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廣西南寧530200)
覺醒與異化之路
——《林中路》中主體性發(fā)展的研究
張丹
(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廣西南寧530200)
主體性一直是海德格爾在思索與探尋的一個重要議題,而在《林中路》中充分體現(xiàn)了海德格爾對人類主體性問題發(fā)展的探索,展示了從不分主客對立的覺醒到主體性的高揚與異化,表達了自己對人類中心主義主體論的反對,暗含了自己事關(guān)存在者的從存在到存有轉(zhuǎn)變的思考。
主體性;異化;存在者
關(guān)于人類主體性的問題一直是哲學史上重要的不可避開的論題,從笛卡爾到康德建立了對主體性問題的一連串的思考與解答,并且對后繼的研究者諸如海德格爾、哈貝馬斯、弗洛伊德、伽達默爾、德里達、福柯等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要以海德格爾的《林中路》中所屬的幾篇文章做為研究對象,抱著商榷存疑的態(tài)度去探尋海德格爾對主體性問題的解答。其實關(guān)于海德格爾對人類主體性問題的思考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歇,這些都指向一個論調(diào):海德格爾是反對主體性的。但是有一個甚為奇怪的現(xiàn)象,這些研究大都是憑其1927年的殘篇《存在與時間》為研究對象。由此可以推出其《存在與時間》的重要性,但是這樣的研究卻顯得有失偏頗。因為《存在與時間》只能代表海德格爾前期對于主體性的思考,而這種思考極有可能是無法推行下去或者還不夠成熟,所以才造成寫作的未完結(jié)。學界對《存在與時間》主體性的研究并不缺乏,在這里不多作贅述。而就像《林中路》那富有哲理性的前言所說:“林乃樹林的古名。林中有路。這些路多半突然斷絕在杳無人跡處。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條路各自延展,但卻在同一林中。常??磥矸路鸨舜讼囝?。然而只是看來仿佛如此而已。林業(yè)工和護林人識得這些路,他們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1]海德格爾關(guān)于主體性的思考亦如那林中的路一樣,殊途同歸。所以以《林中路》為研究對象的意圖也在于此,從此出發(fā)去研究海德格爾后期對人類主體性的思考——反對人的主體性。那么海德格爾在這部論文集中是怎樣呈現(xiàn)人的主體性如何覺醒、展現(xiàn)、異變的呢?我們將逐步揭開其層層的神秘面紗。
海德格爾在《道路回顧》中這樣說道:“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從根本上被克服,而不是必須被摧毀?!保?]102所以對于主體性的研究將要回到主體性如何起源,即根本上來看,只有找到源頭,才能進行更為精準的分析。即我們有必要知道人的主體性是如何發(fā)生的。對于此節(jié)的研究我們將改變《林中路》的閱讀順序,以《尼采的話“上帝死了”》為第一路徑展開分析?!赌岵傻脑挕吧系鬯懒恕薄愤@篇文章寫于1943年,距離德國戰(zhàn)敗只有兩年的時間,不管海德格爾出于什么目的加入納粹,但是他的思索之路是一直在前行的。以他在1938年寫《世界圖像的時代》就可以看出,這位哲學家在納粹時期一直記得自己的使命,即思考現(xiàn)代社會里人之處境和命運。不知道海德格爾能不能嗅到德國即將戰(zhàn)敗的氣息,但是他的思索之路卻并沒有停止,私以為《尼采的話“上帝死了”》是對《世界圖像的時代》的深入思考。所以要顛倒閱讀順序以《尼采的話“上帝死了”》為切入來展開。
