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湧仙
2016年6月5日,瑞士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向每位成年公民每月無條件發(fā)放2500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1.7萬元),結(jié)果近77%的瑞士人對這項奪人眼球的提案說“不”。照理說,這種“天上掉餡餅”的福利應該人人歡迎,為何大多數(shù)瑞士民眾卻毫不領情?
首先,民眾認知。在一般瑞士民眾看來,人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獲得報酬,他們不愿接受“不勞而獲”的錢財,對“不勞而獲”的觀念更是不屑。很多瑞士人認為,通過工作賺錢養(yǎng)家,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人們什么都不去做,那就什么也生產(chǎn)不出來,整個國家會變窮。
再說了,無條件領錢也會毀掉人們的勞動觀念和進取精神,從而阻礙社會進步。即便是提出這項提案的人,他們考慮的也不是“躺著掙錢”,而是認為“無差別基本工資保障”可以讓所有人都能“有尊嚴地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特別是當越來越多工種被機器人取代,越來越多行業(yè)實現(xiàn)低人力成本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時,這種新的分配方式可以讓人們從簡單繁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投入更加有創(chuàng)造性、自己更感興趣的工作中。
其次,高福利國家的通病———財政問題。瑞士等很多西方國家均主張“福利主義”,所謂“福利主義”,就是主張政府收取高稅收,并提供高福利乃至一手承辦教育、衛(wèi)生之類涉及公民福利的事業(yè)。高福利必須有資金支持,這最終將導致對經(jīng)濟體系所生產(chǎn)出來的財富征收賦稅。從經(jīng)濟學角度而言,這項“無條件發(fā)錢”的提案,會給公共財政帶來難以承受的負擔。瑞士人清醒地看到這一點:政府必須削減其他部門的財政開支或大幅增稅,而這將導致物價上漲,給宏觀經(jīng)濟帶來難以估量的后果,最終損害經(jīng)濟。
最后,難民及其他問題。不少瑞士人認為,若瑞士為一“島國”,該提案或許可行。但事實是,瑞士為內(nèi)陸國家,如果實施該提案,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會大大增強,屆時,滯留在德國、奧地利等國的大量移民包括難民會涌入瑞士,給這個彈丸小國帶來棘手的難民問題。此外,瑞士企業(yè)界亦表示,提高稅收必將導致生產(chǎn)成本增加,威脅就業(yè),逼迫企業(yè)遷移至經(jīng)營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區(qū)。
其實,瑞士民眾一向?qū)Y金來源不明確的福利方案抱懷疑態(tài)度。近年來,延長法定帶薪休假的“6周帶薪假期”(2012年)、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14年)等提案,已經(jīng)先后被瑞士民眾否決。對于此次公投,《新蘇黎世報》早早就斷言“注定通不過”。稍稍有些常識的人都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福利的背后必定要有所付出。而理智的瑞士民眾也就這樣云淡風輕地對“免費的午餐”說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