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芬
摘 要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不僅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還關系到農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出發(fā),分析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83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fā),讓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度上升為社會非常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直接對人們的身體健康與飲食安全產生影響,直接關系人們的切身利益是否損害,由此可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
1.1 藥物殘留超標
據有關統(tǒng)計表明,我國是世界上農藥用量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國每年使用的殺蟲劑有效成份量達到30萬t左右。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尤其是在蔬果類農產品的種植上,為了使得果實的質量、產量得到保障,因而常使用農藥來防治病蟲害的發(fā)生。但農戶對農藥的藥性不是很了解,僅僅是按照自身經驗、習慣或是使用說明書來使用,完全忽視了農藥殘留這個問題。大多數的農戶都認為農藥噴灑過后,過幾天或是一場雨就會消失殆盡,卻不知道,有一部分的農藥具有很大的毒性,滲入土中并長期殘留,直接對蔬果的質量安全與品質造成了影響。
1.2 農戶的反向行為
在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之下,農產品的“外貌”會對其的銷量與價格造成直接的影響。農戶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在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外觀與品質等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農戶為了達到目標,不顧農產品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大量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各類激素、添加劑、催生素,擅自、無節(jié)制地使用化肥、農藥和獸藥等,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于不顧,嚴重降低了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1]。例如,使用吊白塊使腐竹更有韌性,為了增強面條的質感大量使用硼砂,在禽類飼料中添加工業(yè)染料等。我們將農戶的反向行為統(tǒng)稱為逆向行為,這種人為的反向行為不僅嚴重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還對消費者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安全隱患問題。
1.3 農產品貯運和初加工環(huán)節(jié)的影響
農產品在運輸貯藏的過程中,常常使用必要的保鮮劑與冷鏈流通車來延長農產品的保質期,但是往往在出現超標、超量使用添加劑的問題,甚至我國使用嚴禁使用的添加劑的現象也常常出現,使原本安全的農產品也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如為了使水產品看起來更加的鮮綠而使用孔雀石綠。此外,在農產品的初級加工中,加工場地的選擇不當、設備使用的不隔離、人為操作的不規(guī)范、毫無保障的衛(wèi)生條件等都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1.4 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不力,檢測技術較為落后
目前,仍然有很多的人民群眾會通過農貿市場、露天集市等途徑來購買農產品,然而對以上途徑的監(jiān)管存在著范圍廣、種類多和人員監(jiān)管不到位等問題。此外,由于當前相關的檢測部門存在嚴重缺乏先進的設備儀器、有設備但是不會操作的現象,缺乏技術人員、檢測經費不足,導致檢測水平偏低,能夠對其檢驗結果進行檢驗的配套性較差,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工作還未形成制度化等問題。
2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對策建議
2.1 建立農產品主體責任的追溯制度
從農產品的生產到銷售是要經過很多的環(huán)節(jié),因此,要想切實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工作,首先需要進一步明確農產品生產到銷售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責任主體,并對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責任進行追溯,只有明確了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責任主體,才能促使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人員能夠自覺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2]。例如,農戶在噴施農藥的環(huán)節(jié)之中,將噴灑農藥的名稱、用量及噴灑人姓名等做好記錄。此外,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的時候也要有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識,將購買農產品的相關質量證明與票據等做好保管工作。確保在出現農產品質量問題是時能夠一層一層地追溯到是哪個方面出現了問題,能夠將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農產品產地、問題環(huán)節(jié)及時找出來,阻斷問題產品的流向,并給予相應責任相應的處罰。
2.2 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教育宣傳力度
首先,做好廣大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工作,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媒介來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大意義,為廣大的群眾對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詳細講解,讓農戶產生出良好的安全生產意識,并讓社會上形成良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其次,對于農戶缺乏良好安全生產意識的情況,需要積極的組織科技人員下鄉(xiāng)、進村、入戶,利用科學生產技術下鄉(xiāng)、放心農資下鄉(xiāng)等各種活動,引導農戶學習并掌握各種生產知識,學會如何合理的施用化肥、農藥等,幫助他們逐步的形成綠色質保理念,能夠將綠色防控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農業(yè)生產獲得過之中,為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基礎[3]。再次,需要對農戶進行培訓,可以采用定期培訓或者不定期培訓的方式,培訓時組織農戶到各個生產基地、合作社之中進行學習,為農產品種植的規(guī)?;?、規(guī)范化奠定基礎,逐步地減少個人行為、分散生產等所帶來的各種不安全的生產因素。最后,需要對消費者進行知識普及,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盡可能地對各種常識性的知識以及辨別方法減宣傳,讓消費者能夠在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讓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
2.3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體系
一是做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扎實做好與原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相關法律的相關銜接,彌補空白部分,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jiān)管部門提供相應的標準,爭取做到一切違法行為都能得到嚴厲打擊,從而有效遏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二是設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部門,加大對其的監(jiān)督,改變以往部門繁雜、低效和無序的管理模式,明確農業(yè)行政部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中的執(zhí)法、監(jiān)管的主體地位。將當前分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職能進行整合,將以往尷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工作脫離“兼管”的身份,真正形成監(jiān)管的合力。
2.4 不斷對檢測體系進行完善
首先,需要以先進國家的先進經驗作為參考,從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構建起一套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制,為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提供支持,構建起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理性檢測制度,利用基地檢測、市場檢測及定點抽測等多種手段,建立起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保證。其次,需要加強對基礎設施、配套檢測設備的建設,并且還需要加快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國家認可以及省級計量的認定,加速檢測隊伍建設,增強監(jiān)督檢測的權威性及科學性,讓專門的職能部門在執(zhí)法管理的過程中擁有合法的依據。
3 結語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本身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其所涉及的面相當的廣,除要做好上述的工作外,還需要相關的部門做好宣傳工作,讓每一個人都能樹立起良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營造出一種農產品質量安全人人有責的濃厚社會氛圍。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章力建,胡育驕.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若干思考[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1(5):60-63,111.
[2]王小杰.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3]鐘真,孔祥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產生原因與治理措施[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125-12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