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談何容易
易雪松(10歲男孩的媽媽):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應該傳承,但傳承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老師要值得尊重,如果老師不講究師道尊嚴,還要求學生尊重他,那就不合理了。我兒子的班主任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孩子氣很重,動不動就懲罰孩子。上周,因為一堂語文課的課堂秩序不好,他不問青紅皂白,罰全班學生抄整本的語文書!我打電話給他為孩子求情,他居然說,請家長不要干涉班主任的工作,否則就請給孩子轉(zhuǎn)學。您聽聽,這叫什么話?
主持人:客觀地講,大多數(shù)老師還是講究師道尊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有些老師迫于壓力,漸漸浮躁起來,做出了一些不適當?shù)氖?,有的甚至涉嫌犯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整體形象,但大家不可以偏概全,任勞任怨、教書育人、與學生情誼深厚的老師比比皆是。
賀曉敏(15歲女孩的媽媽):不知從何時開始,純潔的中小學校園開始彌漫功利之風,學生像勞工,每天為升學辛苦勞作,老師像工頭,在一旁監(jiān)督、鞭策,而學生的成績最后變成了老師的獎金和名氣。這樣比喻似乎太刻薄,但誰能說這不是事實?只怕照此發(fā)展下去,尊師重教會變成一個傳說。想想我上學的時候,師生關系就像父母和孩子,學生生病了,老師會晚上來家訪,給孩子補課,不會要補課費。這樣的老師,學生怎么會不尊重?家長怎么會不配合老師的工作?總之,我對當下的師生關系的看法挺悲觀的。
唐志剛(12歲男孩的爸爸):我不同意這位媽媽的看法。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人們難免會出現(xiàn)道德、觀念和行為的混亂,這種混亂,當下看是不正常的,長遠看則是正常的。家長難道不浮躁嗎?為什么要用圣人的標準要求老師?實不相瞞,我就是一名中學老師、班主任,我知道做老師的苦衷,其中最難忍受的就是學生不信任的目光。去年,一位家長找到我,送來一個厚厚的紅包,讓我關照他的兒子。我堅決不收,我甚至感覺送紅包是侮辱我。那位家長接連送了三次,都被我拒絕了。大家猜猜結(jié)果是什么?結(jié)果是他給兒子辦理了轉(zhuǎn)學手續(xù)!看來,我不受賄,他就不放心。難道尊重老師只有送禮這一種方式嗎?每年教師節(jié),我都會收到學生的禮物,凡是學生親手做的,比如畫的畫片、做的賀卡,我都開心地收下,凡是花錢買的,比如買的賀卡、鮮花,我一律退回,就是在維護師道尊嚴。像我這樣的老師大有人在。不過,我們的煩惱仍無法消除:許多家長認為老師不收禮就是不給面子。
主持人:看來,校園彌漫功利之風、尊師重教傳統(tǒng)的迷失,家長也要負一定的責任。這個話題過于復雜,我們按下不表,下面我們來討論師生關系對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影響。
師生不睦,影響成長
鄧惠蓉(13歲男孩的媽媽):我兒子以前英語成績挺好的,還擔任班里的英語課代表,但上個學期他英語成績突然下滑,居然出現(xiàn)了考試不及格的現(xiàn)象。我很納悶,就去學校與英語老師交流。英語老師也發(fā)現(xiàn)我兒子反常,說我兒子上課不聽講,課后不背單詞,作業(yè)也馬馬虎虎,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我反復盤問,兒子才吐出實情。原來,有一天他收作業(yè)晚了,英語老師不滿意,批評了他兩句,他就恨上了英語老師,從那以后就不再好好聽講了,還要求辭去英語課代表的職務。這孩子怎么這么任性?幾句批評都承受不了,他也太脆弱了吧?