海德格爾說:“尼采把對虛無主義的解釋綜括在一個短句中:‘上帝死了!'”[1]195海德格爾認為上帝是指超感性世界,而上帝死了就意味著超感性世界已經(jīng)在現(xiàn)實社會里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失去了這種超感性世界,人類陷入一種虛無的境地。這種虛無是:“一個超感性的、約束性的世界的不在場?!保?]199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約束性世界的缺失,那現(xiàn)在到底是什么在約束著人類呢?超感性世界作為以往的最高價值被廢黜,這個理想的世界不能在現(xiàn)今社會實現(xiàn),因為不能順應歷史潮流,于是這個最高價值自行廢黜了,而尼采只不過是看到這最高價值自行廢黜的第一人而已。這就是歷史的生存法則,不適合的存在者就要被淘汰。在上帝未死之前,是有兩個世界的,一個是上面所指的超感性世界,一個是指現(xiàn)實世界——物理世界,但是當超感性世界被淘汰后,就只剩下了現(xiàn)實世界,那個曾有的最高價值被淘汰后,新的價值何在呢?在這樣的一個現(xiàn)狀里,價值需要重估。重估,用覺醒其實更為準確,那些價值其實一直存在,只是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而沒有敞開來,現(xiàn)在那個一直在人類世界敞開的如太陽般的最高價值日落西山,人類陷入虛無的黑夜中,但這種陷落不是一種倒退,可以說是黎明前的黑暗,在這個黑暗中,強者首先覺醒,他看到了如果一直處于黑暗中是多么危險的一件事情,他洞穿了失卻的最高價值是不可能再次回歸的這個現(xiàn)實。于是他覺醒了,那個潛藏在自己意識里的價值,即主體性價值復蘇、萌芽和長大,于是現(xiàn)世的最高價值重新出現(xiàn),即人發(fā)現(xiàn)了人自身的主體性。這就如海德格爾所說:“對于以往價值的否定來自于對新的價值設(shè)定的肯定?!保?]204人們不僅是認同,更是把這發(fā)揮到極致,現(xiàn)代人完成了一種暴動的同時還進入到存在者基于主體性的絕對統(tǒng)治之中。說主體性是覺醒的另一個根據(jù)是“冒險”,海德格爾的觀點是:“存在者存在,因為它始終是所冒險者?!保?]252存在者本身就是冒險者,存在任存在者被冒險所支配,存在和存在者因冒險而建立的關(guān)系是:“存在讓存在者放縱于冒險(das Wagnis)中。這一拋擲著的放縱乃是真正的大膽冒險。存在者之存在就是這種與存在者的拋擲關(guān)系?!保?]252也就是說人被存在拋入到冒險中,其實也是人本身被存在賦予了這種冒險的精神,而現(xiàn)在這種冒險精神在人的骨子里被激發(fā)出來,這種冒險即一種主體性的露面沖動,也是人的主體性價值的體現(xiàn),因為這種主體性覺醒,從而露面,再冒險而行,這對于人來說本就是一種冒險,顛覆過去,對于自己有了新的價值認知。海德格爾對于現(xiàn)代人的主體性價值做了最充分的解釋:“一切存在者都是表象著的存在者,因為存在者之存在包含著一種nisus{欲求},亦即一種露面的沖動,這種沖動使得某物涌現(xiàn)(顯現(xiàn))出來,從而決定著它的出現(xiàn)。一切存在者的本質(zhì)——具有這種欲求的本質(zhì)——于是就占有自己,并為自己設(shè)定一個視點。這個觀點給出所要遵循的視角。這個視點就是價值?!保?]208一種欲求——露面的沖動,是對自己的主體性一種絕對肯定,人有了這種主體意識,所以要露面,要絕對的展現(xiàn)自己,而自己的價值本就是一直存在著的,這么做只是讓自己被遮蔽的價值充分絕對的涌現(xiàn)出來。尼采的說法是一種強力意志,是人之生命的一種特征,其實不只是人,一切存在者都有著露面的強烈沖動,這種露面的強烈沖動,逐漸演變成一種意愿,即做主人的意愿,可以理解為一種支配的欲望,這就是現(xiàn)世人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意愿中帶著一種命令和支配的心態(tài),也即主宰心態(tài)。這種意愿的本質(zhì):“命令者在對作用行為之可能性的有意識的支配中成為主人?!保?]213這不僅僅是單純的發(fā)號施令,更是一種自我克服。