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筑學院的揚·蓋爾和拉爾斯·吉姆松寫的《回歸公共空間》一書,研究了 30 年間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廣場的發(fā)展和轉變,并提出了適合當代都市公共空間設計的PSPL調研法。結合課文分析PSPL調研法,解讀其中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的關系,以及城市生活與空間質量的關系。闡述了城市規(guī)劃過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與公共生活相關的數(shù)據。而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對此課題的研究為我們以人為本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提供依據。
關鍵詞:城市中心;公共空間;PSPL調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間設計為例,利用PSPL調研法對我國的公共空間進行分析,總結出我國公共空間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風景園林師、城市設計師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提供借鑒意義。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間的變化
本文分析丹麥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間建設,隨著二戰(zhàn)以后工業(yè)增長迅速,城市發(fā)展水平和速度都越來越快。市中心的規(guī)劃問題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建筑雜亂、交通混亂、環(huán)境影響等。這些問題與民眾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較遠。1962年在眾多意見和爭論中,斯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減少機動交通
中世紀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導地位。伴隨著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及機動交通工具的激增,導致一系列影響城市交通的問題。比如市中心步行環(huán)境迅速惡化,所有的廣場都被用來當做停車場。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變了這一狀況。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間,城市廣場從被汽車占領變成人們的活動空間。機動交通工具的減少,這就說明人們的公共空間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們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統(tǒng)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勵人們步行。步行是最保護環(huán)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納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僅意味著一種交通方式,它更代表著鍛煉身體,散步和場地空間的增多。步行中有著很多的樂趣,城市能夠改變的關鍵因素在于此。另一個關鍵是城市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漸變的。當更少的機動車輛出現(xiàn)時,街道和步行廣場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區(qū),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每當一項成功的措施被執(zhí)行后,人們往往會更期望于下一個階段的改進。要想營造適宜的環(huán)境空間,就要研究目前公共空間的狀況,并且提前預知和引導將要發(fā)生的公共生活。
二、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各地政府對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也日漸重視起來,各種媒體不斷報道各地取得的建設成就,公共環(huán)境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比如:
(一)公共空間單一并且較少,原有空間被其他各種人為行為所占領
(二)形式單一,千篇一律,缺乏個性
(三)公共空間片面地強調宏偉華麗,實則枯燥乏味
(四)單一追求形式,僅僅適合觀賞,實用性不夠
(五)脫離實際,盲目追求
(六)綠化太少,缺少政府支持
(七)空間無序,車輛干擾較大,污染較重
(八)功能太少,文化品味太低
(九)只追求經濟效益,忽略群眾的感受,超密度開發(fā)
由上可知,在我國公共空間建設既存在質的問題又存在量的問題。其中存在著各種影響因素,本文就核心城市公共空間規(guī)劃問題來陳述看法,并提出相應的設計對策。
三、公共生活研究方法(PSPL調查法)
揚·蓋爾及其團隊為我們的公共生活研究提供了PSPL調研法,可以用于我們各個城市之間的建設。PSP1調研法首先需要對現(xiàn)狀進行全面的檢查分析,并且找到問題所在,然后再采用相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PSP1調研法就是相當于病人在醫(yī)院進行全身檢查一樣,只有充分檢查了病人的身體后,也就是充分了解到影響人們使用公共空間的因素后,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到有效的辦法。只有對癥下藥才能醫(yī)好病人的病,否則將是事半功倍,投入了許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PSP1調研法會幫助設計規(guī)劃師更好地了解的人們公共生活,并在其中尋找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指導公共空間的設計。以下是具體步驟:
(一)觀察法
1.目的:計算出一個特定公共場所的人流量,并且記錄人流量最大時的時間。
2.研究問題:在市中心步行的人數(shù)、文化活動和事件的數(shù)量及特點。
3.數(shù)據收集:現(xiàn)場觀察、步行交通量計數(shù)、記錄靜態(tài)活動(繪制活動分布圖)。
4.研究季節(jié):冬季、夏季、初秋時段(冬季和戶外活動季節(jié))。
5.研究日子:普通工作日(周一到周五)是主要時間以及夏季的周六周日 。
6.一天研究時段:白天 10∶00~18∶00 ; 在選定的冬季和夏季工作日的晚上18∶00~24∶00研究晚間活動。為了便于對照過去和未來的研究,全部資料采集于全年的晴朗日子(晴朗,微風)??梢灶A期,在這些日子里活動最多。
7.方法:對人們在該公共場合逗留經過進行記錄,并且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人數(shù)和活動都應該記錄。
8.結果分析:分析城市中發(fā)生的事件和活動,地點、時間、人數(shù)、季節(jié)都應該記錄下來。
(二)調查訪問法
1.調查訪問的目的:誰到這座城市來,來的頻率和方式;哪些人群在城市中活動;這些人從哪里來,他們?yōu)槭裁匆煸L這座城市;他們在這座城市逗留期間做什么;使用者對城市的感覺;他們對城市中心將來的發(fā)展有何希望。
2.研究問題:根據目的設計針對性調查問卷。這項研究包括兩輪調查:街頭訪問和問卷調查 ,街頭訪問會得到簡要明了的答案,而問卷則會使許多問題得出答案。所有被調查的人都會得到調查問卷并被允許帶回家,他們可以選擇郵寄的方式寄回問卷。應該準備好英文問卷,并且要求記錄下年齡、性別和國籍。
3.調查時間地點和方式 : 晴朗天氣分別于周一至周五以及周末進行。每天分為三個調查時段:早上、中午和下午。調查在城中十個地點以同樣方式進行。此外,調查人員要在十個地點進行交換,這樣結果會更具有代表性。
4.結果分析:根據調查出的結果分析,對人們的感受和態(tài)度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古老的建筑,城市魅力、步行廣場以及生活環(huán)境。不喜歡的是機動交通工具、不整潔的市容、他人的低俗行為和大幅的廣告。最先希望看到的變化順序的是:減少機動交通工具—提高植被覆蓋率—高質量的建筑—更多的步行街道—更多的人住在市中心。而對于外國游人而言,也是一樣的。這些愿望和順序是對公共空間改善的側重點。
(三)綜合描述和分析
利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對公共生活進行比較詳盡的描述。量化的描述方法可以用來對公共空間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進行闡述。人們對公共空間的態(tài)度看法和對未來的展望都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準確的描述。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判斷一個城市中心的活力,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尋找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之間的契合點,為更人性化的公共空間提供動力和參考價值。這種方法具有可行性、可變性和可通性。
參考文獻:
[1]郭恩章.運用城市設計手段體現(xiàn)城市特色[J].東北城市規(guī)劃,1990, 4-6.
[2]趙春麗.PSP1調研法: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質量的評價方法,TL986
[3]郭恩章.高質量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對策[J].建筑學報,1998,(03).
[4][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5][丹麥]揚·蓋爾,拉爾斯·吉姆松.新城市空間[M].何人可,張衛(wèi),邱燦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6]夏祖華,黃偉康.城市空間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王藝霖,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