主持人:在中小學生中,這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其中緣由,請周博士給大家詳細分析。
周宏斌(家庭教育專家、教育心理學博士):師生關系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影響很大。如果師生關系差,會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孩子產(chǎn)生不利影響:
第一,不良的師生關系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孩子不喜歡某位老師,上這位老師的課,孩子內(nèi)心會有很大的情緒波動,心理壓力劇增。長此以往,在生理上,孩子可能出現(xiàn)厭食、失眠、肌肉緊張性疼痛、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問題,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也會隨之下降;在心理上,會出現(xiàn)緊張、煩惱、易怒、焦慮等負性情緒??上攵龅竭@些麻煩,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會下滑。
第二,不良的師生關系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孩子的學習動機中有一個重要分支,叫作“交往動機”。交往動機包括愿意和別人相處,不愿意一個人獨處,愿意跟語言、興趣、習慣相同的人相處,不愿意與興趣、觀點不同的人相處。所謂“物以類聚”,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孩子與老師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交往動機就會起積極作用,孩子就會特別努力地學習他所喜歡的老師所教的課程;如果師生關系緊張,交往動機就會起消極作用,孩子會反感、厭惡,甚至逃避老師,不管老師講了什么,他都一概不接受,結(jié)果學習成績肯定糟糕。
第三,不良的師生關系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如果師生關系良好,孩子會感到學習生活安全、輕松、愉快,從而有利于其個性的發(fā)展;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孩子就會感到焦慮,不利于其個性發(fā)展。
易雪松:聽了周博士一席話,我出了一身冷汗,原來師生關系不好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這么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尊師重教永遠都不過時!我們還是別發(fā)牢騷了,趕快想辦法改善孩子與老師的關系吧。
穩(wěn)定情緒,換位思考
梁東輝(16歲女孩的媽媽):請問周博士,如果孩子經(jīng)常在家抱怨老師不好,作為家長,我該怎么辦呢?
辛小迪(11歲男孩的媽媽):我兒子也經(jīng)常在家罵老師,說老師變態(tài),布置那么多的作業(yè),還說老師上課接電話,只提問少數(shù)幾個同學,等等,我該怎么應對?
周宏斌: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單方面指責孩子,或單方面指責老師都是不妥當?shù)?,最好能按以下步驟對孩子進行思想引導:
第一,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發(fā)表對老師的看法。凡事有果必有因,只有找準原因,才能對癥下藥。要找到孩子抵觸老師的原因,家長必須與孩子進行深層次的溝通。溝通時,一定要用溫和的話語、鼓勵的眼神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切,這樣,孩子才能在毫無壓力的狀態(tài)下向家長傾訴煩惱。在孩子發(fā)泄對老師不滿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放下手中的事,專注傾聽,并不時地用愛憐的目光注視孩子。這個細節(jié)非常重要。如果家長一邊做別的事一邊對孩子說“你說吧,我聽著”之類的話,孩子一定會覺得自己的感受沒有得到尊重,自然不會敞開心扉。
第二,與孩子一起尋找?guī)熒P系緊張的原因。在孩子發(fā)泄了對老師的不滿,情緒穩(wěn)定下來后,家長切忌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發(fā)泄自己對老師的不滿,或拉著孩子去學校找老師評理。這樣不但無益于解決問題,甚至會適得其反。此時,正確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尋找?guī)熒P系緊張的原因。據(jù)我觀察,原因大致有3個:1.老師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孩子沒有做到,所以老師在言辭上對孩子嚴厲了一些,態(tài)度粗暴了一些,讓孩子很難接受;2.老師在課堂上冷落了孩子,或是當著其他同學的面用語言刺激了孩子,導致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3.孩子真的犯了錯誤,但因為孩子自尊心太強,想隱瞞錯誤,被老師揭穿后惱羞成怒,用對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第三,正確看待孩子的抵觸情緒。在得知孩子對老師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后,家長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這一情緒。一方面,這意味著孩子的自主意識已經(jīng)覺醒,他們不再對別人言聽計從,不希望自己依賴他人,并且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如果老師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孩子就會下意識地用抵觸的方式維護自己的獨立。明白了這一點,如果家長引導得當,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是可以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另一方面,孩子對老師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說明老師的教育方式可能也存在問題。這時,家長應該主動與老師溝通,找到更合理的教育方式,從而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作用。
第四,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首先,家長要體諒老師的難處與苦衷,盡量多理解老師。其次,當發(fā)現(xiàn)孩子對老師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時,家長切記要冷靜,不要無端指責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如果問題出在老師態(tài)度不好,家長在引導過程中就要給孩子講述老師的辛勤付出,幫助孩子理解老師的難處和良苦用心。你可以這樣說:“假如你是老師,當你看到學生不用心學習,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時,你會怎么做呢?你的心里會不著急嗎?你會不管他嗎?”如果問題出在孩子不愿意接受老師的正確批評上,你就應該跟孩子認真剖析他錯在哪里,以免孩子一錯再錯。當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了解到老師的出發(fā)點是善意的、真誠的,必然會減輕或消除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主持人:家長這樣做,既可以緩和師生關系,也是在給孩子做示范: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都能這樣換位思考,大部分問題都能順利解決,孩子的幸福感將大大增強。
【編輯:陳彤】