自己能主宰自己,即前面所說的一種覺醒的過程,是一種自我克服,自我挖掘的過程,在這種自我克服中,主體性確立,并且開始有支配的意愿,這種支配就暗含著一種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需要或感興趣,而“專注于它所意愿的東西”[1]214帶著一種目的性和侵略性的意愿心態(tài),探求絕對不可懷疑和已經(jīng)定性的東西。這種強力意志就把人放置在他所意愿的存在的對立面。因此現(xiàn)在的存在者之真理是具有對立特性的。這種具有強力意志的人,尼采稱為超人,這也是海德格爾所理解的:“‘超人'這個名稱命名的是那個人類的本質(zhì),這個人類作為現(xiàn)代人開始進入其時代的本質(zhì)完成過程之中?!?是那種根據(jù)由強力意志所規(guī)定的現(xiàn)實性、并且對這種現(xiàn)實性來說才存在(ist)的人?!保?]228超人指的不是一類人,而是人的最本質(zhì)的特征,即自我蘇醒后的一種對于自身主體性的把握和對世界的把握,人在這種超人化的過程中,“首先就是不知不覺的,人從存在者之存在而發(fā)現(xiàn)自己面臨了承擔大地之統(tǒng)治地位的任務。”[1]228這也契合了上面所說的存在者和存在者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由平等存在變成對立存在。人在主體性增強的過程中無形地削弱了除人以外所有存在物的存在特性。其實這種對立并不是沒有好處的,也不是說是單純的一方統(tǒng)治一方,即一方遮蔽另一方而是在這對立的過程中,雙方更加突顯出來,敞開出來,遮蔽中有敞開。即海德格爾說的:“有意地去意愿作為存在者之存在的強力意志,并且作為這種意愿向著自身發(fā)起暴動,去經(jīng)受世界之對象化的每一個必然階段,從而為一種盡可能相同和均衡的意愿保證存在者的持續(xù)持存?!保?]232對立并不意味著消亡,而意味著在對立中雙方存在者持存。
海德格爾這樣總結(jié)道:“在存在者之主體性范圍內(nèi),人起立而入于他的本質(zhì)的主體性中,人進入這種起立(Aufstand)之中。世界成為對象。”[1]231人清楚地找到自己被遮蔽的價值而覺醒,讓人清楚的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緣由,這就是人的主體性建立的初始,不是一種決然的存在物與存在物的支配與對立。要說對立,也只能說是一種相對的凸顯,要說明的一點是這里的主體性并不帶著一種主客對立的沖突。人們沒有想著要去與其他存在物對立,而只是單純的人的本質(zhì)的進一步確立而已,即人之所以為人。但是也就像上面所說的人的這種主體性逐漸膨脹,以大地上的統(tǒng)治者自居的時候就已然變了味道,于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世界圖像建立起來。
《世界圖像的時代》這篇文章寫于1938年,明顯要早于《尼采的話“上帝死了”》,在1938年這篇文章中,海德格爾分析了世界圖像的形成及其特征,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后一篇是對前一篇的深入思考,因為人的主體性價值的覺醒,世界圖像如此這般的存在。那么世界圖像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海德格爾一開篇就說了現(xiàn)代的五個根本現(xiàn)象:科學、機械技術(shù)、藝術(shù)進入美學、文化政治、棄神。在這里海德格爾著重分析了現(xiàn)代科學的本質(zhì)。眾所周知現(xiàn)代社會的確是科技和機械技術(shù)的時代,一些以前未曾有的“龐大之物”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展現(xiàn)。這里所說的科技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科學技術(shù),而是指人類的一種專門化的探究領(lǐng)域其中深深地埋藏著人類的主體性。