表明了亟待貫徹落實的“文以載道、文以載德”的文藝觀,其后十首組詩正是在雅志觀指導下的創(chuàng)作實踐。《帝京篇》組詩共十首,涵蓋亭臺樓閣、研讀典籍、武宴騎射、正音雅樂、游園逸趣、泛舟游覽、觀賞月色、珍惜光陰、宴飲歡愉、自勉自勵等主題,通過帝王生活的描繪,抒發(fā)太宗虛心納諫與建功立業(yè)的決心。以唐太宗為中心的貞觀詩人群為變革齊梁奢靡之風做出了積極貢獻,并為初唐文壇注入了一股雅正之風。
參考文獻
[1]郭曉霞.唐太宗的詩學觀念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
[2]李浩.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沈文君,王培峰.唐太宗詩文偽誤考辨[J].西北大學學報,2010,40(5)103-106.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吳云,冀宇.唐太宗全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M].北京:人民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