人們把這種種科學研究當成一種對象化的限定區(qū)域,這種區(qū)域的劃分,充分展現(xiàn)了人的主體性,而其特征表現(xiàn)為研究。研究的本質(zhì)是:“認識把自身作為程式(Vorgehen)建立在某個存在者領(lǐng)域(自然或歷史)中。”[1]68“在這里,‘程式'不單單指方法和程序;因為任何程式事先都需要一個它藉以活動的敞開區(qū)域。而對這樣一個區(qū)域的開啟,恰恰就是研究的基本過程?!保?]68科學是如何成為研究的呢,需要籌劃:“通過對這種在程式之嚴格性中的籌劃的保證,科學就成了研究?!保?]70籌劃就是通過一種預先的描畫,即認識的程式以何種方式維系于被開啟的區(qū)域中。在這一切工作完成之際,需要人類動手去認識未知的存在者,于是走到實驗的步驟中?,F(xiàn)代的實驗研究是在:“一種精確的自然籌劃范圍和職能內(nèi)本質(zhì)上完全不同的規(guī)律證明的方法?!保?]72“程式”和“建立”、“籌劃”、“實驗”這些科學研究必然的步驟反映出人的一種主體侵略性,人們意愿去認識研究那些未知的存在者領(lǐng)域,為自己的存在謀得更大的利益,以期讓自己的主體性愈加凸顯出來。就是一種貫穿在一切存在者中,并且以實現(xiàn)自己意圖而站立起來,而這種站立就是一種對于其他存在者的無條件的必然統(tǒng)治。這種對其他存在者,甚至包括對人自身所建立的統(tǒng)治是人的主體性高度發(fā)揮的體現(xiàn),尤其以科學研究為主。但是這種科學研究卻落入了企業(yè)活動的套子里,人們的主體性變得一致而麻木,不再靈活,目的性轉(zhuǎn)變,研究不再是探究未知的存在之物那么單純,而是為了挖掘未知存在者的最大價值,這樣就不再是單純的科學研究而是淪為企業(yè)活動。這就是科學研究的形式上的方法——企業(yè)活動。加上科學研究的內(nèi)容上的方法:建立程式、籌劃、實驗。這兩者合起來構(gòu)成了現(xiàn)代科學的本質(zhì)?!艾F(xiàn)代科學在對特定對象區(qū)域的籌劃中建立自身,同時也使自身個別化。這種籌劃是在相應的、受嚴格性保證的方法中展開自身的。具體的方法適應于企業(yè)活動,并在其中確立自身?;I劃(Entwurf)與嚴格性(Strenge),方法(Verfahren)與企業(yè)活動(Betrieb),它們相互需要,構(gòu)成了現(xiàn)代科學的本質(zhì),使現(xiàn)代科學成為研究?!保?]75人的主體性通過科學研究一步步的認識、了解未知存在者,然后為自己所用,而未知的存在者卻處于被動承受的地位上,無奈接受著主體性人的對象化改造,這種人的解放帶之給物的是綁架,然后就這樣鯨吞蠶食的構(gòu)成世界圖像。世界圖像從字面上看來是存在者整體,但是在人的主體性的推動下,歷史在不停地演進,這種變化即說明了世界圖像不是單純的存在者的整體的一幅畫,而是在人的主體性的推動下而被把握為圖像。存在者整體以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姿態(tài)被看待:“惟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擺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著?!保?]78“存在者在被表象狀態(tài)中成為存在著的,這一事實使存在者進入其中的時代而成為與前面的時代相區(qū)別的一個新時代?!保?]78這和“上帝死了”的世界存在狀態(tài)是對應的??梢娤卤恚?/p>
時代古希臘、中世紀(神性社會)新時代(科技社會)世界狀態(tài)上帝存在棄神本質(zhì)超感性世界+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人的狀態(tài)被壓制主體性高揚主體性世界圖像自由的存在者整體被擺置好的存在者整體
存在者成為圖像和人在存在者范圍內(nèi)成為主體是一個同步的過程,即是現(xiàn)代的兩大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人的世界觀,其實這是人的主體性覺醒并發(fā)揮作用的衍生物。他是如何出現(xiàn)的呢?人的主體性確立之際,就帶著一種控制欲的滿足,即是改變了價值覺醒時期人與物的互相凸顯而存在著的狀態(tài),把除人以外的物變成了一種與人對立并帶到自身面前為自己所用,這時候一種主客對立就鮮明起來,人認為自己是高于其他存在者的,于是人在炫耀自己的過程中主體地位越來越牢固,并且自以為是的根深蒂固,這種生存方式占據(jù)著人類的全部領(lǐng)域,對存在者整體的了解愈多,這種自以為是愈加膨大,客觀越客觀、主觀越主觀如其所是的展現(xiàn)出來。這樣的對于世界的掌握就演變?yōu)橐环N世界觀。海德格爾說:“一旦世界成為圖像,人的地位就被捕捉為一種世界觀。”[1]82這個世界觀其實是人對自我生命的一種深度體驗,人在不斷地斗爭著,構(gòu)建自己的主體性。這一進程的一個標志是:“龐大之物(das Riesenhafte)到處并且以最不相同的形態(tài)和喬裝展現(xiàn)出來”。[1]83這種龐大之物指的就是人不斷膨脹的主體性,披著科技的外衣不斷涌現(xiàn),以展現(xiàn)自己所構(gòu)建的世界圖像。
海德格爾對此的思考較之前在《存在與時間》中更為深刻,這也暗合著海德格爾從前到后思想的轉(zhuǎn)變,即從存在到存有。而我們要看到《林中路》中幾篇文章均是寫于1935年之后,這個時間段是海德格爾思想的轉(zhuǎn)折期。在他的傳記中,他自己也說了這種轉(zhuǎn)變?!兜缆坊仡櫋分弧段乙酝牡缆贰分兄饕菍Α洞嬖谂c時間》的回顧分析,他自己說:“[是從形而上學對他的克服的視野來進行闡述的(überwinden)]還不是從存有自身?!保?]94而在之二《對愿望與意志的增補——關(guān)于以探索道路的葆真》中則極度重視《從本有而來(哲學論稿)》,因為這代表了他思想的轉(zhuǎn)折,存在到存有。人的主體性的高揚,在海德格爾看來就是一種離棄狀態(tài)——存在者離棄存在。人們越來越多的把自己的主體性強加于其他存在者的身上,破壞了最根本的存在。所以海德格爾更進一步地提出了存有。因為存有才能更精確地說明何為真正的存在,這也是海德格爾一直在探求的問題:從存有中把存在者帶回來,讓存在者真正的之為存在者。這樣做就是因為人在不停的創(chuàng)造著存在者,而被創(chuàng)造的存在者也有自身涌現(xiàn)著的自立和持續(xù)的逗留而在場。而這一切卻是海德格爾所不能容忍的,因為這破壞了他之前對存在和存在者的思考。故他在存在上打叉,絕棄存在。而人類主體性的變異則更加推動了海德格爾對存有的堅持,那么又是怎樣展現(xiàn)人類的主體性異化的呢?因為人隨冒險而行,以貫徹自身意愿的方式,讓一切為自己所用,逼一切包括人類自身去建構(gòu)世界圖像,但是物極必反,主體性高揚的同時也意味著在毀滅主體性,人類在構(gòu)建世界圖像中會冒什么樣的險呢?
作為存在者被拋入冒險中是存在者的最基本的生存狀態(tài),當人的主體性沒有膨脹的時候,人和物均衡的放在天平的兩端,盡管有冒險,但是天平是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但是由于人主體性高揚,這個天平發(fā)生了一邊倒的狀況。動物和人均按照自己的意識程度投入世界,“但動物沒有每時每刻都把自身置于世界的對立位置(我們?nèi)藚s正是這樣做的)。動物在世界中存在,我們?nèi)藙t站在世界面前?!保?]258這是由于人的主體性的發(fā)揮作用的結(jié)果。在主體性覺醒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在冒險,但是隨著人的主體性越來越高強度的運作,所冒之險越來越大。當超感性世界死了的時候,那個上帝所在的位置就懸空了,于是人們的上方就處于一種無遮蔽的放空狀態(tài),這種棄神看似是一種自由,但是這種自由其實不過是一種放縱,而這種主體性的放縱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變得瘋狂而恐怖。于是棄神不意味著自由,而意味著人對自己的自我捆綁。雖然“上帝死了”,但是那個位置依然存在,只是生活在空置位置下的人依舊被那個空置的位置所控制著,被一個虛空控制著,而人類卻不自知,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人們沒有時間去尋找那個填滿虛空的東西,每天因為自己的主體性的自由而過度放縱。所以人們已經(jīng)不能夠察覺上帝之缺席本身,而也不能尋找到那個空置位置需要安放的東西,人們已經(jīng)失去了思考這最基本的能力。伴隨著這種思考能力的缺失,人們一步步的走向主體性的異化。
海德格爾在《詩人何為?》這篇演講稿里清晰地描繪出人這樣的一種放縱的狀態(tài):“人在自然不足以應付人的表象之處,就訂造(bestellen)自然。人在缺乏新事物之處,就制造新事物。人在事物攪亂他之處,就改造(umstellen)事物。人在事物使他偏離他的意圖之處,就調(diào)整(verstellen)事物。人在要夸東西可供購買或利用之際,就把東西擺出來(ausstellen)。在要把自己的本事擺出來并為自己的行業(yè)做宣傳之際,人就擺出來?!保?]260瞧瞧,人多么的厲害,人的主體性在做著什么樣的事情?“訂造”、“制造”、“改造”、“調(diào)整”、“擺置”、“擺”,這幾個詞用的多么好,能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出人的為所欲為。只要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一切存在者包括人這個存在者本身都可以放置到自身,與其說是為人所用,不如說是滿足人因主體性張揚而帶來的不斷膨脹的私欲?!耙磺卸甲允级也豢啥糁频匾兂蛇@種意愿的自身貫徹的制造的材料,地球及其大氣都變成原料,人變成被用于高級目標的人的材料?!保?]262一切存在者因為人的主體性被迫變得不安生起來。這里尤其危險的是人本身,如果這種情形愈演愈烈,那么人最終有可能真的變成單純的材料和只具備對象化的功能,他的主體性逐漸消失在他的有用性中了,就像海德格爾在《藝術(shù)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所提到的器具一樣,器具讓質(zhì)料消失于有用性之中,這種情況讓人類自身就處于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里了。這是來自人類自己的最大威脅,所以海德格爾反對這種變異的主體性。
由于人類主體性的發(fā)展,整個世界的圖像展現(xiàn)為一種科技的圖像。也就是說是一種技術(shù)統(tǒng)治的圖像,而這些恰恰是人們自己擺置出來。自己擺置出來也必然要承受這后果。于是人自身亦成為擺置的對象反被技術(shù)所累。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研究落入企業(yè)活動的圈套中。“科學的現(xiàn)代的企業(yè)活動特性的決定性展開也造就了另一類人。學者消失了。他被不斷從事研究活動的研究者取而代之了。是研究活動,而不是培養(yǎng)廣博學識,給他的工作以新鮮空氣。研究者家里不再需要圖書館,他正不斷在途中。他在會議上磋商和了解情況。他受制于出版商的訂貨。出版商現(xiàn)在也一道來決定人們必須寫哪一些書?!保?]74這不是一種驕傲,而是一種可悲,我們不排除整個社會被人們擺置的環(huán)環(huán)相連,但是在這種相連中,每一環(huán)的獨立性都不能保存,連研究者要出書,也都可以被出版商決定,人們似乎已經(jīng)陷入了這種本末倒置的怪圈之中,而且難以掙脫。更危險的是,人們對這種現(xiàn)象卻一無所知。在人們從這種怪圈中想要掙扎出來的時候,于是他們利用藝術(shù)尋找心靈的出路,但是這出路真的是人治愈人們主體性變異的良方嗎?
在《人,詩意的棲居》這篇文章中,海德格爾就談到了作為藝術(shù)中一種詩歌的現(xiàn)狀:“人們也還為詩意留下了空間,剩下了一些時間的話,那么頂多就是從事某種文藝性活動,或是書面文藝,或是音視文藝。詩歌或被當做玩物喪志的矯情和不著邊際的空想而遭否棄,被當做遁世的夢幻而遭否定;或者人們就把詩看做文學的一部分。文學的功效是按當下的現(xiàn)實性之尺度而被估價的。現(xiàn)實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見的組織所制作和控制。這個組織的工作人員之一,既是推動者又是被推動者,乃是文學行業(yè)。”[3]97以詩為例,詩最初的意義,已經(jīng)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了,詩歌的作用變得不切實際,成為人們閑來無事進行消遣或者是彰顯自己的一種炫耀而已,而人們卻還在為此而沾沾自喜,因為他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文學行業(yè)服務。作為藝術(shù)品被放在博物館供人展覽,人們?yōu)榱俗约焊鞣N各樣的身份去觀看,而又有多少人懂得這藝術(shù)品背后所傳達出的意義呢?藝術(shù)已經(jīng)在主體性變異的情況下變得岌岌可危。
我們可以看到,當人的主體性變異,也就是在過度膨脹的情況下,人們讓一切存在者都走樣了,科學變成企業(yè)活動、詩歌變成文學行業(yè),而人自己更甚,主體性消失于人的有用性中,于是這個社會變得模式化、機械化。人們不停的、不停的在主體性變異的驅(qū)動下往前走,以滿足自己更多的物質(zhì)需求,滿足自己擺置世界圖像的欲望。人無疑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做埋下墳墓的冒險而行。這和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勞動異化”是極為相似的,人所創(chuàng)造的整個世界都變成異己的,與人對立的東西。而如果人類繼續(xù)任其主體性變異下去的話,那么必會被其對象化的存在者所反噬。而海德格爾在《詩人何為?》中就已經(jīng)深刻意識到了這樣一種情況:“現(xiàn)代科學和極權(quán)國家都是技術(shù)之本質(zhì)的必然后果,同時也是技術(shù)的隨從。在為組織世界公眾意見與人們的日常想法而準備的各種手段和形式中,也有同樣的情形?!保?]262“今天,人們極其嚴肅認真地在原子物理學的各種成就和狀況中去尋找證明人的自由和建立新價值學說的各種可能性,這正是技術(shù)觀念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標志。而在技術(shù)觀念的統(tǒng)治展開來的時候,個體的個人看法和意見的領(lǐng)域早就被棄之不顧了?!保?]26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海德格爾是受馬克思異化理論影響的,只不過海德格爾是從存在者與存在的角度來闡釋,并且力圖追尋本質(zhì)之源。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的主體性發(fā)展的過程,從無主客對立的自我價值的覺醒,即人之所以為人的狀態(tài)到人類自我價值的膨脹建立世界圖像到極致的人類主體性的異化,暗合了海德格爾思想的一種轉(zhuǎn)變:存在——絕棄存在——存有(本有)。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集中論述了存在與存在者,存在是一種在場,即自身涌現(xiàn)著的自立和持續(xù)的逗留。簡而言之,就是讓人之所以為人,物之所以為物的原因,即萬物如其本來。但是這些都隨著人類主體性的高揚與異化而被打破。所以這也就是海德格爾為何反對主體性的原因所在。因為人的主體性的高揚與異化破壞了存在者之所以為存在者的狀態(tài)。要說明的一點是,海德格爾反對的人的主體性的膨脹與異化,而并非是在全盤否定人擁有的主體性,他想說的不過是讓存在者都保持著如其所是的狀態(tài)即可。所以他絕棄了存在,而轉(zhuǎn)向了存有。因為存有才可以保證他最初構(gòu)想的存在與存在者的狀態(tài)。而《林中路》作為他后期思想的典型代表,深切的體現(xiàn)著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何選擇《林中路》作為人類主體性研究的文本的原因所在。
但是有一點另人百思不得其解,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絕大多數(shù)都是人的主體性高揚甚至可以說是異化的結(jié)果,我們反對以人類中心論為核心的主體論也是有必要的。但是這些隨之產(chǎn)生的存在者也并不該隨之而被貶抑,那么對他們的定位又該是如何呢?而海德格爾提出的存有暫時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1]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馬丁·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自述[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馬丁·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談詩意的棲居[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羅瑞寧
The Path of Awakening and Alienation -A Study o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n Holzwege
ZHANG Dan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Guangxi Nanning,530200)
Subjectivi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Heidegger thinks and explores.Holzwege fully reflects Heidegger's explora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shows from the awakening regardless of the opposi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to the uplift and alienation of subjectivity,expresses his opposition to the subjectivity theory of anthropocentrism,and implies his thinking of the existence and the change of beings.
subjectivity,alienation,being
I0
A
1674-8891(2016)04-0111-05
2016-06-18
張丹(1990—),女,黑龍江綏化人,現(xiàn)為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